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说,就是底蕴不足。
所以崔永建现在一身素服,唯一与旁人有区别的就是在胸前绣有两支金色的毛笔。这是兴汉军为了区别等级设置的一种简单标识。
鲁若麟作为大都督胸前绣的是一艘金色的大海船,参照的就是雷霆号的样子,在兴汉军里是唯一的。
在鲁若麟之下,文官绣毛笔,武官绣利剑。并且分为金色、红色、黑色、白色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有一、二、三级之分。比如三级军士是一支白色的利剑,一级军士是三支白色的利剑,班长绣一支黑色利剑,到了师长就是一支金色的利剑了。唯一例外的就是王大海,作为兴汉军的副将,是两支金色的利剑。
文官方面现在最高的就是崔永建了,作为兴汉军的长史,胸前是两支金色的毛笔。
说实话这套等级制度非常low,跟大明,甚至朝鲜比起来都逊色太多了,唯一的好处就是非常的简单易懂。好在兴汉军虽然有等级之分,却不是为了彰显地位,只是为了明确上下级关系,理清工作职责。而且现在兴汉军的等级体系也不复杂,如果以后编制扩大了,随时增加颜色或者图形,简单方便的很。
其实说白了还是鲁若麟懒得动脑子,也不想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现在还是创业初期,一切都要因陋就简。真到了一定规模,体系更加庞大了,还是需要设计更加完善的等级制度。
虽然在穿着上崔永建比陈新甲低了不知道多少档次,但是此时的崔永建心态非常平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背后有兴汉军这个欣欣向荣的群体在给他撑腰。
如果崔永建此时是朝鲜官员,见到了陈新甲这样的大明兵部侍郎、三品大员,只怕会心生仰慕、诚惶诚恐。但是崔永建现在是兴汉军的长史,而且在心底里清楚陈新甲去济州岛究竟所谓何事的他,此时绝对不能坠了兴汉军的威风和体面,否则鲁若麟在与朝廷谈条件的时候只怕会更加被动。
“兴汉军长史崔永建见过陈侍郎。”崔永建不卑不亢的向陈新甲行了个鞠礼。
陈新甲有些好奇的看了崔永健一眼,对崔永建的来历陈新甲已经在来时的船上听兴汉军的士兵述说过了。
因为不是什么机密信息,那些在陈新甲船上领航的士兵倒是没有隐瞒,很是透露了一些。
这些士兵最近经常往来天津和旅顺,对于辽南来了新的老大自然非常关注。加上崔永建的经历非常特殊,底下的人谈论的不少,他们也因此知道了不少的情况。
崔永建是朝鲜人,世族出身,曾在朝鲜为官,是最早与鲁若麟搭档的朝鲜官员。在鲁若麟自立后回归朝鲜,之后因为受到同僚排挤辞官回家,最近才重新加入兴汉军,彻底投靠了鲁若麟。
鲁若麟对其也非常信任和重用,任命他为兴汉军的长史,直接负责辽南除军队外的所有事情,可以说是兴汉军文官体系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人了。
虽然朝鲜在大明眼里不过是撮尔小国,但好歹也有三千里江山,怎么看都比兴汉军强上不少。这个崔永建宁可辞官不做也要投靠鲁若麟,这是怨恨在朝鲜得不到重用还是觉得兴汉军大有可为呢?
能够在朝鲜出仕做官,又如此得鲁若麟重用,怎么看也是个聪明人,只怕看好兴汉军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陈新甲短短的时间内脑子就转了好大一圈,觉得一定要好好摸下这兴汉军的底,小小的海岛势力怎么能如此兴旺发达,让崔永建这样的人才也甘心投效。
第198章 大变样的旅顺
“崔大人不用多礼,本官不告而来,唐突各位了。”陈新甲此时的态度非常好,姿态也放的很低,与在京师时完全不一样。所谓有求于人低人一等,为了能够顺利的收编兴汉军,陈新甲的心态调整的很到位。
“陈大人能够莅临兴汉军,我兴汉军上下与有荣焉。此处风寒,还请陈大人入城歇息。”崔永建知道鲁若麟的长远打算,对于陈新甲此行的目的心知肚明。既然是郎有情妾有意,双方的气氛自然非常融洽。
“如此有劳崔大人了。”见崔永建的态度这么好,陈新甲的心情放松了不少。对于兴汉军这样的势力来说,虽然鲁若麟的态度很关键,但是像崔永建这样的高级官员的想法也很重要。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崔永建对朝廷并不是很排斥,这是一个好现象。
上了崔永建安排的马车,陈新甲一行人缓缓的向旅顺城前进。
兴汉军的马车与大明的截然不同,四轮、箱体,内部空间格外宽大。得益于钢铁产业的发达,车轴都是钢制的,还有滚珠轴承,前进起来非常顺滑。最近刚开始推广的弹簧在马车上也得到了应用,使得马车的颠簸程度大大降低。现在制约马车的最大问题还在车轮上,没有橡胶轮胎,硬质的钢车轮行驶在路面上始终还是有些颠簸。
橡胶的原产地在南美,现在还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鲁若麟已经要求西班牙人输入橡胶了,而且表明会无限量采购。并告诉西班牙人东南亚也适合橡胶的种植,希望能够吸引西班牙人在东南亚推广橡胶种植。
一旦西班牙人从橡胶贸易中尝到了甜头,鲁若麟一点都不担心他们不会在东南亚建设橡胶种植园。等到这些橡胶种植园真正可以产胶的时候,估计鲁若麟也有能力前往接手了。
没有橡胶减震,马车内放置了很多的棉絮坐垫,加上马路全都用水泥硬化了,马车走在上面颠簸已经很小了。
坐在舒适的马车内,透过玻璃窗户望着外面忙碌的景象,陈新甲终于放下刚才的矜持,对坐在自己对面的周经历感叹道:“一个小小的马车都做的如此精致舒服,这兴汉军在器械一途上确实了得。”
马车足够大,陈新甲也想找个人说话,周经历才有机会与陈新甲面对面的坐在马车里交流,否则以他的级别如何能够与陈新甲同乘一辆车。
周经历要更加直接的多,车门关闭后就用手在车内四处摸了起来,一点都没有在乎形象。
马车内壁都用皮革加棉絮进行了软包,即使有些磕碰也不碍事,厚实的棉絮坐垫和靠背让人既舒服又暖和。周经历听到陈新甲的话,也感叹道:“这样的马车只怕皇上和阁老们也没有吧。我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