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流传到了江南。里面的许多理念、事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些不满于大明现状,并寻找其他出路读书人开始踏足济州岛。
一旦来到了济州岛,他们就等于落入毂中,根本就不想离开了。
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教条和夸夸其谈,有的只有实干。这里的官府廉洁高效,官民关系和谐。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没有权贵欺压,没有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没有如狼似虎的差役。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简直就是儒家传说中的大同世界。
听说兴汉军的军事力量同样强大,船队纵横四海,军队更是屡破鞑奴,解救汉民无数,怎么能不令那些对大明现状失望透顶的读书人心生向往。
这次兴汉军强势攻占辽南,济州岛上反响最强烈的就是那些江南来的士人。
因为大明军队面对鞑子时屡屡失利,更是让鞑子数度肆掠京畿,这些士人是非常失望的,随之丧失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是不是论打仗我们汉人确实比不过那些女真野人?
兴汉军的这场胜利大大的提振了汉人的信心和士气,自从鞑子肆掠辽东,大明就没有收复过一寸土地。如今兴汉军强势收复辽南可谓是打破了满清不可敌的传言,犹如在汉民心中打了一针强心剂。
所以兴汉军摆开架势要誓守辽南的时候,得到了兴汉军上下的一致支持,这些江南来的士子叫嚣的格外厉害。攻破盛京,活捉皇太极的口号就是他们喊出来的。
借着这股东风,大量士子申请加入兴汉军效力,更是呼朋唤友四处写信鼓动自己的亲友一起共襄盛举。
兴汉军作为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势力,初步得到了人文群体的认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若麟才要求《兴汉月刊》加大对辽南的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辽南发生的事情。
宣传也要讲究手段和方式,平实的描述更能打动人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余安宁这样的普通人命运被改变的事迹才会被编辑们关注。
“余班长,非常感谢你的帮忙。如果不出意外你的事迹会登上《兴汉月刊》,到时候整个兴汉军治下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李编辑笑着说道。
“出不出名无所谓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那些还在鞑子皮鞭下生活的汉人就好,他们还在等待我们去解救呢。”谈了这么半天,又叙述了这么多自己的故事,余安宁已经平静下来了。
对于余安宁突然说出这么有高度的话让在场的几个编辑非常惊讶,相互看了一眼,心中默契的决定一定要把这句话写在文章里。
“余班长不愧为兴汉军的好男儿,要是人人都想余班长这样,何愁鞑子不灭。”王编辑拍着自己的小手为余安宁点赞。
“以前我们这些奴隶没有盼头,只能任由鞑子奴役。现在有了兴汉军和大都督,我相信打败鞑子,复我汉人故土指日可待。所以我才要加入军队,亲手去打败那些女真野人,解救更多的汉人同胞。”余安宁这番话昨天思考了很久,凭他的文化水平还说不出这么有高度的话,是请教了张磊后才最终把心中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效果自然就不用说了。
“好男儿当如是!”没有想到最后还有这样的惊喜,三个编辑顾不得形象了,拍案而起,齐声称赞道。
第165章 御磨杀驴
对余安宁的采访让几位编辑非常满意,最后选择余安宁作为最先的报道对象。
周杰康作为此次宣传工作的对接人在得到几位编辑的回复后大喜,限于规定不敢给什么好处,但是一些干果小吃之类的送了几大包,并委婉的提出希望文章里能够稍微提下独一旅。
对于这样的要求几位编辑倒没有拒绝,反正是顺手的事情,又不会影响整体的宣传工作。可以预见,随着辽南的稳定,这里必将是兴汉军的一个新的热点,几位编辑很有可能会长期在这里工作,与各个部门和单位维持良好的关注是很有必要的。
反正只是顺带说几句,也没有违背事实和原则,何乐而不为呢?
余安宁的事迹登上最新一期的《兴汉月刊》,在兴汉军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特别是那些文人们,以前那些辽东的落难汉民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故事,或者是奏折里不那么详细的数据。现在活生生的一个例子摆在眼前,讲的又那么详细,其中的悲惨都流露在了字里行间,文人们的那股济世救民的情怀又被点燃了。
上书都督府的士人开始变多了,不过更多都是夸夸其谈,说什么直捣黄龙、救万民于水火之类的大话,实际的意义并没有多少。不过这也表明这些士人对兴汉军的认可,至少将兴汉军当做一盘菜了。
对于士人的投效,鲁若麟保持着乐观谨慎的态度。这些人是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抱负的,能不能够为兴汉军所用还要看他们的培训情况。
没错,哪怕这些文人们自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但是治理理念不扭转过来,鲁若麟也是不敢用的。
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政权,统一认识和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等着你的就是无休止的内斗。所以哪怕鲁若麟急缺人才,也要经过培训,合格了才敢用他们,否则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辽南进入寒冬,鲁若麟也回到了济州岛,至少在开春战事来临前是不会过去的。他现在需要协调后方,为辽南输送更多的物资和人员,辽南那边由王大海坐镇,相信度过这个冬天是没有问题的。
回到济州岛的鲁若麟根本闲不下来,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们轮流前来汇报工作,对一些无法决断,或者需要多部门配合工作进行请示。哪怕是有办公厅协助,也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初步理顺了大局。
鲁若麟并不是一个专权的人,相反,他对手下非常放权。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决策权,除非涉及到比较大的事情,一般鲁若麟是不会过问具体事务的,否则累都要累死了。
既然任命了那些部门主官,鲁若麟的想法就是要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自己把握好大局就可以。即使有人干的不好,那也可以随时换点,只要大局没问题,不会影响兴汉军的发展。
“夫君,喝杯茶休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