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应对(1 / 1)

乱世栋梁 米糕羊 5667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第四十五章 应对

皇宫,萧纲正在看舆图,图上画的是淮南地区。

鄱阳王萧范已经率军收复寿阳、钟离,耗时极短,伤亡极小,捷报传来,让萧纲激动不已。

官军收复寿阳、钟离,将淮水沿岸(南岸)要地牢牢掌握在手中,这对于盘踞广陵及谯州的侯景叛军而言,北边的“门”关上了。

南面,西昌侯萧渊藻坐镇京口,把“南门”关上了,如今“关门”之势已成,接下来,就是“打狗”。

但不能急着打狗,因为这条狗如同恶狼,实力尚在,逼急了会咬人,所以要熬。

用封官、封爵、赦免、既往不咎的办法,分化叛军,瓦解士气,让侯景众叛亲离。

这才是上策,否则贸然用兵,一旦出了差池,那好不容易扭转的局势,就会再度恶化。

萧纲又收到消息,说东魏权臣、齐王高澄亲自督战攻下颍川,随后回师邺城,并未就近南下,攻略淮南。

这就意味着己方抓住了机遇,趁着东魏无暇南顾之际,收复寿阳、钟离,靠一个“快”,保住了淮南。

想着想着,萧纲想到了李笠,这个年轻人出的主意果然不错,而且协助官军速下寿阳、钟离,赶在魏国增兵淮南之前,将淮南的“门”关上。

既挡住东魏南下的脚步,也挡住侯逆及党羽北上的希望。

他不由得感慨: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识,莫非,真是奇人?

鄱阳王的第十一子萧勤,和李笠相熟,萧纲特地找萧勤问过李笠的事情。

又找来当年发生在鄱阳的两起案件的卷宗,大概了解了李笠的情况,越琢磨,越觉得父亲说得没错。

这位“鄱阳李笠”,异于常人。

如果雕琢、历练一番,说不定就是第二个陶侃。

晋时名臣陶侃,年幼丧父,家境拮据,曾为鱼梁吏,后来经过不断努力,得人赏识、提拔,才逐步展露才华。

任郡守、刺史,安抚百姓、镇守地方,后来又屡次平叛,为一代名臣。

而这样的名臣,终身未入中枢,无法造成威胁。

原因何在?在于出身。

陶侃的出身较低、宗族暗弱,决定了他不会被高门士族接受,也没有办法将宗族蜕变为士族,所以即便再有能力,也无法进入中枢。

无法威胁最高权力。

而李笠的出身,比陶侃差多了,甚至没有宗亲可以依靠。

陶侃之父,是东吴将军,李笠之父是鱼梁吏。

陶侃之母谌氏,好歹出身豫章大姓,李笠的母亲,不过寻常民女;李笠的姻亲,不过是鄱阳城里一个开赌档的赌徒。

萧纲看得出来,以李笠这样卑微的出身,决定了此人即便日后高升,也绝不会被士族亲近,不会被士族子弟认可,甚至连豪族都必然看不起他。

即便日后有所作为,也不过是孤臣的境遇。

若李笠真有才干,对于萧纲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人选:有能力,却无法和士族、豪族勾连,只能做一个依附天子的孤臣。

没有天子撑腰,随时会被别人踩在脚下。

这样的人,用起来才放心。

前提是有真才实干,而不是小聪明。

萧纲正思索间,一男一女入内,却是皇太子萧大器,以及溧阳公主萧妙淽。

因为侯景还占据着广陵,有可能再次渡江,所以先帝梓宫目前停在同泰寺,萧大器今日前往同泰寺查看,溧阳公主同行。

兄妹回宫,向父亲复命,萧妙淽进来时,还从宫女手中接过一碗鸡汤,给父亲端来。

萧纲接过鸡汤,放在案上,见子女关心的问候自己,嘱咐起来:“如今建康百废待兴,各色人等往来繁杂,可不能轻易出宫,以免出事。”

萧大器和萧妙淽点点头:“孩儿知道的。”

