第 584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之乐土,非尔等之牧场;华夏子民,乃贵重文明之苗裔,非尔等之奴婢。若知天命,当还我中原,释我子民,回归漠北,安心游牧,以赎罪愆也。

若怙恶不悛,逆天而行,则天兵到日,悔之晚矣。其时纵想牧马于漠北,岂可得乎!

吾祖太宗皇帝曾言:自古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太宗此言,亦吾之所宗。无论汉人,不分族属,但有心慕汉家,甘沐教化者,则皆华夏之,吾亦爱之如一也。纵蒙古色目之人,若洗心革面,诚心归附,亦吾之赤子!

殷殷以告,咸以闻之。

征元大都督、唐国公李洛。唐四年四月十五。”

李洛反复看了看檄文,觉得已经面面俱到,就不再修改了。

“君上,此檄一出,必能涤荡人心,鼓舞神州士气!”文天祥也很满意的说道。

这篇檄文,因为照顾受众面,所以浅显易懂,并不深奥晦涩,略识文字之人,都能看的明白。

(别骂我吔,其实是我写不出来深奥的,就这玩意儿,也写了三个小时才定稿。李洛也就罢了,关键是黑了文天祥啊!文天祥表示:这最多是秀才的文章,我是状元,我没写过!)

李洛笑道:“文先生还不知道萧隐的檄文吧?萧隐说元廷是魔巢,说忽必烈是大魔头,还说弥勒佛托梦给他,让他做天子。他的檄文还说,要杀尽蛮夷。”

文天祥摇头,“此人走了一招昏棋。岂能说杀尽蛮夷这样的话?除了蒙古色目,这南方还有几十家蛮夷吧?他杀得完么?平白增加很多敌人。”

文天祥说的不错,所谓蛮夷,如今是指汉人之外的其他族属。比如南方的瑶,苗,侗,畲等。但问题是,很多“蛮夷”和汉人都是和睦相处的。事实上也不算真正的蛮夷。

萧隐说要杀尽蛮夷,显然是扩大了打击面。

相对而言,李洛和文天祥写的檄文,就明智多了,也更加大气,没有萧隐那么狭隘。

李洛让人誊写多份檄文,射到岸上。

松江府官员看到檄文,再也没有丝毫侥幸之心。

…………

公元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华夏3981年、唐四年四月十五,原大元名将、湖广平章政事、越国公李洛,自称唐国公、征元大都督,率领水陆大军十七万,号称三十万,起兵反元,兵锋直指江南!

来到这个时代五年了,李洛终于义无反顾的打出反元的大旗。

当天夜里,巨大的唐军舰队一分为三。

一支由文天祥率领,兵力有白虎营,半个青龙营,一个火器旅,六千骑兵,一万军奴,共五万余人,入长江攻打集庆。

一支由陈淑桢率领,兵力有朱雀营,半个玄武营,一个火器旅,六千骑兵,一万军奴,共五万余人,南下攻打庆元。

李洛率领禁卫营,半个青龙营,两个火器旅,一万五千骑兵,两千四百陌刀士,两万军奴,共七万八千人,南下杭州湾,攻打临安。

等到第二天清晨,松江海域原本白帆如云的景象,就已经荡然无存。就仿佛昨天的一切只是个幻象。

而此时,临安城的江浙平章政事游显,也终于接到所谓唐军大举来攻的消息。

游显等人接到消息,无不大惊失色。

李洛,反了!

李洛可不是黄华,赵良钤,甚至也不是萧隐可比。他曾是大元名将,越国公,官居封疆大吏啊。

这样一个人,先假冒高丽人欺君,如今干脆起兵叛乱了。

第二个李璮!

这造成的恶劣影响,绝非萧隐之流可比。

“叛军到了何处!有多少兵马!”平章节堂内,原本一直稳重淡定的游显,此时满头大汗,眼皮子直跳。

报信的骑士回道:“禀中堂,叛军昨夜就分了三路…估计南下的一路,要到钱塘江了。兵马…战船总有上千艘,不计其数…估计有十好几万。”

李洛哪来十几万大军?

事到如今,江浙行省官员不是傻子,如何还不知道李洛在海外有老巢?

藏得够深啊!

游显挥手让报信的骑士下去,颤巍巍的看着目瞪口呆的群僚说道:“诸位,李洛叛乱,兵马估计不下十几万,江浙倒也罢了,如今临安如何?”

游显是北方汉人,籍贯代州,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他五十年前就投靠了蒙古大军,所以他和其他汉官不同,他是一个蒙古化的汉官,对元廷和忽必烈极其忠心。

就连忽必烈,也没把他当外人。所以,游显也是如今唯一以汉人身份担任平章政事的元廷大员。

可能是上了年纪,所以游显乍遇李洛叛乱,竟然没了注意。

左丞尤世选(尤宣抚)拱手说道:“中堂,为今之计,一要抽调江浙各地兵马,来援临安。二要火速奏报大都,好教大汗知晓。”

右丞古雅买提用腔调怪异的汉话说道:“他们,叛军,封锁了大江,海面,我们如何,禀报大汗呢?”

众人商议了一会儿,决定一方面通报南方各行省,一边召集兵马。

临安城附近只有三万汉军,一万探马赤军,拢共四万人,倘若叛军真有十几万大军,那未必能守得住。要知道,人的名树的影,李洛可是名将啊。

游显立刻发文给离临安最近的浙东路宣慰使,都元帅高兴,令高兴火速增援。

又传令给其他各路元军,有的被抽调来守卫临安,有的被抽调援助集庆。

临安乃是江浙首府,前宋旧都,万不能有失。可集庆也是南朝古都,江浙巨城,虎踞龙盘,同样不容有失!

整个行省平章衙门,连同杭州路总管府衙门,此时都是如临大敌,一片凝重。一道道命令传出官衙,一匹匹快马銮铃暴响的冲出临安城,一队队披坚执锐的元军开入城门。

风雨欲来风满楼!

人,是很难瞒住消息的,更何况是临安这样繁华的江南巨城。

加上潜伏在临安城的唐国特务推波助澜,添油加醋,所以,仅仅到了下午,李洛起兵的消息就风一般吹遍整个临安城。街道坊市,茶阁酒肆,秦楼楚馆,到处都是窃窃私语,议论纷纷的人群。

而且在特务们有计划的引导下,舆论竟然变的对元廷极其不利。

“听说了么?湖广大官人李洛,本是汉人,冒充高丽人蒙蔽朝廷,如今造反了。几十万大军,已经快打到临安了。”

“真的么?李洛不是大元朝的名将么?去年还灭了安南啊,怎么会造反?”

“呸,你们这叫人话么,什么是造反?这天下本来就是咱汉人的,不过叫鞑子夺了去。如今李大官人起兵,再夺回来,怎么就叫造反?”

“哎,你小心点,难道俺不晓得李大官人不是造反?但不这么说,让官府听了去,你吃的消么!”

“哼,那又如何?俺可是听说了,李大官人带了几十万兵马,这临安城哪里能守得住?那些鞑子狗官还能嚣张?临安一恢复,李大官人必定就会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