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还可以,二十多张许可证,勉强达到了他们的预期;剩下的二十多张,湖广那边拿到了十多张,留给北方商人的份额最少,只有不到十张。
这样的结果也与大家的实力相匹配,唯一失落的就是北方商人们,没有山西八大家参与,他们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
拿到许可证的商人们开始风急火燎的打造捕鲸船,希望能够尽快出海捕鲸,将钱赚回来。
当然也有心怀不甘的,觉得大海这么大,大不了我在江南打造捕鲸船自己去捕鲸,反正捕鲸船的技术也不是太复杂,江南的造船厂差不多也能建造得不离十。
等到他们出海捕鲸之后,他们才会明白金州军为了维护许可证的利益,对“非法”捕鲸的抓捕力度会有多大。
金州军通过颁发许可证收获一百三十万两银子的事情很快就在大明内传开了,大家在惊讶于这个巨大数字的同时,对金州军的赚钱手段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知道这一百三十万两可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每两年就可以收获一次的。而且在众多商人的预期中,以后的收获只会更高,这让长期为银子困扰的朝廷得知消息后心里五味杂陈,快成柠檬精了。
特别是崇祯,花了好大的力气,和金州军合伙做生意,每年的收益也不过两百多万两。原本这个收益已经让他非常满意了,但是对比起金州军用一百张纸就换来一百三十万两银子,崇祯顿时觉得自己赚的两百多万两都不香了。
其实这一百张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没有金州军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别说一百张,一千张都和废纸没什么区别。
当然,崇祯肯定看不到这一点。
朝廷这些年在金州军散下了不少的密探,全方位的打探金州军的消息。知道的越多,朝廷对金州军的恐惧就越甚。特别是对金州军的财力,朝廷是羡慕得直流口水。
按照朝廷的估计,金州军仅仅凭借弹丸之地,每年的收益比朝廷都要高,这也是金州军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北伐的最大依仗。
可惜的是金州军的那一套朝廷学不来,只能继续在财政破产的深渊里沉沦。
第432章 鲁若麟不点头怎么议和
金州军的强势大大刺激了朝廷,眼见满清就要坚持不住了,内阁秘密下了命令,让洪承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满清一些帮助。
正巧,满清的谈判使者也在这个时候秘密进京了。
前几年崇祯就有与满清议和的打算,但是迫于朝廷内舆论的巨大压力,以及满朝上下死鸭子嘴硬,不肯面对堂堂大明奈何不了一个区区辽东蛮夷的事实,和谈的事情最终无疾而终。
现在面对金州军的巨大压力,满清终于放下了架子,以前所未有的低姿态表达了议和的述求,并希望能够成为大明的藩属,得到大明的保护。
朝廷正在为中原战事焦头烂额,每天都是城池沦陷的坏消息,这个时候收到满清近乎投降的议和请求,顿时成了朝廷维持体面的救命稻草。
再次登上内阁首辅位置的周延儒当仁不让的抢到了主持议和的差事,而且表现得非常的迫不及待。
周延儒的日子也不好过,复起之后朝政并没有因为满清的偃旗息鼓而好转,反而是中原大地的叛乱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可收拾的局面。
性格急躁的崇祯也表现出了对周延儒的不满,再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政绩,被翻脸不认人的崇祯拿下是大概率的事情。
当然,朝廷内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
这些反对的官员并不是认为议和是坏事,只是担心朝廷接纳了满清会因此而激怒金州军。要是金州军因此而叛出朝廷,那对朝廷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所以想要接受满清的称臣,最好先摸清楚鲁若麟的态度,否则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而持这样观点的大臣主要是与金州军交好,并知道金州军恐怖实力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兵部尚书陈新甲。
原本的历史上陈新甲因为泄露了崇祯欲与满清议和的消息被崇祯当做替罪羊杀掉了,现在这个时空陈新甲身负战功,又没有议和这档子腌臜事,自然还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好好的待着。
崇祯前几年还对陈新甲宠信有加,希望陈新甲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叛乱此起彼伏,渐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崇祯对陈新甲的态度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其实换谁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也不可能扭转乾坤,毕竟大明已经烂到骨子里去了。即使陈新甲使出百般解数,依然不能阻止局势继续恶化。
虽然崇祯对陈新甲的不满在加剧,但是崇祯暂时没有换掉他的想法。不是崇祯对陈新甲还报有什么希望,而是朝中根本没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其实对于一部尚书在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身上,东林党人应该早就看不过眼才是。换了其他位置,早就应该被东林党人黑出屎来,将位置让给自己这些贤达们了。
不过谁让兵部尚书的位置是在太高危了,陈新甲的前几任领导几乎没有得到善终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大家对这个位置唯恐避之不及,才让陈新甲安安稳稳的坐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没人想去替代。
加上陈新甲与鲁若麟的关系人尽皆知,是朝廷与金州军之间的重要缓冲,只要金州军不造反,朝廷也不想随便将他换掉。
对于陈新甲需要得到金州军认可才能议和的意见,朝廷中的正义之士们顿时就爆发了。
“陈尚书,按照你的意思朝廷想要与谁议和还需要得到金州军认可了?你把朝廷置于何地?置皇上于何地?”阁老陈演句句诛心,几乎是想要置陈新甲于死地。
当年陈演在辽南受到了鲁若麟的羞辱,就曾发誓与金州军不共戴天,此时自然不会放过陈新甲这个“鲁党”的重要人物。
崇祯是个软耳朵,听了陈演的话眼神顿时就阴沉下来,看得陈新甲心惊肉跳。
“陈阁老此言大谬!我陈新甲对皇上和朝廷忠心耿耿,怎会有此大逆不道的想法。我这完全是为了朝廷着想,才不得不如此啊。”这个罪名太大,陈新甲肯定不敢沾边。
“为朝廷着想?为朝廷着想就应该赞成议和,共击鲁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