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9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在一起说,其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阶层。

既然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升迁的希望,所以吏的心思就放在了利用权力谋取利益之上。

吏虽然不是朝廷正式在册的官员,甚至俸禄都是由地方上发放,但是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不小,特别是对那些平民百姓而言。

而且地方官府的吏职经常被大家族长期垄断,权力与地方势力结合起来,想要为非作歹简直不要太简单。

加上吏员都是本乡本土,根基深厚,而正牌官员都是外派,真斗起来,没有一些背景和手段,一般的官员还真不一定是吏员们的对手。

种种情况加起来,吏员这个阶层无论是在官场还是百姓中,都是被鄙视的对象,口碑极坏。

真正的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考中举人、进士做官,官场地位低下的吏员,读书人是不屑去做的。

一旦有了做吏员的经历,基本上就是断绝了在科举中的前程。

油滑如吏、奸诈如吏,在品德要求极高的读书人眼中,别说做过吏员,就是出生吏员家庭都会受到歧视。

哪怕那些世家大族其实背地里男盗女娼,但是人家包装得好,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歧视那些官场小吏们。

朝廷歧视吏员,对他们贬低、限制,偏偏又离不开他们。

没有那些吏员,指望那些只懂得四书五经的官老爷们管理衙门、治理百姓?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

鲁若麟因为有来自后世的见识和眼光,自然不会轻视基层政权的建设,特别是那些数量庞大的底层吏员,能否将他们用好,直接关系到未来政权的稳定。

这些吏员能够长期把持地方政务,最起码,实干的能力是不缺的。

他们缺的是希望与敬畏,所以鲁若麟准备从两个方面着手,大力度整肃吏员队伍。

常州府宜兴县。

作为安国军最早深耕的一批州县,安国军在宜兴县的影响力自然不小。

县中大族经过安国军的拉拢和打击之后,基本上已经承认了安国军的统治。

如今县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由派驻此地的税务司暗中把持,真正的县衙已经成了摆设。

通过已经深入到村寨的各个税收小组,税务司对基层政权的把控能力绝对不是朝廷可以比拟的。

与欣欣向荣的税务司相比,宜兴县衙则要冷清、荒凉得多。

按照朝廷的规矩,宜兴县除了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巡检五人属于朝廷官员有俸禄之外,其他的吏员以及各种杂役、奴仆等都是知县花钱聘用的,所需钱粮都是从税收中截留。

现在税收的事情衙门已经没有办法插手了,朝廷的俸禄也是时有时无,如果不是还有以前的底子在,知县等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断了收入来源,知县虽然颇有家财,也不可能用自家钱财来为那些吏员们发工钱。

加上县衙早就无所事事,知县干脆就将那些吏员们全都解散了,只留下一个看门的老头,以及一个师爷、两个长随,搞得县衙里的官比干事的人都多。

失去了衙门的背景,加上安国军对于为非作歹的事情处理非常严格,那些世世代代在宜兴县作威作福的吏员世家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宜兴县的知县彭家齐正在为自己的前程苦恼。

作为三榜进士,等待了几年时间,又上下打点花费了不少人情和钱财,彭家齐才分配到宜兴县为官。

要知道江南地界的知县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起码比北面的知府都要珍贵。

彭家齐来到宜兴之后,虽然没有大肆刮地皮,但是各种潜规则下的收入依然不少,几年下来早就回本了,还赚了不少。

不过盯着宜兴知县位置的人可不少,彭家齐知道自己最多干一任,下一任就不知道要被发配到什么地方了。

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发愁的时候,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京师被攻破、南京朝廷新立、安国军强势接管江南,一连串的大事发生,也没人顾得上惦记他的知县位置了。

等到局势平稳之后,还是没有人想要他的知县位置,因为这个时候知县已经成了傀儡,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了。

彭家齐知道大明朝估计存在不了多久了,作为前朝旧臣,他必须早点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一旦安国军将他淘汰了,没有了官员这个身份,他在新朝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普通人。

彭家齐知道鲁若麟对于纯粹的诗书官员非常不感冒,不能干实事的官员对安国军来说毫无用处,甚至不如那些青楼出身的女官,哪怕你把章写得天花乱坠。

当然,也不是绝对。

真要是诗词章特别出色,安国军还是会用的,起码教育和宣这块会非常高兴的接纳他们。

彭家齐自认自己的诗词章只是一般,所以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能从干实事上想办法。

要说彭家齐还是有行动力的,比一般的人和官员要强不少。

长期处于官场的底层使得他比较务实,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主动去了解安国军的各项规定和政策,观察学习安国军的做事方法,积极接触安国军的人,从中了解到了很多与朝廷大为不同的东西。

其中最令彭家齐感兴趣的就是安国军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

只要有才能,哪怕是流民、乞丐出身都可以身居高位,绝对没有什么隐形的天花板。

而朝廷中,这样的潜规则到处都是。

比如非翰林不能入内阁,三榜进士能够做到知府就是烧高香了,做到巡抚就是撞大运,身居部堂高官更是祖坟冒青烟了。

至于举人,能够做到知县或者府一级的佐贰官就不错了,像海瑞和陈新甲这样可以高举庙堂的完全是异数,不能当作常例。

有了这样的对比,彭家齐心里的雄心壮志也被激发起来了。

要是运气好,说不定宰辅、阁老他彭家齐也可以奢望一下。

在无所事事、蛰伏的这段时间,彭家齐一改以往得过且过的做事心态,积极学习安国军的知识,频繁向师爷、吏员们请教各种办事方法和手段,渐渐脱离了原本虚不着地的做事风格,能力上有了长足的长进。

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了,等待安国军颁布新的用人制度。

彭家齐知道,对于他们这样的底层官员,安国军绝对不会全部弃之不用,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