“宫里呆久了,觉得闷,那也得忍着,等时局好转,城里稳定了,再出去走走也不迟。”萧纲特地交代女儿。

“同泰寺如今在重建,乱糟糟的,去了,也没意思。”

“孩儿知道,会在宫里好好看书。”

貌美如花的萧妙淽笑起来,如同一朵绽放的鲜花,见父亲交代兄长一些事情,却不涉及政务,便在一旁听着。

她是大梁公主,长得亭亭玉立、国色天香,已到了出嫁的年纪,而按惯例,她的驸马,必然是王谢高门子弟,亦或是贵戚子弟。

只是祖父大行,婚事自然就要延后,今年是不可能了。

萧妙淽经历了台城之围,一直待在宫中,半年时间里,无处可去,看书之余,自然东想西想,然后想到婚事。

所以她在猜想,未来驸马会是琅琊王氏的哪位郎君。

祖父还在时,萧妙淽就已经听到了风声,她的未来驸马,如无意外,会是琅琊王氏子弟,不过适婚的琅琊王氏子弟有不少,光靠猜,无法确定是谁。

婚姻大事,全由父亲做主,但能嫁做王家妇,这让萧妙淽憧憬不已。

萧纲正和皇太子说事情,无意瞥见女儿在走神,便问:“溧阳在想什么事情?如此高兴?”

“啊?孩儿、孩儿在想”萧妙淽有些紧张,赶紧“孩儿在想,等时局稳定,孩儿要去玄武湖泛舟。”

“嗯,那确实不错,待时局稳定,我们一同去玄武湖泛舟。”

萧纲笑道,其实他看出女儿心思,却不说破。

父亲去世,女儿的婚事自然要推后,至于驸马人选,其实已经定了:琅琊王氏,为荆州长史王冲之子。

王冲有二十多个儿子,现在适婚却未娶的儿子就有几个,具体选谁,还得仔细考虑。

但是,荆州如今不太平,湘东王和河东王、岳阳王的矛盾,已经激化了。

不过,萧纲不担心,因为他已经派人去雍州调解,确保岳阳王平安卸任、返回建康,又派人去湘州,安抚河东王。

这两兄弟在想什么,可能要做什么,萧纲当然清楚,不过现在只能安抚,免得横生枝节,他刚即位,需要时间缓和局势,所以急不得。

至于坐镇益州的八弟、武陵王萧纪,也得安抚,萧纪已经坐镇蜀地十年,若是要求回京,那么新任益州刺史人选,也是需要仔细选择的。

毕竟,西魏也是一头猛虎,即便不对汉沔有想法,也会对蜀地有想法,坐镇蜀地的益州刺史,必须有能力,又不能有太多的野心。

这时,有宦者匆匆而来,入殿时有些惊慌,萧纲见状觉得奇怪:“何事如此惊慌?”

“陛下!”宦者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说话有些结巴:“陛下!京口失守,京口失守,逆贼渡江了!!”

“什么!”

萧纲闻言大惊,萧大器和妹妹也惊得目瞪口呆。

“怎么会失守?怎么会失守的!”萧纲站起,几乎要咆哮起来:“朕安排重兵守着京口,怎么会让逆贼渡江攻击得手?江面上不是还有广陵潮么!”

“陛下,奴婢听说,听说是逆贼扮做建康调拨的官军,走陆路偷袭京口得逞了!”

上午,京口,平安登岸的侯景,回首眺望江面,只见江水汹涌、风浪大作,船只宛若一张树叶随波逐流,不由得后怕:

