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4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彻整个议事大殿。

“从今日起,移民区设立洛宁县。县下设立十乡,乡下设立十村。县有县令,乡有乡正,村有村长。”

“在大樟树村,修建洛宁城。新城长宽俱为三里,城墙高两丈。可用新移民修建新城,以粮食充当酬劳。”

“任命海东公司经理林必举,为洛宁县令,两寸铜印。”

“任命海东公司监理龚侃,为洛宁监理,两寸铜印。”

“任命崔牧为洛宁县丞,一寸铜印。任命梅全禄为洛宁主簿,崔宪为县尉,一寸铜印……”

“原公司以下各处,主官和名称均维持不变,授一寸铜印。”

“三堂除了警堂归县衙管辖,法堂和检堂皆不受县衙节制,此两堂和县衙平级,主官皆授两寸铜印。”

“各级官佐,暂时不授予品级,皆为代理。”

崔秀宁说完这些,取出一张纸交给林必举,“社主的意思,都在这张纸上,直接颁布就是了。”

林必举有点激动的接过来。从今天起,他就是县令了。

几乎所有人都面都喜悦。包括崔牧和崔宪。他们一人当了县丞,一人当了县尉,都算是有了官身。

唯独失落的,就是原来的公司副理,梅全禄。

梅全禄是第一批移民中的一个村长,之前一直和林必举争夺移民话事人的角色。李洛来海东后,也表示服从李洛。

可是现在,他这个之前的副理,却连个县丞都没捞到,竟然成了排名第四的主簿。

而原本属于自己的县丞,被突然降下来的崔牧得去了。而且崔宪还得了县尉。

这兄弟两人是夫人的族人吧?他们对海东寸功未立,出来乍到,毛头小子,有何资格当县丞县尉?

就凭他们是夫人本家?

真是岂有此理!

哼,夫人毕竟是女流之辈,竟然任人唯亲。这海东,看来也就这样了。

梅全禄此时满心怨怼,连崔秀宁也恨上了。

本来,林必举当经理他就很不服气,觉得李洛偏心。只是李洛夫妇威信太高,又握着兵权,他不得不承认现实。

可是这次,被一个刚来的崔牧占了县丞的位置,顿时让他再也无法忍耐。

梅全禄是个很热衷权势的人,当村长时,就巴巴盯着乡正的位置。如今仕途失落,自然满心怨怒。

崔秀宁目光何等敏锐,她怎么可能发现不了梅全禄的异常?虽然梅全禄面上还是在微笑,但目中眼神却有些阴沉。很不自然。

崔秀宁心中冷笑。这梅全禄官迷一个,权欲熏心,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以为自己不知道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么?

海东分局的特务不止一次汇报,梅全禄嫉妒林必举,背后说了林必举很多坏话。在公司里,也喜欢拉帮结派,挑拨离间。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主簿的位置,已经看他是海东老人的份上了。

但现在,看来他很不甘心。

行,接下来看此人怎么跳。

她用崔氏兄弟,当然也因为血缘关系。可崔氏兄弟也的确很有才能。

更重要的是,崔氏兄弟更可靠,对李洛更忠心。

崔秀宁暂时不考虑梅全禄,又说起第三件大事。

这次是关于军事的。

“改团长为团总。”

“社主要在新移民中招募五千新兵。这五千新兵,明年六月必须完成新兵训练。还有,组建骑兵两千,任命完颜虎古为骑兵都统,朱颔为骑兵监理。在整个海东军民中挑选擅长骑射之人充任。”

“再增设保安三团,保安四团,以江钧和杨青雀为团总。所属团兵,以所属义军为主,再补充新兵满千人为止。”

“新兵招募之后,全部分到保安一团二团,由老兵充任新兵什长训练。江钧和杨青雀的义军,也要按照规定训练队列……”

崔秀宁根据之前和李洛商量好的章程,将军事方面的安排原原本本交代清楚。并要求明天就开始实施。

三天之内,等新移民安稳下来,就要开始招募新兵。

第四件事,也是洛宁设县一来的第一件民政大事。

向老移民统购粮食,供给新移民。然后组织新移民修建住宅,开荒,建城。

但林必举提出,虽然今年百姓丰收,每户田地又充足,可老移民只有一万多人,最多只能买到两万石余粮。

可一下子来了八万多新移民,两万石粮食,怎么够吃?

海东虽然一年三熟,可新移民起码也要到明年六月份才能产出粮食。这半年时间,起码需要十几万石粮食。

那就只有在海东之外买粮了。

崔秀宁当即决定,由海东洛宁商社去江南分批购粮,缓解粮食压力。

这么多粮食,又要花费十几万两银子!

算起来,为了这批新移民,李洛和她要花五十万两白银。

之前为了老移民,两人通过军需图得到的好几万两银子,已经花完了。现在海东流通的银子铜钱,就是两人撒的钱。

和李洛崔秀宁比起来,后世的慈善家算什么?算毛线啊。

…………

当天夜里凌晨,虎古就带着保安一团,悄悄离开洛宁县,进入大山,准备占领生番的神山。

而新移民们,被组织起来让他们参观老移民的田地,宅院。

老移民的居住区经过李洛和崔秀宁规划,一个个村庄既整齐干净又生气勃勃。由于今年丰收,赋税又轻,田地又多,百姓家家都有大量余粮。

家有余粮,自然欢喜滋润。这百姓的精气神就完全不同了。加上再也没有受到过欺压,又有保安团里的勇士保卫平安,警堂里的警士维持治安,所以他们竟然是从未有过的富足安宁。

新移民们看到老移民们的天地,宅院,以及他们红润的面孔,闻到他们屋子里饭菜的香味,看到家里的女子在太阳底下谈笑着织布……新移民们都是羡慕无比。

甚至老移民养的狗和鸡鸭,树下悠闲吃草的耕牛,都让新移民们感概万分。

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子,对身边一个新移民说道:“俺活了这把年纪,还没见到,这百姓过的这么好的。”

另外一个老者道:“老鲁说的不错,俺也没见过啊。李大官人和李娘子说的不错,这可不就是世外桃源么?”

“俺听说,百姓们有什么保安团保护,防备大山里的野人生番。还有警堂里的黑袍警士,专门维持村镇治安,各村算是家不闭户啊!”

“对,是有这么回事,俺也问过了。这里的兵马和什么警士可不少,可你知晓赋税有多少么?说出来吓死你!”

“多少?”

“只有二成!并无任何苛捐杂税。无论打粮,还是收茧子,官府只拿两成,剩余八成,全归自个!”

“他们田地又多。俺问过几家,家家都有几十亩田地,水田旱地都有。赋税又低,服劳役还给工钱,日子哪有不好过的?”

“哎呀,这才是人过的日子!俺们以前…竟是乞丐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