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深信不疑。
吐蕃晦涩难学更甚汉,加上吐蕃地处高原僻壤,高丽又从不与其往来,所以精通吐蕃的高丽人极其稀少。如今蒙元举国信奉密宗,密宗势大,吐蕃高僧地位尊崇,八思巴更是贵为国师。这少年仅凭精通吐蕃,就能博得大好前程。
想到这里,智海大师已经萌生提携之心。
李洛放下笔站起来拱手道:“那在下就先谢过贵寺斋饭。”
崔秀宁松了口气,这逃犯总算靠谱,竟然轻易过关了。金光献柳成明等人则心气难平,满脸都是不甘之色。
一行人用过素斋,李洛再次译写大日经,崔秀宁主动留下磨墨。智海大师专门指派几个小沙弥在禅茶室伺候。而金光献等人自然不会再观看,各自神色阴沉的回居士房歇息。
知客僧也给李洛和崔秀宁安排了两间居士房,崔秀宁的房间是在女客院。大日经数万字,分为十多卷,不是一天就能译写完的,李洛写的这么快,也需要好几天才行。
下午的时候,智海又亲自来到禅茶室看过一次,又再满意的离开。
晚上掌灯时分,李洛已经译写完两卷万余字。
“最多再用四天,就能搞定。”李洛放下笔说道,今天就到这了。
寺院晚斋饭的钟声响起,小沙弥恭敬无比的将素斋送到。两人吃完素斋,一个中年僧人进来说道:“李施主,寺主吩咐,藏经阁对李施主开放,施主晚间可去阅览经书。”
李洛道:“如此甚好,请大师替我谢过寺主。”
传灯寺的藏书颇丰,并且不光是佛教经书,儒家典籍珍本也很不少。因为高丽是释儒融合最好的国度,大儒往往精通佛学,高僧往往也是大儒。
大概晚上八点,李洛和崔秀宁在小沙弥的带领下去了西边的藏经阁。
藏经阁很大,被分为很多经室,相互之间被屏风书柜相隔。因为此时夜已深,藏经阁又不是随意可以进入,所以里面并没有其他人。
等到带路的小沙弥离开,整个藏经阁就剩下李洛和崔秀宁。
“这要在后世都是值老鼻子钱的东西了。”李洛看着满满的书籍暗想,随便一本就能卖到天价。可惜啊可惜。
崔秀宁对经书没啥兴趣,她翻了几本就不再看,而是进入一个茶室,点起案上一盏青灯,打算等李洛看完一起离开。
这里很安静,就连最里面李洛找书的声音也消失了,这男人估计在哪个角落正看的入神吧。
崔秀宁无聊之际,准备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思绪。
说到静心,还有比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更好的吗?
可是很快,崔秀宁就发现自己错的厉害。因为她听到了脚步声,而且还不止一人。
又有两个人进入了藏经阁。
看来在此静心是不行了。崔秀宁摇摇头,打算站起来先离开。但就在她要起身之际,一个人的说话声又让她坐了回去。
“金兄,那李洛的叔祖,真可能是出使大都的重臣吗?他怎么会懂吐蕃?”竟然是柳成明的声音。
紧接着金光献的声音冷冷道:“如果是,那说明他也是世族弟子,你信吗?我可不愿信。哪个世族子弟穿的像个乞丐?”
这两人竟然说的是大段的汉语。崔秀宁听李洛说过,高丽世族之间多用高贵的汉语,对平民才会使用俚俗粗鄙的高丽语。
却听柳成明道:“要是他敢说自己出身世族,就把他抓起来审问,可惜他却没有这么说,只说自己叔祖常出使大都。”
“哼,那就明天给他设个套,我们再以假冒世族的罪名发难,智海大师到时也不好包庇一个撒谎之人。”
第二十四章 及时的情报
金光献和柳成明一边翻阅书籍一边谈论,浑然不知他们的谈话被书柜另一侧茶室的崔秀宁尽收耳中。
崔秀宁不敢发出任何动静,慢慢的潜入书案下面,以防两人逛到这间茶室发现自己。
“金兄端的妙计,小弟佩服。”柳成明奉承一句,语气又一转,“这李洛若不是穿着太差,光看其气度,书法,和精通吐蕃,倒真是大家子弟的底蕴。万一他说的是真?”
金光献一晒,不以为然的说道:“这小子必是撒谎无疑。我之前想过,经常出使蒙元的李姓大臣,只有李藏用相国。可是李相国已经故去七八年了。除他之外,朝中再没有姓李的大臣出使大都。如果他的叔祖指的是李藏用,他为何潦倒如斯?
我金氏和李氏数代联姻,李氏年轻子弟没有我不认识的。就算仁州李氏的旁支弟子,也决计不会这般打扮。”
柳成明道:“这小子倒也奸诈,并不说自己叔祖是谁。不过,有没有可能他是属于李氏西宗或东宗,从西边中原或东边倭国回来的?”
金光献目光一跳,他竟是忽略了这点。这李洛有无可能是出自李氏西宗或东宗?如果真是,那倒有可能是李藏用的侄孙。他所说的叔祖常出使大都就未必是撒谎。
关于西宗和东宗,只流传于高丽大族之间,底层百姓是不知道这回事的。
几十年前蒙古东侵,杀戮惨重,高丽有灭国之危。世家大族害怕被北鞑斩尽杀绝,为了给家族延续留下后路,各世族门阀纷纷派出嫡系子弟西入大宋,或东渡日本。
派去大宋的子弟就是西宗,派去日本的子弟就是东宗。
近年来局势渐渐稳定,在高丽的恭顺屈事下,元朝终于答应保留高丽社稷。最危险的时期过去,各大门阀派出的西宗和东宗子弟纷纷回国归宗。但也有部分子弟再也没有回来,有的异国病死,有的死于兵匪。
就拿金光献家族来说,当年东渡日本的东宗就都没有回来,多年杳无音讯,应该已经死在倭国。
柳成明继续道:“当年贞州柳氏本家派往宋国的西宗至今未归,据说被乱兵所杀。金兄和仁州李氏是姻亲,想必熟知李氏故事。当年李氏的东宗西宗可都回国归宗了?”
金光献道:“李氏的事我自然清楚。约莫三十年前,派往大宋的李氏嫡系就是内子的堂叔李简,也是李相国的侄子,出国时只有十七八岁。”
“哦?那嫂夫人的这位堂叔可有回来?”柳成明问。
金光献摇头:“不但没有回来,还杳无音信。如果李简无恙,如今不过四十余岁,按理说早就该回国归宗才是。当年随他去的还有不少家奴随从,竟也无一人回来报信,应该是死绝了。”
柳成明道:“这李洛不过二十来岁,李简如果在中原娶妻生子,他儿子的年纪应该也差不多这么大吧?如果真是这样,那李相国岂不就是他的叔祖?李相国生前的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