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5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接,顿时无力的嘤咛一声,感觉脸上有点替李洛挂不住。

这男人啊,真是太喜欢演戏了。

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邀买人心作秀。

此时,文天祥已经在李雍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唐侯府门口,但他仍然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对他这个曾经的宰相,冲击也是不小。

他万万想不到,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汉人乐土,竟然有好几十万人口,而且处处秩序井然,处处可见章法。

这里,竟然是一个叫唐国的地方。而其国君,据说是李唐后裔。

文天祥何等样人?他的眼光当然远非一般人可比。在问过几个面色红润的农夫后,唐国的情况已经被他摸出了大概。

越是了解的多,他就越觉得唐国君主不简单。

这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枭雄。此人,其志不可蠡测,有鲸吞天下之心!

文天祥很是好奇,唐国君主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见到自己又将如何。

正在文天祥沉思间,忽然一阵爽朗的大笑传来,然而,人却还没有出现。

这就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了

“哎呀,文山先生远来,不亦悦乎!寡人无忧矣!”

文天祥一愣之间,就见一个身穿燕居轻衫的人满面笑容的快步赶出来。

更让文天祥惊讶的是,此人竟然没穿鞋袜,而是跣足出迎!文天祥怎么也想不到,这唐国君上的初次出场,如此不同凡俗。

文天祥心中苦笑。跣足出迎,看似佳话。可哪里连穿鞋子的功夫都没有?又不是火烧眉毛,何至于此?

这当然是唐君作秀了。

可明明是作秀,却让人很舒服。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态度。

文天祥暗暗一叹,唐君如此做派,那是万万不会放自己离开了。

直到此时,文天祥才看清楚李洛的样貌。

端的好年轻……竟然一表人才!

李洛跣足来到文天祥面前,拱手说道:“文山先生名满天下,海内文宗,华夏风骨,寡人敬仰之极,今日总算见到真容宝相了!此乃我唐之幸,华夏之幸!文山先生,请!”

李洛此时看到文天祥,才知道文天祥是个帅叔,卖相相当不俗。

文天祥也拱手行礼,“文某谢过君侯营救,区区老朽,何劳君侯费心,真是令文某惭愧之极!”

寒暄已毕,当下文天祥就被隆重的迎入唐侯府,就连唐侯府的鼓乐,也破天荒的因为迎接贵客而鸣奏起来。

第387、388节 文氏归唐…中秋宴会

鼓乐交奏声中,唐侯府内外一片喜气洋洋。李洛亲自将文天祥请入中院花厅奉茶,崔秀宁也出来迎接,口称“文山先生”。

崔秀宁其实比李洛更加高兴。民族英雄文天祥,可是她策划救出来的。可是,她骄傲了吗?没有。

“文某,见过王后。”文天祥站起来拱手行礼。他一看崔秀宁气质和排场,就知道她是唐国国君之妻。

崔秀宁笑道:“文山先生客气了。妾身不是王后,乃是唐国夫人。君上并未称王,我唐只是小小侯国罢了。”

文天祥这才想起来,这唐君的确还未称王,乃是唐侯。

他很是感慨。要是换了一个人,在海外拥有这片基业,估计早就迫不及待的称王了吧?就算不称王,起码也会称公。可这唐君,仅仅是称侯。

这说明唐国国君深知名器之重,心怀正统之念,很有自知之明,而且知机务实。

仅此一条,就尽显风范。此人,绝对不是个草莽英雄。唐国,也不是个草台班子啊。

其他不说,仅凭唐君夫妇二人的气质,就让文天祥心中讶异。他见过的上位者,帝王将相多矣。可这二人的气度,竟是他生平仅见。

这种气度难以言喻,就是感觉很不同,很不一般。文天祥阅人无数,却没在第三人身上发现这种气质。

此时,李洛又换了一身较为正式的氅衣襕衫,笑吟吟的说道:“今日乃中秋佳节,而文山先生又得脱牢笼,驾临海东,真是双喜临门啊。”

文天祥道:“君侯如此礼遇,文某乃亡国遗臣,苟活之身,实在惭愧之极。”

“文山先生言重了。先生乃国家梁柱,汉家豪杰,巍巍乎高哉。寡人礼敬先生,不过是崇敬华夏气节,乃本分也。”李洛肃然说道。

李洛随即下令,举办迎接文天祥的酒宴。并吩咐所有旅帅级的武将,以及处曹级文官以上,全部来唐侯府作陪。

唐国的宫宴礼仪,李洛早就定下了章程,只是一次都没有用过。今日却是第一次使用了。

一声令下,唐侯府的女官、执事、庖厨等百余人全部动了起来,准备酒宴。

从日国皇宫俘虏的两百多名乐师舞姬,也将第一次派上用场。

李洛如此礼遇文天祥,当然不止是出自对文天祥的尊敬,也因为文天祥的价值。

文天祥可不止是个文采斐然的文人,他也是一个被低估的良相和良将。

后世很多对文天祥了解不深的人,都受到文天祥“气节”的影响,以为他正气有余,而军政才能不足,这纯粹是个误解。

战略上,文天祥坚决反对议和,主张宋廷大办民间团练,派大臣建立方镇,这其实就是曾国藩编练湘军的办法。

而且,他多次建议宋廷以水师优势,跨海恢复江浙,封锁闽浙海域和长江天险。然后集中兵力构建西部防线。

当时宋朝还占据着福建,江西和两广,湖南。水师也仍然强势,这个战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然后,宋廷全部置之不理,只是一心求和。甚至为了求和,将汉奸叛臣吕文焕的哥哥封王,侄子封为参知政事,恬不知耻的讨好吕文焕,希望吕文焕居中斡旋,达成议和。

元军攻打常州时,文天祥敏锐的指出常州乃必救之地,万不可失。然而宋廷消极抗战,文天祥只能自己率领麾下疲弱之兵救援常州。

直到宋廷穷途末路之后,才醒悟文天祥的很多军略都是对的,但浪费了两三年时间,已经太迟了。

就连当时担任左丞相,后来投降元廷的留梦炎,都对忽必烈说,南国人才,无过文天祥。显然指的不是文天祥的文才,而是军政之才。

所以忽必烈屡次劝降文天祥,承诺只要他投降,就是宰相。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文天祥以文官之身,短短一月时间就拉起上万人的武装,坚持抗战数年,在江西时还镇压了反叛势力,和元军打游击。军事才能不行,早就玩完了,哪能坚持那么久?

要知道,他的兵马可是民兵,还不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官军。

除了才能,李洛更看重的是这面大旗。文天祥是一面抗元的大旗,尤其是在南方数省。有文天祥效力,一旦起兵,李洛会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持。

李洛已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