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9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今因为卢象升的几次胜利,崇祯的颜面要好看的多,内阁的处境比历史上也要稍微好一些,崇祯的耐性多了那么一点点,暂时没有换掉首辅的意思。

崇祯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刘宇亮,继续听他的解释。

“鲁若麟此任臣也是了解过了的。本是我大明山东水师的军户,因为与上司起了冲突反叛而出,还带走了一艘船,鲁若麟正是凭借此船开始在海上谋生。不过此人还有些许坚持,没有行贼寇之事,做的都是些走私违禁物品的违法勾当。崇祯六年,鲁若麟突然崛起,占据了朝鲜的白翎岛,投靠了朝鲜人,并大肆制盐贩卖货物,积累了不少的钱财,其在海上的势力也愈发庞大。”

“此人占据白翎岛,贩卖南北货物,获利巨大,各方势力多有参与。而且此人在我大明趁着各地战乱,流民众多的机会大肆收拢流民运往外海,据传现在此人手下有汉民接近百万之众。”

“后来此人帮助朝鲜收复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将此岛据为己有,势力开始膨胀,渐有称雄我大明北方外海的架势。”

“十年的时候,鞑子入寇朝鲜,逼迫朝鲜将其定位逆贼,此人就此脱离朝鲜自立,自号为兴汉军,此人自称兴汉军大都督。”

“不过此人对我大明一向恭顺,十年鞑子入寇时就曾派兵在天津抵抗鞑奴,斩获颇丰。战后还留其部下黄济部在天津驻守,不过对外是打着天津总兵沈志祥的旗号。”

说到这里,崇祯点头表示自己知道。确实,黄济借着沈志祥的壳在天津操练兵马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正是因为当初鲁若麟带兵在天津附近杀了三千多鞑子,让朝廷的脸面没有丢干净,崇祯才会允许黄济在天津留下来。否则仅凭天津离京师如此之近,朝廷也不会允许体系外的兵马驻扎。

当然更主要的是黄济一向表现的非常乖巧,从来不掺和其他事情,除了运一些流民就是卖东西,对朝廷下达的指令也没有违背,所以当黄济将兵马扩充到一万五千人的时候,朝廷也没有发难,当然,再多朝廷只怕也坐不住了。

更令朝廷满意的是这次鞑子入寇,黄济二话不说的就拉着队伍上了战场,而且一路上表现非常出色,是明军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为兴汉军加分不少。

这样的军队朝廷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189章 杨嗣昌和陈新甲

“这次鞑子入寇,黄济部的表现也非常不错,也杀了不少的鞑子。不过毕竟不是朝廷兵马,对朝廷的命令曾抗命不尊,想来是因为不归朝廷管辖,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刘宇亮对于黄济上次违抗朝廷命令始终耿耿于怀,如果都像这样,那还要朝廷和内阁干什么,大明皇朝也可以关门歇业了。

“你是说上次要将他调到高起潜麾下的事情吗?”崇祯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心里也有数的。

“是的。黄济化外野民,不服王化,就连造反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能随口说来,想来对我大明还缺乏忠心。由此推之,这个鲁若麟对我大明究竟有多忠诚就值得深思了。”刘宇亮虽然同意收编兴汉军,但是如果万一出现反复,他可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丑话先要说好。

崇祯听到这里脸色也不太好,只要是个皇帝都不会喜欢怀有二心的手下,万一养虎为患,反噬己身就得不偿失了。

见崇祯变了脸,杨嗣昌坐不住了。

杨嗣昌还是有些能力的,否则也不会得到崇祯的信任。兼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当然知道如今大明的局势有多么糟糕,战乱四起、入不敷出、民不聊生,再不想办法,大明公司就要倒闭了。

今年国内的形势刚刚有点好转,流寇张献忠等部相继受抚,李自成部在陕西接连失利,此后潜伏于川、陕、楚交界山区。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被打压了下来,正准备收拾残局的大明就迎来了清军的大举入侵,大批兵马驰援京师,杨嗣昌担心流寇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而且经年累战,朝廷的财政早就崩溃了,为了供养军队,不得不大肆增税。后果就是有更多的百姓破产,加入了流民的队伍。如果不能趁着有点喘息的机会安抚流民,大明就是一堆干草,一个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再也不没有熄灭的可能了。

所以只要是能打击清军,让大明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军队,杨嗣昌都欢迎。哪怕是毒药,只要现在吃了不死,可以止住清军造成的流血伤口,杨嗣昌也认了。

“启禀圣上,所谓两厢其害取其轻,兴汉军固然不是十分可靠,但是用来对付鞑奴却正当其用。只要我们做好防范,不让兴汉军插足大明本土,又有何惧哉?”杨嗣昌先是表明了立场,支持收编兴汉军。

“辽南之地本就被鞑奴占去,而我大明无力夺回,让他兴汉军拿去又如何?鞑奴必然不会甘心,大战一场在所难免。如果是兴汉军打赢了当然最好,以后鞑子必然会和他们进行长久的拉锯战,甚至无力南侵,到时候我大明北部的防御压力必然大减。如果是鞑子打赢了,只怕依然会伤筋动骨。而且兴汉军的根基远在济州岛,败而不亡,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鞑奴在辽南依然不敢放松警惕,必然要加强防守,分散其兵力。”

“而我大明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

“最重要的是这兴汉军打鞑奴不需要我们花费一分一毫,国库如今是什么情况相必大家都清楚,再增税只怕民乱又要四起,局势刻不容缓啊。”

“皇上,只要有兴汉军牵制住鞑奴,我朝专心整顿内务、安抚流民,最多三年,等局势平稳,恢复元气,区区兴汉军又有何惧哉?”杨嗣昌明白崇祯的想法,急于改变现状,所以给崇祯画了一个大饼。

果然,崇祯被杨嗣昌的说词所打动。

崇祯也是个悲惨的皇帝,非亡国之君而亡国,一心想要改变大明的现状,但是能力和手段又欠缺,还急于求成没有耐心,结果局势是越来越糟。

到了大明如今这个地步,真的是积重难返,非常破而后立,否则真的是回天乏力。杨嗣昌所说的三年改变现状不过是一厢情愿,即使没有鞑奴和流寇,一样难以实现。

但是崇祯却相信了,不是他天真,而是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哪怕是根救命稻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