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领土,并得到乡绅们的全力支持,鲁若麟依然选择了走最艰难的那条路。
安最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招人,继续招人。
税务司在招人,宣传司在招人,民政司在招人,工业司在招人,军队更是在疯狂招人。
江南海量的人口为安提供了庞大的基础,加上安好歹也在江南耕耘了上十年,基础还是有一些的。
高端顶级人才或许不是那么好招,但是普通人才和士兵只要安的钱粮供应得上,几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卫所系统的瓦解除了消灭掉这些陈旧军队,安获得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接收了大量卫所工匠,为江南发展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南读书人多,但是真正能够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读书人未能享受到读书带来的福利,依然生活困顿。
这个时候安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绝对没有拒绝的理由。虽然都说要坚守忠义,但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他们没有选择的本钱,投身安至少可以养家糊口。
何况安的前景光明,未必不能取朝廷而代之,说不定自己将来还可以混一个从龙功臣呢?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江南读书人投奔到了安怀报,大大充实了安的基层管理人员数量。
加上江南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之后,安与江南众多大族达成了合作意向,顺便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一直困扰安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民兵队伍也开始爆发式的增长。
人员的爆炸式增长,不免会带来良莠不齐,降低整个安的人员素质。鲁若麟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主,肯定不会轻易将那些新进人员放出去参与管理,最起码简单的培训和考核还是必须的。
以前的时候,安培训新人速度较慢,主要是因为能够担任教员的人非常少,造成生产远远跟不上需求。
因为安一直大力扶持教育与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的骨干人才。通过裂变的方式,大规模培养新人已经不像最开始的时候那么捉襟见肘了。
一教五十,五十教两千五,至少在安治下,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
只要投入跟得上,安的基层队伍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安这样肆无忌惮的招人,最担惊受怕的就是原来的朝廷官员了。傻子也知道,一旦安的新人们培训完毕,就是安大肆扩张并取代朝廷原有治理体系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必须要有所动作,用来抵消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而重新让国子监的学生们回到朝廷怀抱,就是他们拔乱反正的第一步。
国子监的学生们终于被放出来了,来到南京的大儒们迫不及待的进入国子监,开始为学生们讲课,以拯救他们被安“污染”的心灵。
刘宗周作为第一个进入国子监讲课的大儒,在讲课时要求国子监学生坚定信仰,效忠朝廷,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蛊惑。
朝廷才是天下正统,其他人不过是乱臣贼子,肯定没有好下场。
可惜的是,虽然在安军营里呆的时间不长,但是国子监学生们受到的影响太大了,再也不是之前好忽悠的热血青年了。
刘宗周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引经据典,底下的国子监学生恭恭敬敬的听完,一切似乎非常完美。
但是到了自由交流时间,画风就完全变了。
“学生敢问先生,先生家中有良田几何?商铺几间?岁入多少?每年缴纳朝廷多少赋税?”一位学子起身问道。
刘宗周没想到国子监学生不问经史子集,反而问起了他家的收入和税收,顿时场面有些难堪。
好在刘宗周也是久经风雨的人物,神色未有任何变化,平静的回答道:“老夫专心治学,对这种身外之事委实不太上心。”
“身外事?不上心?先生过得真是惬意。想来先生家产丰厚,衣食无忧。否则也不会出入豪车骏马,奴仆侍女数人。学生家境贫寒,每日为衣食发愁,以致影响进学。学生敢问如何才能达到先生这样的境界?”这个学生惨笑一声,真诚的问道。
庸俗,实在太庸俗了。怎么能和刘宗周这样的大儒谈物资享受呢?读书人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张嘴就是铜臭,实在是俗不可耐。
“放肆!你不专心治学,尽关心一些身外之物,如何能有长进?读书人就应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此才能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刘宗周还没有开口,国子监祭酒先忍不住了。
“苦尽甘来?考上举人、进士,各种孝敬接踵而至,良田美宅唾手可得,祭酒大人可是说的这些?”这个学生明显有些自暴自弃了,说话毫不留余地。
“你……简直愚不可及!”这种官场潜规则只能做不能说,现在被当场说出来岂不是打读书人的脸。
“看来安说的没错啊。考上举人进士所获得的那些福利远远超出了朝廷的规定,这些钱财原本是应该交给朝廷的,最后却肥了那些读书人。将损公肥私说得如此冠冕堂皇、理所当然,也只有咱们这些读书人了。”这个学生自嘲的说道。
“疯了,完全是疯了!来人,将这个疯徒给我押下去,严加看管,本官要削了他的学籍,开革出国子监!”这个学生是不是疯了大家不知道,祭酒大人这个时候已经快被气疯了。
“慢。”刘宗周抬手制止了祭酒,“读书人的待遇是太祖陛下的时候就定下来的,目的是鼓励和激励读书人奋发图强,学有所成之后为国效力,何来损公肥私之说?培养一个读书人实在不易,若是没有朝廷的扶持,则圣人之学日衰,华夏之礼无继。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那样的日子实在太恐怖了。”
“先生,朝廷如此支持读书人,本应是儒教大兴、天下太平,何以大明各地叛乱迭起,连先帝都被叛军逼得驾鹤西去?”学生不依不饶。
“天下贤良之士众多,奈何圣人不用,方才有此浩劫。你看,江南百姓安居乐业,未有北方之乱局,何也?正是因为江南乃我大明的文教昌盛之地,天下读书人泰半在此。百姓得圣人之学教化,明礼仪、知廉耻,安能不大治?”刘宗周这样的文人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怪也只能怪皇帝用人不当。
“大治?先生认为江南算得上大治吗?学生出身贫苦人家,家中甚至没有一亩薄田,全靠租种村中大户土地为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