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1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的退走了。

面对安的拒不配合,朝中百官恼羞成怒,纷纷要鲁若麟给一个说法。钱谦益甚至不惜以首辅之尊亲自到鲁若麟府上前往拜访,但是此时的安国公府已经开始闭门谢客了,至于原因吗,鲁若麟生病了自然不能见客。

谁都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鲁若麟生病八成是装出来的,但是谁也没有胆子去质疑。

第二天,那些被国子监开革的学生就在安的保护下离开了国子监,这次的地点依然是军营,但是性质已经变了,不在是囚禁看押,而是为了保护他们。

而且这次进军营,他们将受到安的系统培训,为正式成为安的一员做准备。

经过这次风波,这些学生与朝廷算是彻底决裂了,安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基本不可能三心二意了。

这样的处理结果算是彻底暴露了朝廷的无能,以及在面对安时的束手无策。

人心开始悄然发生变化,看好安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朝廷必须有所行动,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聚拢离散的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的税收行动终于开始了。

为了使这次的收税行动显得更加高尚一些,朝廷不惜从自己身上割肉,严令没有任何人有免税特权,都要交税。而且普通百姓的税额定得非常低,以证明自己心向百姓,不畏权贵的高大形象。

不得不如此啊,朝廷已经被逼上了绝路,再不想办法大家都要完蛋。不说会不会有性命之忧,至少鲁若麟上位的话,大家别说荣华富贵了,肯定没有好日子过。

那些一直将祖制挂在嘴边,誓死不交税的权贵们这个时候也都软了,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反对。不过,交税是态度,交多少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朝廷异常高调,恨不得满世界宣传这次的革新与创举,以彰显朝廷的“仁政”。

那些朝廷下派监督收税的官员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一众朝臣中算是比较清廉、刚直的,为的就是保证税收能够顺利进行,证明朝廷并不比安差。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大明的吏治早就不是靠严令和几个清廉的官员就能够扭转的。

朝廷的命令经过州府,再下到县、乡、村,已经变形得面目全非,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甚至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的新政策,依然在按照原来的规矩交税。

毕竟政策的执行是基层官吏的任务,他们想要欺上瞒下实在太简单了。

朝廷局势是不是困难这些地方官吏并不关心,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朝廷的新政策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的想法是好的,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但是地方的官吏们本身就是富户们的代表,想要他们割肉满足朝廷的要求,他们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至于怎么完成朝廷的任务,照老规矩来不就行了。到时候白花花的银子送上去,难不成朝廷还能怪他们这些“有功之臣”?

除了实行新税法,朝廷还开始四处拉盟友,编制安包围网,用来抵御安的巨大压力。

关宁军的祖大寿,宣府军的杨国柱,福建的郑芝龙,甚至远走西域,只在辽东留了一个空架子的满清都迎来了朝廷的密使,一张针对安的大网正在悄悄布置。

不过这一切完全在鲁若麟的掌控之中,面对朝廷的举动,鲁若麟嗤之以鼻,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这些势力,除了郑芝龙,能够对安产生威胁的几乎没有。而且杨国柱和祖大寿与安的关系非常微妙,到时候听谁的还两说呢。

满清现在在西域和蒙古草原上高歌猛进,将一众蒙古部落和西域小国打得哭天喊地,全然不似被安欺负得欲哭无泪的样子。盛京这边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除了少部分人员,早就撤到西边去了。

满清的重心已经西移,暂时对中原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朝廷的努力完全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如今的北方,宣府军、关宁军、满清,三方势力与安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这三方势力缺粮、缺物资,全靠与安的贸易维持运转。

特别是满清,缴获的牲畜数以万计,却严重缺乏生活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一点正好与安形成了互补。

如今的海州,已经成了安与满清最大的交易基地,每天都有数不尽的牲畜不远万里被赶到这里,带走一箱箱的物资装备,双方都对这个交易方式非常满意。

满清获得了草原上稀缺的食盐、布匹和铁器,以及制作精良的武器,所付出的不过上草原上最不缺的牲畜和皮毛。更重要的是安给出的价格还非常公道,有力的支援了满清西征。

正是因为西征前景良好,满清已经不是很在乎辽东这边的地盘了。满清王廷早就西迁到了草原,盛京几乎是不设防的。安的活动范围早就越过了双方先前划定的界线,满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满清心中,盛京迟早是保不住的,还不如在安攻陷之前卖一个好价钱。安也希望能够完整的接收盛京,所以这段时间一直在向满清释放积极的信号,低价卖给满清物资和武器就是其中之一。

两边可谓是郎有情,妾有意,只是还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

宣府军和关宁军跟安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

宣府军目前与安的势力范围并不接壤,而且自身也没有什么产出,极度依靠外部输入。以前有朝廷输血,宣府军还能勉强度日。现在朝廷没有了,京师还在刘宗敏手里,宣府军直接就断了粮。杨国柱又不想投靠李自成,所以只能自力更生。

现在能够支援宣府军的只有相邻的关宁军,以及与杨国柱交情不错的鲁若麟了。

宣府一地没有什么特产,主要靠与草原上的蒙古人进行交易赚些差价。现在草原被满清祸害得不轻,很多小部落抵挡不住满清的攻势,又不想被满清统治,纷纷南下,来到了宣府军的势力范围。

满清现在不想与汉人势力发生什么冲突,所以对于跑到宣府军势力范围内的小部落没有怎么理会,使得宣府军治下意外有了一批牧民。

杨国柱放下成见,收留并保护了那些牧民,代价就是那些牧民需要上交牲畜和皮毛。

对于这个要求牧民觉得很正常,而且杨国柱收的比以前的头人还要少,自然欢天喜地的留在了杨国柱治下。

杨国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