万一船在江面上翻了,那可就完了。

再看看周边,己方兵马大多平安抵达京口,侯景放心许多。

已经提前一步登岸的王伟匆匆而来,向侯景汇报一些事情:京口已经完全拿下,驻守京口的梁军已经溃败,不过守将、西昌侯萧渊藻跑了。

一切如事前策划的那样,当初撤离建康时留下的人,如今扮做梁军,成功进入京口,然后发难,将猝不及防的梁军击溃。

现在,己方兵马顺利渡江,不过因为风浪较大,大概有二成损失,这在预料之内。

而建康方面,因为驻扎着不少兵马,所以相比去年十月底,攻入建康会难一些,因为梁军很可能会在建康东北郊的蒋山一带布防。

大军要突破蒋山守军的拦截,才能近抵建康,至于攻进外廓、围困台城,恐怕不能像上一次那么轻松。

“无妨,他们不设防才奇怪。”侯景不以为意,因为此次南下,他已经有了周密准备:“就按之前议定的办,趁着梁军龟缩建康,我们”

侯景把手一抬,指向东南方:“我们去三吴,攻其必救!”

众将称是,各自去安排所部兵马,这几个月在广陵一番休整后,又可以烧杀抢掠了。

王伟回头看看江北,有些遗憾:“没想到,梁军居然这么快就攻下寿阳、钟离,真是好险。”

“但他们快,我军也不慢。”

侯景笑起来:“他们想把北面的们关上,来个关门打狗?奈何,南面的门守不住!”

“对,如此一来,梁国君臣怕是要焦头烂额了。”

王伟也笑起来,随侯景一同向前走去。

京口失守的消息传到建康,梁国君臣必然如临大敌,将兵马聚集建康加强防御,然而,王伟的计策不是进攻建康,而是进攻三吴之地。

三吴,最初是指晋时吴郡、吴兴郡、会稽郡地区,之后变成泛指,如今是梁国扬州(东部)、东扬州地界。

这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有大量良田、人口以及财富,还有大大小小的士族、寒族及其庄园、产业。

但兵力分散,又有一部分兵马驻防建康,所以极易被逐个击破。

王伟知道己方必须赶在各地勤王兵马聚集建康之前,攻破台城,控制皇帝,否则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

但是,如今建康驻扎有不少梁军,所以,要想办法将其引出来、歼灭,才能扑向门户大开的建康。

所以,王伟要来个‘攻其必救’,攻打富庶的三吴地区。

如今秋天将至,军队可以在三吴‘就食’,好好折腾一番,如此一来,建康的梁军,是出击还是不出击?

出击,王伟有把握将其歼灭,那么没了兵的建康,再次拿下不成问题,即便攻不破台城,也能折腾得梁国够呛。

若建康梁军不出击,那么三吴各地驻军各自为战,很容易击破,于是乎,一座座城池,一座座村落,就是大军眼中的粮仓、钱库。

丰厚的战利品,足以让将士们疯狂,足以让众将对侯王的敬佩之意,提升到顶点。

如此一来,王伟很想知道,刚即位的萧纲,要如何应对这局面,又能召集多少勤王之师来保卫建康,保卫三吴。

若萧纲真的调集兵马东进,那么各地豪强们,会不会趁机发难呢?

大量外地兵马入京,必然导致梁国北部边境空虚,宇文氏和高氏难道不会趁火打劫?

王伟真想看看,新君萧纲得知“三吴危急”后,要如何应对。

第四十六 疯言疯语

侯景逆贼攻占京口,消息传来,建康一片哗然,明明朝廷已经重兵驻守京口,怎么还会被江北广陵的逆贼给攻占了?

明明如今广陵潮起,广陵、京口江面行船颇为危险,怎么逆贼能渡江来袭?

