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别人眼中的一块肥肉,而且是非常遭人嫉恨的那种。”
“不要说你们一个个不知道外面的百姓对我徐家评价如何,松江府除了那些与我们有利益瓜葛的,哪一个不是对我们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真到了危机时刻,这些乡邻们别说保护我们了,只怕恨不得我们死的不够快。”
“树大招风,徐家风光太久,占的田地太多了。”
徐炎林叹息道。
“这些田产都是我们徐家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难道这还错了?”有族老不甘心的说道。
“这些田产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心里都有数。以前是朝廷统治天下,我徐家即使占得再多,但也无甚大碍。现在眼看着安大势已成,我们再抱着数十万亩的田产不放,那就是自寻死路。”徐炎林语出惊人。
“自寻死路?族长有些危言耸听了吧,难道安还会强抢不成?”另一位族老冷笑道。
“真要是强抢的话,凭我们徐家的实力拦得住吗?”徐炎林对这个目光短浅的族老鄙视不已。
徐炎林的话一下将这个族老问住了,是啊,真要强抢的话,徐家只能引项受戮啊。
“当然,安肯定不会用这么低劣的手段,安国公可是非常在意自己名声的。但是如果因为这些田产让安国公对徐家心生厌恶,那么我宁可放弃这些田产,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你们不了解安国公,他是一位真正的仁者,见不得弱者受苦,看看安治下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就知道百姓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而我们徐家的众多佃户过的是什么日子大家心里都有数,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就凭这个,安国公对我们徐家肯定是有想法的。”
“说实话,这些年田地的产出虽然丰厚,但是比起海外贸易已经是大大不如了。与其因为这些田产与安交恶,我宁可用这些田产换得安国公对我徐家的另眼相看。”
徐炎林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座的族老们脑袋都在嗡嗡作响。
第482章 抱住安国公的大腿
“那族长准备怎么处置我们徐家的田产,全都送给安国公?”一个族老冷笑道。
“送?你以为安国公是谁,会眼馋徐家的几十万亩田?安国公胸怀大志,拥有的财富更是连朝廷都比不了,这样的人要是肯收下徐家的田产,我都会笑醒的。”徐炎林讥笑道。
“那你说怎么办?把田都卖了?”另一个族老问道。
“卖给谁?这个时候有谁敢接手?”徐炎林摇摇头,“一旦安在松江实施新税法,那些投献在我徐家的地都还回去吧,也算是为我徐家积一些阴德。”
“还回去?那怎么行?那可是我们徐家的田产,田契上写的明明白白的。”众多族老顿时急了。
徐家再怎么巧取豪夺,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积攒几十万亩的土地。更多的是一些平民百姓为了逃避越来越重的赋税,将自家的田投献给了徐家,把应该交给朝廷的税赋都给了徐家。
虽然看起来那些百姓吃了亏,田地都变成别人家的了,但是比起沉重的赋税,交给徐家的还是要少很多,至少能够活下去。
这才是徐家能够积累海量田地的根本原因,而大明的那些权贵们正是因为把免税这个特权用到了极致,才使得百姓和国家都没钱了,好处全都落入了他们私人的腰包。
“徐家占了松江百姓这么多年的便宜,是时候收手了。不怕告诉你们,我从安内部得到消息,要是我们不妥善处理手中的田产,安就会强制将我们的佃户移走。辽东、北方,甚至湖广现在有大量的田地荒芜,只要安承诺每家发二十亩地,你看那些佃户们还愿意在徐家的地里扒食吗?”
“到时候徐家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还要承担高额的税赋,甚至连卖都卖不出去,那些田地留着还有什么用?而且松江府的百姓还有安还会因此对徐家心生厌恶,那才是最可怕的。”
见这些族老们如此顽固,徐炎林不得不透露了一点机密消息。
其实这个机密消息也是在鲁若麟的暗示下传出去的,目的就是逼那些江南大户们释放田产,不要逼安发飙。
“那些佃户世代依附我们徐家,唯徐家之命是从,岂是安说移走就移走的。要是敢硬来,我就让安知道什么是民心所向!”一名族老叫嚣道。
这一招在以往对付官府的时候屡试不爽,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想到故伎重演。
“愚不可及!真以为那些佃户对我们徐家忠心耿耿吗?那不过是因为以前离了我们徐家他就活不下去,不得不听我们的。现在要是安告诉他们离开徐家就有田分,你看有多少人留下来。”
“想当初要不是我们对下面控制着安的消息,安又需要与徐家做生意,没有到松江大肆挖人,只怕松江府的泥腿子们早跑到济州岛去了,还用等到今天吗?”
“今非昔比了,安志在天下,不会允许天下还有哪个家族占有如此多的田产,威胁到官府的统治,像我们这样的大户就是安首先要收拾的目标。”
“争天下争的是什么?争的就是人心。安要争取天下百姓的支持,就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还有比这更好的手段吗?”
“我可以断言,只要安让江南的百姓都有自己的田种,哪怕那些权贵们再怎么闹腾,也翻不起什么浪了。分田关系到安的能否夺取天下,在这个问题上与安较劲完全就是自寻死路。”
“何况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天下土地多有荒芜,安手里有的是田来分。到时候值钱的就不是田了,而是人。”
“真要是松江的百姓都被移走了,谁为我们种粮食?为我们种棉花?为我们种桑养蚕?为我们织布?我们的商号还怎么赚钱?”
“虽然把我们把田分出去了,但是他们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最后会卖给谁?还不是卖给我们。只要我们徐家把地分出去了,那我们徐家就是松江一等一的大善人。只要我们自己不作死,百姓们肯定会优先选择我们徐家做生意,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徐炎林说得振振有词,而且非常有道理,更涉及到了很多家国大事,让人不得不信服。
“难道我们非得把我们徐家几十年攒下的基业都送出去吗?没有了这些田地,我们徐家又如何在松江独占鳌头?”一名族老长叹一声。
“也不尽然,虽然田是要分的,不得其中还是有些技巧的。”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