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住大唐西进的通道。不然,他的功绩就真的很难看了。”
“老夫以为,无论忽必烈怎么做,他的考虑已经不是在河朔,而是在甘凉。赎回河朔之事,他自己绝对不会抱太大希望。但他绝对不会这么轻易放弃河朔,他可能会借河朔之事,隐藏在甘凉的杀招。”
“究竟他会怎么做,老夫也想不到。你多注意甘凉,总归是没错。”
颜铎的话,给了李洛一些提醒。
“父亲认为,忽必烈是想声东击西,从甘凉对雍州用兵?”李洛问道,前一次元军大规模攻击雍州,已经用过这招了啊。
颜铎眯着眼睛,“多半不是对雍州用兵。可甘凉一带,绝对不能大意。忽必烈的后手,很可能就在甘凉。”
颜铎一边说一边画了一幅简图,“你们看,甘凉不但扼守西北要津,还西连西域,北连大漠。元军只要牢牢占据甘凉,不但能阻止大唐西进收复西域,还能作为大漠的根据之地,为草原骑兵提供补给,效仿匈奴不断叩边。如此一来,元军打大唐事半功倍,可大唐要打元军,就事倍功半。”
李洛一看,可不是么?忽必烈如果这么干,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匈奴啊。
明是河朔,暗在甘凉。忽必烈这是要在死前,为蒙元拿到将来唐元争霸的战略位置,掌控主动权?
真是这样的话,那他考虑的已经不是一时胜败,而是为其后世谋了。
“当然,这都是老夫的猜测,甘凉到底有没有厉害的后手,眼下不能肯定。其他方面,也不能疏忽。”颜铎也不敢肯定。
几人商量半天,也不敢断定忽必烈的后手是什么,只是猜测可能是甘凉方向。
只能断定一点,那就是忽必烈一定会最大化的利用退出河朔的机会,他不可能这么放弃河朔,绝对会另作文章。
大唐必须要付出不小代价,才能真正恢复中原。不能抱着轻松侥幸的心思。
倘若大唐轻松收复河朔的代价,是让收复甘凉的难度倍增,那么李洛就要重新考虑,是先收复河朔,还是先收复甘凉了。
哼,薛禅可汗,你虽然是块老姜,但朕也是很难搞的人。无论你憋的什么坏,横竖朕不会轻易中计。
崔秀宁回到宫中,立刻下令,增加对甘凉地区的重点监控。
ps:今天太忙啦,蟹蟹大家支持,继续求票票啊,这月不知道排名如何哦。明天再为9天炎羽和各位大大加更。晚安!大家可以猜猜,忽必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新
第863、864节 我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兖州首府,济南,珍珠泉畔白云楼。一个身姿挺拔的儒雅青年,正在白云楼中挥毫作赋:
“…长歌慷慨吊陈迹兮,风动仿佛来英灵。暮色自远而至兮,断霞斜照忽明灭…一轮古月升东冥。”
一篇酣畅淋漓的好赋一气呵成,文不加点,当真才气纵横。
落款是:济南张养浩--《白云楼赋》
旁边一个士子道以扇击掌道:“善哉!希孟兄此赋大气磅礴,旨趣高远,令我辈汗颜啊,不愧是济南第一才子!”
其他人纷纷出言赞叹。
张养浩淡定自若的微微一笑,“诗歌词赋虽是我辈所长,可终归是小道。如今,圣天子驾临洛阳,求才若渴,中原百废待兴,正是男儿用命之时,怎能一味雕字酌句,优游林泉,忘情山水焉?”
一个士子道:“希孟兄是要出仕大唐了么?只是,希孟兄虽是青年俊彦,可毕竟做过元廷之官,怕是朝廷不喜啊。”
张养浩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可少年才高,已经做过东平学正。虽然此时无官在身,但毕竟算是出仕过元廷。
张养浩没有回答,只是再次挥笔写下一句诗:“洛阳圣君天海量,济南寒士冰壶心。一点瑕疵烟青玉,满腹忧怀梁父吟。”
诗中之意,信心满怀。他认为自己虽然是有瑕疵的差玉,可忧怀天下黎明,一片冰心。圣天子海量,是不会介怀的。
当然,张养浩乃是济南富户,其实不是所谓的寒士。
“看来,希孟兄是要决意出仕新朝了。”一个士子说道,“不知希孟兄是要参加新朝科举呢,还是有门路走荐举之道?”
“新朝科举,不比金宋啊。据说,考中进士,也不过授官九品。只是,录取比例很高,但还要考君子六艺和农学。希孟兄大才,倒是走荐举更合适。”
张养浩笑道:“小弟并无门路,但还是想走荐举。吾已经收拾好行装,三日内便要西去洛阳,碰碰运气。”
“好,同去!同去!举荐不成,再考科举不迟!”另外一个士子说道,“以张兄才干,就是一个郡守也做得!”
“圣天子在位,中原光复,可以出仕亦!”
“新朝新气象啊。大唐恢复中原不到两月,各地竟然秩序井然,如同久旱逢甘霖啊,当真厉害。”
第二天,济南名士张养浩就带着一群文友,联袂西去洛阳。
张养浩是张九龄后裔,年少成名,很是豪气。历史上,曾经自告奋勇去大都求见权贵,以期举荐。后来,他官运亨通,果然做到元廷高官。看起来,似乎是个贪图富贵的官迷。
可是,元廷的科举考试,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恢复的。也是他主持了元廷第一次科举考试。
此人不但是元代文学大家,也是有名的汉人政治家,绝非是官迷那么简单。从他的历史事迹来看,他对百姓可谓爱护有加,政治才能也非常出色。
只是他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在唐廷得到一官半职。
…………
河东,解州,平阳县,关头原庄。
今日,忽然来了两个骑马下乡的公差,到了这黄河边上的关头原庄。两人鲜衣怒马,挎刀背弓,一进庄子就引起村民的注意,不少人纷纷避让。
“兀那老汉!你且站住,惊慌甚么!俺有话问,近前来答话!”一个公人大喊。
跑出老远的那个老汉,只得回转身来,对两个神气扬扬的公人唱个喏,恭恭敬敬的行礼道:“官人请问,小老儿仔细听着就是。”
“这关头原,可是关羽故里?”公差问。
“是是,正是寿亭侯故里。”老汉顿时与有荣焉的点头,露出憨厚的笑容。只是这笑容难以掩饰那一脸愁苦的菜色,显得有些凄哀。
看来,这两个公人,不像是县中来的,倒像是州中来的。本县,谁不知道关头原是汉寿亭侯故里?
“老货。”另外一个公人说话更不客气,“这十里八乡,是否有个叫关汉卿的人?你老实回答,但有一个字不对,仔细你的皮!”
关汉卿?老汉下意识的就点头,“有有。”说着往南一指,“关先生,那可是这里大大有名的人物哩,哪个不晓得?他家就在黄河边。”
“那他在不在家?”公人再问,那神情似乎是倘若老汉敢说不在,就会受到鞭打。
老汉赶紧回答:“关先生之前一直在南边和大都,几年前回来,就再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