无数人的疑问,很快得到解答,据说是潜伏在建康附近的逆贼党羽,扮做官军,以增援的名义,走陆路接近京口。

京口守军未曾提防,被逆贼偷袭得手,然后,江北广陵的逆贼,不顾风浪渡江,据说大队兵马已经抵达京口,即将往建康而来。

距离去年逆贼攻打建康,还没到一年,人们对战乱的恐惧依旧记忆犹新,所以当京口失守消息传来,建康一日数惊。

不过多亏朝廷事前有防备,已有不少兵马驻扎建康,所以,此次城防绝不会如去年那般,被逆贼轻易突破。

但很多人不信。

经历了去年战乱的建康官民,清晰记得当初官府是怎么说、而实际上叛军是如何轻松突破建康外廓的。

所以,许多富贵人家纷纷离开建康,前往外地避难。

至于寻常百姓,大多数人走不了,只能听天由命,寄希望于官军确实能够守住建康外廓,将叛军拒之门外。

不久,有官军出城,在蒋山一带扎营,扼守京口大道,挡住建康门户。

又有传言称,朝廷已经调集外地兵马入京,这让建康百姓心定些许。

然而物价随即上涨,本就生活拮据的平民,日子愈发难过,也不知何时是个头。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叛军会全力向建康进攻时,惊变突起:叛军主力没有往建康而来,而是往东南而去,杀向三吴地区。

三吴之地,最初指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晋时,如今可看做建康以东的扬州、东扬州地区。

这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如今将近秋收,粮食即将成熟,攻入三吴的叛军,可以就地解决军需,一旦朝廷未能及时将其歼灭或者赶走,必然会有巨大损失。

钟离,鄱阳王萧范及世子萧嗣,单独召见材官将军李笠,就当前局势,听听李笠的看法。

本来,李笠没资格提建议,但他这一年来的表现十分出色,让鄱阳王父子对这个年轻人另眼相看。

加上李笠协助官军速下寿阳、钟离,所以父子二人都想听听李笠有什么好办法,应对当前局势。

“朝廷要关门打狗,没想到狗撞破南门跑出来,在院子里到处咬人,毫无疑问,这是条和狼一般凶残的疯狗,不好对付。”

李笠如是说,既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那么他绝不会扭捏作态。

猪队友误事,让他无奈至极,而朝廷要鄱阳王派兵入京增援,鄱阳王对此左右为难,李笠觉得不能分兵。

因为淮南一样重要,不容有失。

“末将以为,侯逆最终目的必然是建康,拖不得,因为时间拖得越长,赶来建康勤王的官军就越多,他们失败的可能就越大。”

“但侯逆占了京口,不攻建康、攻三吴,明显没把握强攻攻入建康,于是要围魏救赵。”

“他们的目的,就是诱使建康驻军出击,然后一战而下,之后便可扑向兵力不足的建康,所以,建康驻军绝不能出击。”

“建康驻军守有余,攻不足,大王分兵增援建康,派的兵少了,无非是守城的兵多了些,没什么大用。”

“派去的兵多了,也不足以确保官军出击时稳赢,而且淮南依旧有逆贼党羽,盘踞广陵、谯州,大王不能不防,所以,兵不能分。”

“真要动手,也得在淮南动手,派兵收复谯州、广陵,断逆贼后路,也免得这些人,又试图勾结北虏,蚕食淮南。”

李笠所说,也是萧范所想,京口失守,出乎所有人意料,而建康驻军的兵力,乃至将帅人选,不足以在野战中稳稳击败逆贼。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主力据守建康,保台城无忧,等勤王军抵达,凭借兵力优势出击,和逆贼决战。

为此,只能牺牲三吴之地,寄希望于各地守军能够坚守待援,毕竟只要守上一个两个月,官军就能出击了。

“然而三吴为财赋重地,陛下不可能坐看逆贼荼毒百姓。”萧范缓缓说着,“官军不救,三吴各地守军极易被逆贼逐个击破。”

“他们在三吴,必然会大肆搜刮钱粮,抢夺妇女,又强迫青壮从军,必然声势浩大。”

“这么一折腾,即便日后平定侯逆,三吴也毁了,朝廷的赋税大减,接下来,日子该怎么过?”

“那又能如何?”李笠笑起来,是苦笑:“官军若能有十足把握,在野战中将叛军主力歼灭,那当然要主动求战,然而不行。”

“京口,本该牢牢握在手中,还是丢失了,不是末将对朝廷不敬,实在是朝廷没有多少帅才可以统率官军,野战歼敌。”

“守,守不住,攻,攻不下,就只能靠人多,互相壮胆,步步为营,和叛军对峙,难道不是么?”

