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5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元寇凶残狡诈,可农民愚昧无知。等打跑了元寇,再多的农兵,也好对付。大不了减少赋税,提拔一些头目做官,分化瓦解,就不会有农民造反了。”

“连农民都害怕,你们还能打败元寇么!咳咳咳……”这个男人因为愤怒,顿时又咳的脸色潮红。

武将们不敢再劝,想来想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好遵命。

“殿下,还请保重贵体……”武将们一起鞠躬。

北条时宗理顺了气息,再次说道:“千叶君,你亲自去趟虾夷地(北海道),去见见虾夷王。告诉虾夷王,借我五千虾夷骑兵……”

千叶侍家顿时跪了下来,“主公,万万不可啊,毛蕃夷狄野蛮成性,如何能信?岂不是引狼入室么?”

北条时宗笑道:“虾夷毛人愚昧不堪,眼中只有好处。你许他们盐铁,他们自来。再说,他们那些不像样子的骑兵,全无章法,如何能是蒙古骑兵对手?正好借元寇的手除掉。而且,多少也能消耗一些元寇骑兵。”

虾夷人以渔猎为生,因为生活在苦寒地带,所以很是彪悍。和日国人纠缠千百年了。所谓的虾夷王,不过是其中一个最大部落的酋长。虽然他们也有马,骑术也娴熟,但实在没有骑兵的章法。

当倘若把他们组织起来,还是能发挥骑兵的作用。

北条时宗相信,只要给足铁器和盐,贪婪愚蠢的虾夷酋长,多半会带着骑马的部落青壮南下。

…………

十月四日,东征军船队果然来到松阪湾,直接在松阪登陆。

松阪城的武士兵马,早就被调空,很好打。但李洛压根没有攻城。他甚至懒得搭理距离并不远的奈良和大阪,而是直接往西。最多四天,就能到达京都了。

当然,李洛绝对不会花四天时间。他命令哲札的骑兵先行,两天之内包围京都城。

但是这次,李洛禁止蒙古骑兵攻城,也禁止他们屠城破坏,路上也不要因为烧杀抢掠耽搁功夫。

哲札带着蒙古骑兵在日奸向导的带领下往西奔驰,而李洛的苏鲁锭大纛就跟在后面,不快不慢的行军。

日国百姓,很远就能看到扬起的漫天嚣尘,然后,就看见了铺天盖地的大军。

一路上的日国村镇,城池,庄园,都是策策发抖,无论百姓还是豪族,都躲起来不敢让元军发现。

小儿止啼之法,莫过于元寇来也。

所以,大军行经之处,虽是人烟密集之地,却半天也看不到人影,就连鸡犬,也被藏了起来。

再往西走,慢慢出现了山岭,而村子都是空荡荡的,可山岭中却升起炊烟。

不用说,日国百姓都躲在山中了。

然而,李洛只想着京都,无暇他顾,竟然秋毫无犯。

十月八日上午,李洛率军翻过不高的稻荷山,经过稻荷神社,山下就是京都了。

李洛在山顶举目一看,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种煌煌大城。

好气派的一座城!

这就是完全仿照长安城修建的日国京都:平安京。

这个城的名字,叫平安城,也是仿效了“长安”。这是一个高仿版的长安城。很多中原已经消失的东西,都在平安城。

所以,李洛绝对不允许毁掉。

而此时的平安城外,战马嘶鸣,正是围城的蒙古骑兵。他们提前两天就到了,已经堵住了所有城门。

当李洛的苏鲁锭大纛和苍狼战旗出现在平安城下,城中的公卿贵族,顿时陷入彻底的绝望。

我来了,京都!

李洛看着平安城,目中满是无法掩饰的得意。

ps:打到京都了,大家给点支持哦!蟹蟹!

第325、326章 征服者的姿态

平安城长十里,宽八里,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城高四丈,完全仿造长安和洛阳建造,是日国最大的城池。

如今的平安京由于皇权衰微,政治上已经没落了。但经济商业仍然繁荣,城中人口达二十万,也是日国人口最多的城池。

然而,城中的武备,却极其空虚。上至天皇公卿,下到城中百姓,看都元寇大军出现,都是犹如末日降临。

京都地区原本有两支精兵。一支是六波罗探题的京都镇戊军团,一支是平安城内的禁卫军团。本来,要是这两支精兵都在,凭借着平安城的高墙深壕,敌军要想攻下平安城绝对是会伤亡惨重。

可是由于幕府之前要集中兵力反攻九州岛,将京都地区的两个精锐军团全部调往镰仓,竟然把京都重地变成无兵防守的地方。就是京畿地区的武士和豪族私兵,都抽调一空。

没办法,日国的常备精锐军队太少,倘若不把京都地区的两支精兵调到关东,镰仓幕府的基干战兵就不足敷用了。新兵总要老兵来训练吧?总要有军官统带吧?

京都朝廷当然会反对将两支精锐军团调走。但兵权都在幕府手里,天皇公卿的反对自然屁用木有。

那么城中还要多少兵呢?只有守护宫城的兵马五百。这五百人属于忠于天皇的侍卫军,乃是真正的常备武力。再就是各家公卿的护卫私兵,加起来也不过千人。

除此之外,就是临时招募守城的几万青壮,连像样的武器都缺乏。

建礼门(唐门)外,李洛驻马护城河之南,看着巍峨的城池,心里也在掂量。

打,肯定是能打下来的。但是伤亡,最少也有几千。

先劝降吧,就像打大宰府那样。劝降不了,再攻城不迟。

李洛亲自写了一份劝降书,盖上私制的大将军印,让后吩咐命人将劝降书射出城中。

城楼上如临大敌的守军,虽然知道是劝降书,但也不好隐瞒,只得快速送到“天子”的京都御所(皇宫)。

日国皇宫叫紫宸宫,是缩小版的唐代大明宫。紫宸宫东西一里半,南北两里半,宫门九重,殿宇二十九座,比小家子气的明清紫禁城更大。而主殿紫宸殿,连名字都和唐代大明宫三大殿之一的紫宸殿一样。

紫宸殿作为紫宸宫的主殿,是大朝会之所。紫宸殿御座后面,设有多位唐朝皇帝、名相、文人的画像和传记。群臣叩拜天皇,也在叩拜后面的唐朝君臣画像。

此时的后宇多天皇(世仁)不在正殿紫宸殿(南庭),也不在常御殿(后宫),而是在日常议事的清凉殿(东庭)。

可是,世仁年仅十四,还是个半大孩子。所以京都朝廷实际上由身为太上天皇的龟山上皇掌控,实行所谓的“太上院政”。在平安朝,京都朝廷的真正话事人多是太上皇,当今天皇反而多是摆设。

所以,虽然天皇和满朝公卿齐聚清凉殿的“东庭”,但坐在御座上的却是龟山上皇。

小天皇安安静静的坐在父皇的一侧,低眉敛目。而满朝公卿大臣,却都昭穆有序,按照品级正坐在蒲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