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3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过是以点带面罢了。

西班牙人以马尼拉为主要据点,对周边地区实施统治,这种统治并不牢靠,只是因为一直没有遇到有实力的挑战者,所以才能维持着统治。

殖民统治这种方式与华夏的传统治理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那些殖民者基本不太考虑殖民地的建设和民生问题,即使有一些建设和开发,也是为了方便自己更好的掠夺资源和财富。

殖民者通过武力强迫当地居民向其缴纳赋税,或者为其服务和劳作,稍有不从,面临的就会是残酷的惩罚和屠杀。

因为人手不足,殖民者一般会在当地扶植代理人,通过数量庞大的代理人间接对当地实行统治。

这种治理模式成本低、回报高,时间短、见效快,只要有强大的武力做保证,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这种统治模式无法将殖民地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一部分,一旦不再占据武力优势,统治崩溃是分分钟的事情。

西方殖民者采取这种统治方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殖民的目的不是为了开疆拓土,或者为本民族寻找生存空间,他们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掠夺财富,一切的行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一旦当地居民阻碍了他们追求财富的道路,他们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不管老弱妇孺,不会有丝毫的怜悯。美洲原住民、东南亚土着、非洲人,死在殖民者手上的人不计其数。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本民族的人口数量太少,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庞大的殖民地开发,想要获取财富,只能采取这种统治方法。

但是华夏对周边民族的征服一直采用的是征服、治理、同化、融合的路子,成本高、时间长,而且也更加困难。

不过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往往几代人之后,这些被征服的地域就会被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再也不会分开了。

华夏就是这样一点点通过这种融合手段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扩张到了全部的、已知的适宜耕种地域,而且基本没有再缩小过了。

鲁若麟计划中对苏禄的征服,依然准备采用华夏的这种传统模式,将苏禄变成华夏的永久领土。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海量的人口做支撑,让汉人变成苏禄占绝对多数的主要人口,那就离不开朝廷的支持。所以鲁若麟才会向朝廷献上地图,用苏禄的金银铜来诱惑朝廷。

当然,这个计划想要实施起来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至少先把对鞑子的战事稳定住再说。

第270章 粮食换人口计划

杨嗣昌听完了鲁若麟对苏禄的详细介绍,发现虽然上面的金银铜矿非常诱人,但是以朝廷目前的情况根本无力获得,属于典型的可望而不可即。

“要是早知道此地有如此多的金银,当初三宝太监将其占据该有多好。”杨嗣昌的意思非常明显,当初三宝太监时朝廷想要拿下苏禄非常简单,现在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阁老,难道金州军和郑总兵不是朝廷麾下的兵马吗?”鲁若麟似笑非笑的问着杨嗣昌,让杨嗣昌有点尴尬。

在潜意识里,杨嗣昌还不习惯将鲁若麟和郑芝龙手下的兵马当朝廷兵马来看待,因为这两位都是在外面成长壮大起来之后归顺朝廷的,并不是朝廷自己培养的,在信任度上面天然就比较低。

这次鲁若麟能够奉命进京,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的预期,也大大增强了朝廷对鲁若麟的信任,要知道郑芝龙到现在还没有来过京城呢。

好在杨嗣昌这么多年的官场也不是白修炼的,尴尬的表情转瞬即逝,问道:“兴汉和郑一官有意苏禄?”

无利不起早,鲁若麟和郑芝龙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帮朝廷分忧解难,里面肯定有巨大的好处。而且即便拿下了苏禄,朝廷在那里也没有话语权,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掌握制海权的鲁若麟和郑芝龙,所以杨嗣昌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积极。

不过如果鲁若麟和郑芝龙有意将目光投向南洋,杨嗣昌也愿意乐见其成,那样对朝廷的威胁就会小很多。只是现在的抗奴大业又离不开鲁若麟的支持,所以杨嗣昌内心里还有点纠结的。

“郑芝龙是否有兴趣下官还不清楚,但是下官对苏禄还是很有兴趣的。阁老也知道,金州军以工商为主,粮食供应一直是个大问题,寻找一个能够稳定提供粮食的渠道一直是金州军的头等大事。”

“以前还可以从朝鲜和江南输入粮食,但是这两个地方富余的粮食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量的提供。而且我大明的粮食产量本来就不足,很多百姓都没有粮食吃,金州军买的越多,没有粮食吃的穷苦百姓也会越多,长此以往是会出大问题的。”

“本来大员岛面积足够大,也很适合粮食种植,但那里是郑芝龙的地盘,实在不好插手,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苏禄合适一点。”

“远是远了一点,但是面积更大,而且矿藏更多,可以产出更多的金银和粮食。从长远看,把苏禄拿下来还是很划算的。”

鲁若麟毫不掩饰对苏禄的野心,说到苏禄两眼都冒光。

“老夫也觉得如果苏禄真像你说的那样好,确实值得拿下来。不过鞑子怎么办?现在鞑子才是最大的威胁。”杨嗣昌怕鲁若麟顾此失彼,最后影响了对满清的战事。

“阁老放心,下官知道分寸,并不是现在就要开始南下,只有击败了鞑子才会考虑苏禄的事情。而且西洋人在苏禄的势力也不小,没有充足的准备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一旦与鞑子的战事趋于稳定,海上作战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放着这些战舰不用太浪费了,那时就可以考虑南下了。”

“要想解决朝廷的根本问题,对外扩张寻找新的土地势在必行,朝廷也应该早做打算才行。否则要么将那些流民杀光,要么流民将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们杀光,重新分配土地,不会有其他的结局。”

见鲁若麟不是要盲目的扩张,杨嗣昌顿时放心不少。对于鲁若麟的警告,杨嗣昌深知其实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一旦国家陷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了。即使不是,朝廷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慢慢走向灭亡而已。

“你的建议老夫会慎重考虑的。”杨嗣昌不会轻易的下结论,他需要通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