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基本已经占领了周边适宜开发和耕种的所有土地,版图面积大致固定了下来。这就造成华夏的耕地面积处于一个固定范围,在耕作技术没有太大进步的前提下,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是有一个上限的。
而且这个上限只是理论上的,如果大量土地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普通百姓凭借少量的土地,或者做佃农,根本养活不了太多的子女,这个承载上限还会大大降低。
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这个上限,耕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要么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要么减少人口。而华夏周边适合耕作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即使有,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开发成本也过高,当权者并没有向外拓展的动力,那么只剩下减少人口这一条了。
当然减少人口并不是主动的杀死治下的百姓,而是当权者即使明白土地兼并的危害,但是当需要自己舍弃利益时,又会变得心存侥幸,直到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一旦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形成,基本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争顶之战并不是你想什么时候结束就结束的,当新的朝代建立时,都会发现人口经过战乱而大量减少,原有的土地大户绝大多数也被消灭了,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土地资源也开始重新分配。
这个时候的主要问题就变成田多人少,朝廷就会分发田地、鼓励开荒、奖励生育。这个时期只要不发生太大的意外,因为社会矛盾缓解,百姓人人有田安心耕种,基本都可以迎来王朝盛世。
再然后就是由盛转衰,开始下一个轮回。
鲁若麟的观点简单易懂,老百姓一想,好像是的啊,我爷爷的时候家里有20亩地,家里日子过的很好。后来子孙多了,土地也不够分了,家里的人要跑到地主家当佃户才能勉强糊口。再后来遇到灾荒,苛捐杂税又重,土地也被地主低价买去了,一家人只能做了流民,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济州岛的这些人基本都是鲁若麟论调里那些被减少的部分,都有亲身的经历,所以读起来特别有感触。
其实除了上面的办法还可以提高农业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发展工商业等也可以缓和人口矛盾,只是鲁若麟没有详细讲述,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民众的热议。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拼音的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初步的识字,阅读起来并不是很困难,所以《兴汉月刊》卖的非常好。
除了鲁若麟的文章,《兴汉月刊》还对当前的大明状况进行了分析,把大明的土地分配情况大概的分析给了民众看,以及为什么他们被收了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最后被逼得家破人亡。
大家看过之后才知道,哦原来那些勋贵高官文人们不交税,朝廷把这些账最后都算到我们的头上去了,难怪赋税越来越多,卖儿卖女都不够了。这些贼子们真是可恨啊。
《兴汉月刊》通过分析大明财政崩溃的原因,还顺便为全民纳税做了宣传,也得到了民众的响应和认可。
第110章 咸鱼翻身的徐班
《兴汉月刊》有点像后世的杂志,除了这些比较高大上的话题,还有许多娱乐热点、新闻人物。
比如对《流民王小二》的跟踪报道,对几名主要演员的专访,还有大量观众的评价等,很是吸引了大众读者。
济州岛商业氛围浓厚,有很多商人,所以《兴汉月刊》还有很多商业信息、行业分析类的文章,讨论了目前的行业热点、畅销商品等,是商业司专门撰写的。
也有一些重要商人的专访,内容主要是对于兴汉军目前的经商环境是否满意,还需要哪些改进,有什么好的建议等。总之《兴汉月刊》商业版块内容很丰富,也是新鲜,很受商人们喜欢。
人物版块这一期重点推出了目前的热点人物徐班。详细描写了徐班从落魄到高光的苦难旅程,批判了大明人才选拔制度的僵化。
月刊还以公告的方式向外招募人才,各行各业都有,只要是人才兴汉军都欢迎。各职能部门也公开了自己的人才需求,欢迎有才之士前来应聘。并且明确告知不考核四书五经八股文,只看专业技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大胆前来试一下,兴汉军负责路费和食宿。
如此新颖的招贤令让很多人都动心了,吃官家饭一直是华夏人的执念,只是在大明想要混个官身实在太难了,不过能在兴汉军里谋个一官半职也不错啊。
何况兴汉军也没有要求一定必须是读书人,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家也要啊。没看到徐班还有众多工匠的例子吗?连戏班子都吃官家饭了,真的是荤素不忌,保不住自己也有机会呢?
大明,特别是江南,那里落魄的文人很多,生活有困难的更是不少,保不住有愿意来济州岛试一下的呢?再怎么说济州岛也是汉人领导的一方势力嘛。所以很多《兴汉月刊》被商人们带去了大明,在大明很是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徐班的事迹,本来只是在小范围传播的,如今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奇遇,很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开始动了去济州岛的心思。
《兴汉月刊》其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出的也比较仓促,不过胜在题材新颖,依然瑕不掩瑜。特别是它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平民阶层,通俗易懂,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流传性更广。
比起枯燥的诗书,《兴汉月刊》可读性更强。当然传统的士大夫们肯定对《兴汉月刊》嗤之以鼻,进行了强烈的抵制。所以《兴汉月刊》只能在私底下进行传播,但是受到了下层士人的追捧,总会有人进行小范围的品鉴,犹如观看一般。
因为《兴汉月刊》的专访,徐班已经成了济州岛的名人,成为了“兴汉梦”的现实代表,对此徐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感觉一切那么的不可思议。他们都是听说徐班发达了,特意跑到济州岛来投奔他的,当然这也是华夏社会的常态。
他们来到济州岛后住进了徐班的独栋别墅,好在徐班的别墅面积够大,房间够多,否则还真住不下这么多人。比起在松江的老家,完全是天壤之别。
从没有见过楼房的徐班亲人们感觉什么都很新鲜,家里不但有专门的人员打扫卫生,还有一个时刻不离徐班左右的贴身护卫。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