李笠见两位不说话,继续说下去:“侯逆拖不起,所以想办法速战速决,他日盼夜盼,盼着建康驻军出击,官军有把握在野战中打赢逆贼?”

“万一败了,建康危矣,到底是建康重要,还是三吴重要?若说三吴是左臂右膀,那么建康就是头颅。”

“手臂断了,人还能活,头要是断了,人就死了。”

李笠说来说去,实际是在说一些废话,而且他是故意这么做的。

鄱阳王找他来议事,意图很明显:想让朝廷以自己为主帅,率军讨伐侯景。

李笠如今能在天子面前说上话,所以鄱阳王想借他之口,让他来提出这一建议,成不成另说。

而李笠可不敢这么做,因为鄱阳王本身就是天子要防范的藩王,这种涉及权力斗争的问题,他一个受了天子恩情的人,不能傻兮兮的被人当刀使。

世子萧嗣见李笠装聋作哑,说着一些废话,心里有些着急。

他父子二人确实想为国分忧,奈何父亲一直被猜忌,当初北伐,本来他父亲就是主帅最佳人选,却因为被猜忌,无法上任。

现在,即便他在勤王之役表现出色,恐怕也无法缓和新君对父亲的猜忌。

所以鄱阳王坐镇淮南可以,回京任平叛大军主帅、出击讨伐侯景,想都别想。

现实也是如此:天子只是要求鄱阳王派兵入京,不是让鄱阳王自己率兵入京。

然而思来想去,如今比较合适任主帅的宗室,除了鄱阳王,还能有谁?

邵陵王更不可能,天子尚在潜邸时,邵陵王就意图不轨,如今天子对内首要防的就是邵陵王,哪里会让邵陵王有机会掌握大量军队。

或者,调湘东王入京?

那谁来接任荆州刺史?谁来盯着雍州、湘州?

如今河东王、岳阳王不稳,雍州、湘州极易失控,一旦这两兄弟造反,朝廷要如何应对?

侯景在三吴肆虐,若长江中游又爆发战争,国家必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荆州刺史一职很重要,急切间,除了湘东王,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任职。

萧嗣知道如今李笠已经入了天子的眼,有历练历练然后重用的意思,此次主张速攻寿阳、钟离,且成功拿下二城,那么在天子那里,说话的分量自然会增加些许。

虽然依旧无法参与决策,但是李笠提的建议,也许能让天子听得进去。

李笠说了一通废话,其实是要显得矜持些,也省得一会出的主意不被人看重,见这对父子有些着急,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末将承蒙大王及世子信任,单独问计,感激涕零。”

李笠说完,话锋一转:“逆贼再入江南,末将震惊之余,已经仔细想过,想出个办法,或许化解目前危局。”

萧范和萧嗣一听,来了精神:你小子果然主意多!

但他们没说话,李笠继续说:“末将一心为国,也为大王考虑,所以,请大王千万相信末将一片赤诚之心。”

萧范回答:“寡人相信你,请讲。”

“既如此,末将斗胆,请大王将身边跟着的所有子嗣、家眷,连同世子身边所有子嗣、家眷,都送到京城暂居。”

萧范听得出这是送全家为质表忠心的意思,或许是以此换得天子信任,不需要派一兵一卒去建康,而是继续守着淮南。

然而这有什么用?

萧范心中疑惑,定定看着李笠:“然后呢?”

李笠知道自己必须把计策大概说出来,才能说服鄱阳王送家眷去建康表忠心,于是娓娓道来:

“末将先和大王、世子家眷前往建康,然后面见天子,请求天子以大局为重,任命邵陵王为荆州刺史,尽快离京上任,湘东王交接后,火速回京。”

“什么!这”萧范大惊,像看着疯子一样看着李笠:“邵陵王与河东王、岳阳王兄弟素来友善,且心怀不轨,他若当了荆州刺史”

“届时襄、荆、湘必反,以至天下大乱,天子如何会听你这疯言疯语!”

“用毒药来治中毒,即所谓以毒攻毒。”李笠耸耸肩,“至于陛下采不采纳末将只是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