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哨骑探马,四周也零散分布着骑兵,保护大军的安全,及时发现各种意外情况。
中军大队前面时步兵,身后紧跟着弩兵和火枪兵,后勤部队和火炮部队被保护在最中间,殿后的是骑兵大队。
这样的行军队列规规矩矩,没有什么意外。关键是士兵在行军中展现出来的姿态,没有懒懒散散的,都沉默不语各司其职,哪怕队伍拉得很长,整体队列都大致保持整齐,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绝对做不到。
卢象升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大致一看就知道人马过万是没得跑了。对于天津总兵麾下有如此多的精锐军队他们还是比较惊讶的,以前都说沈志祥手下有几千东江来的强兵,连鞑子都甘拜下风,如今看来传言有虚啊。光援军都出动了上万人,加上留守的部队,这个沈志祥手底下的干货不少吧。
等到黄济部走到近前,卢象升等人都是骇然,放眼望去,几乎每个士兵都装备了铠甲,明晃晃的简直亮瞎了众人的眼睛。
兴汉军的着装规定里,步兵是全身重甲,骑兵是胸甲,弩兵和火枪兵则只有前装胸甲片,头盔则是每个人都有一顶。
这些铠甲都是冲压成型的,用料结实、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与明军尚红不同,兴汉军的铠甲都是明晃晃的钢铁原色,只是在外面刷了一道清漆防锈,看起来就像一面面镜子一样。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亮闪闪的一大片,几乎照瞎了对面人的眼。
依靠济州岛的庞大钢铁产业,兴汉军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铠甲,与明军只有军官和精锐部队着甲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当然想要这样装备部队,有钱、有铁、有匠,缺一不可,还要再加上有一个舍得花钱的老大。这些条件兴汉军无疑都具备,才能给卢象升他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黄济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看到卢象升之后,立刻打马上前,及到近前时翻身下马,单膝跪下行礼道:“天津总兵麾下参将黄济奉命帅部前来,今我部已至,请总督大人示下。”
“好!好!贵部辛苦了,一路远来,克期而至,我心甚慰。快快入营休息。”卢象升满脸喜色,快步上前拉起了黄济。对于这样一个生力军,卢象升即使再古板也知道必须尽力拉拢,肯定不会板着脸说话。
说完正事,黄济才起身与卢象升见礼,卢象升也热情的将麾下的两员大将杨国柱和虎大威介绍给黄济认识。
论官职,杨国柱和虎大威都是总兵,比黄济还要高两级,黄济应该用下官的身份见礼。不过军队里都是凭实力说话,就目前来看,在场诸人中黄济的实力最强。杨国柱和虎大威不敢托大,黄济刚要下拜就被他们拦住了,意思到了就行。
卢象升安排卢象观带黄济部在大营里安营扎寨,那里有原来关宁军和大同军留下的大片空地,足够黄济的部队驻扎。
黄济本人则被卢象升带到了中军大营,卢象升需要详细的了解情况,以便在后面的战事中好做安排。
对于黄济部的实力和特点卢象升并不了解,不像杨国柱和虎大威是多年的老部下了,用起来非常顺手。要想用好这样一支生力军,彼此的相互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卢象升也需要拉拢一下感情,否则再出现王朴那样的情况,对卢象升他们的打击就太大了。
第131章 一万铠甲
中军大帐内,卢象升和几个高级将领坐定,开始询问黄济部的具体情况。
“黄参将,你部来了多少人?”寒暄过后卢象升问道,这也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回大人,我部有一万余人,其中骑兵2000人,步兵2000人,火枪兵3500人,弩兵2000人,其他辅助人员500余人。”黄济回答道。
“黄将军,我观你部都是作战人员,没有民夫吗?”杨国柱好奇的问道。
如今大明的军队除了作战人员,几乎都有数量庞大的民夫帮忙运送物资。必要的时候,这些民夫也会被拉上战场,特别是攻城战时填壕沟,所以随军民夫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几乎没有人自愿,都是被强征的。
“是的,我部没有民夫。所有事情都由士兵们完成,即使是辅助士兵,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必要时也可以上战场。再则民夫多了消耗也大,鱼龙混杂不易管理,还容易影响士气,让士兵们养成依赖的性子,所以我部从来都不征用民夫,都是士兵们亲力亲为。”黄济点头回答道。
在这点上兴汉军确实值得称赞,封建王朝的军队口碑不好,随意征用民夫,造成民夫大量死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兴汉军内部有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镇抚司就是做这类工作的。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就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兴汉军的军民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而且兴汉军内有一个思想,那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打仗这样的事情就应该交给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平民百姓最好远离,那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责任是生产物资供养军队,大家各司其职。
“你麾下的士兵没有怨言吗?”虎大威奇怪的问道。
这类辛苦的体力活军队士兵们是不屑去做的,不是还有低贱的民夫吗?要是让他们做这些事情,肯定会怨声载道。
“不会,我部的士兵早就习惯了,而且大家都有任务,公平公正,谁也不会怨谁。”黄济笑道,当然这里面的具体情况就不会细说了。
因为封建军队从来都不重视底层士兵的教育,对他们来说这些士兵只是消耗品,最多是用待遇笼络一下。出问题了一般只有两个办法,要么镇压,要么招安。总之士兵在他们眼里就是粗鲁的军汉,思想工作什么的绝对不存在。
“黄将军,我见你部装备精良,几乎人人着甲,不知道这些铠甲是哪里来的?”卢象升也是好奇。
铠甲对军队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不管是实战作用还是心理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是头脑清醒的将军都希望自己的手下人人着甲。只是在大明一副铠甲的价格实在太高,最关键的是还数量稀少。
按照大明的制作方法,铠甲需要一点点打造,费时费力,造成成本高、产量低,一般只有军官才能装备铠甲。而且掌管后勤的文官和宦官们对于这样的贵重物资奇货可居,不给足好处即使有批文都拿不到,更加造成了铠甲的紧缺。
封建王朝对铠甲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