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8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们有利,干嘛不支持。

而继续坚持原来观点,并强调朝廷税法是太祖所制,不能更改的几乎都是大家族的子弟。新税法严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哪怕明知道安说的有道理,也不会承认的。

不是死到临头,这些权贵们又怎么舍得放弃手中的利益。这是本性,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哪怕是到了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没有一个既得利益阶层会自愿放弃手中的利益,没有外力干涉,他们会将利益握紧到死,哪怕明知道这样做后患无穷。

或许只有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才会让他们有些许悔悟。

不仅是在是否免税的问题上国子监学子们产生了分歧,在应不应该到安一展所长的问题上这两帮人同样分歧严重。

富家子弟衣食无忧,哪怕从国子监出来当不了官,一样可以悠哉乐哉的过一生,未必一定要到安那里去吃苦。何况他们的家族在立场上几乎都不站在安这一边,即使自己有心想要到安实现自己的抱负和野心,也要考虑到家族是否认同。

贫寒子弟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们的顾虑就要小很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在朝廷里出仕,就要重新谋一条生路,怎么看安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唯一的顾虑就是安究竟是前途远大还是昙花一现,要是加入安之后变成了李自成围城之前进京,那就悲催了。

对于国子监学生们的情况,只要他们不影响军训,安就不会多加干涉。饵已经放出去了,就看他们上不上钩了。

安挖国子监墙角的事情最终还是被张慎言发现了,气急败坏的他直接找到了鲁若麟进行诘问。

“安国公,你必须马上将国子监的学生们都放了!你们居然胁迫那些学生加入安,实在是太无耻了!”张慎言也是豁出去了,开口就豪不留情面。

“胁迫?张阁老,说话可要讲证据,你哪只眼睛看见我们胁迫那些学生了?我们不过是在摆事实、讲道理,加不加入安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鲁若麟虽然尊重张慎言这个老人,但也不是毫无底线的。

“即使没有胁迫,那也是蛊惑。没想到堂堂安国公也会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来骗人,既然想得到读书人的支持,就应该光明正大的得到他们的认可。蝇营狗苟终究难成大事!”张慎言嘲讽道。

“呵呵,安一向讲究以理服人,我不过告诉他们,朝廷视他们为垃圾、失败者,我们安这里有广阔的舞台供他们发挥。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卑鄙之举了?”

“还有,张阁老,请您记住,我是朝廷册封的安国公、大都督,招揽人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你这样气急败坏是什么意思?认为我没有资格吗?”

鲁若麟反戈一击,让张慎言哑口无言。

虽然都知道鲁若麟和朝廷不是一条心,但是明面上鲁若麟还是朝廷册封的公爵、大都督,有开衙建府的权利,招揽人才更不在话下。

除非朝廷宣布鲁若麟为叛逆,否则名义上还真不能指责。

“国子监学生为朝廷的栋梁之才,朝廷什么时候轻视过他们,安国公可不好血口喷人。而且朝廷选拔官员自有制度,安国公最好是按规矩来。”张慎言矢口否认鲁若麟的说辞,指责鲁若麟程序违规。

“国子监学生的出仕情况我想张阁老应该很清楚,要是不知道我可以把这些年的情况报告拿给你看,好还是不好咱们用事实说话。至于你说的选拔官员问题,我招的都是幕僚,不是朝廷官员,自然不用朝廷操心了。”鲁若麟好整以暇的回答道。

“招幕僚?用得着招那么多吗?这不过是欲盖弥彰。”张慎言讥讽道。

“我有钱,多招一些又怎么样?又不用朝廷发俸禄。”鲁若麟一副不差钱的样子非常的欠扁,偏偏张慎言无可奈何。

“你…”张慎言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朝廷不会用人,任由国子监学子蹉跎一生,白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而无用武之地。安不忍心看他们最后沦落到被人骂做穷书生、酸秀才,尽量用其所长,最不济也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拖累家人。”

“朝廷职位有限,即便有空缺也不可能轮到国子监的学生们,既然如此,张阁老又何必阻人前程?”鲁若麟就差骂张慎言这是在干缺德事了。

“哼!名不正,言不顺。既然是国子监学子,深受皇恩,就应该为朝廷效命。哪怕是死,也不应该另做它想。”张慎言深恨那些国子监的学生们毫无骨气,怎么几句花言巧语就被蛊惑了呢?圣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张阁老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阁老一生虽然偶有波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顺风顺水的,否则也到不了阁老这个位置。但是对于那些国子监的学生来说呢?没有家世背景,运气好,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个微末小吏。运气不好,就要寄人篱下,甚至落魄一生了。既然朝廷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希望,又凭什么要求他们为朝廷空耗自己的一生?做人不能太自私了。”

鲁若麟的想法太过自我,与这个时代的思想理念大大的不同。在这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哪怕是烂死在朝廷也不应该另寻他途,这就是如今的道德标准。

既然鲁若麟这里说不通,张慎言决定转换战场,去找那些国子监的学生们。

“哼,巧言令色!安国公不讲忠义,必定反受其噬。”张慎言拂袖而去。

张慎言觉得自己责任很大,一定要将被安洗脑的学子们拯救过来。正好,从江南各地前来南京,准备声讨鲁若麟的名家大儒们也陆续抵达,张慎言准备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给国子监的那些学生们好好的上上课。

来到南京的这些大儒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刘宗周和黄道周,辞官之前就是朝廷重臣。其他的像顾炎武、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王夫之、黄宗羲之类的只能算小辈,夏允彝和陈子龙这样的就更加不怎么受人重视了。

本来这些人是准备号召江南文人声讨鲁若麟的,但是在得知军营里国子监学生的情况之后,又实地打探了一番,觉得再发难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颇有点骑虎难下的架势。

这个时候,张慎言将鲁若麟挖国子监墙角的事情给他们一说,立马就将他们点燃了。

正愁找不到理由呢,鲁若麟就把把柄送上门了,这怎么能放过?当即这些人就通知安,他们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