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那样的环境,无法实现徐班的理想和抱负,他也不愿意回来。
以前都是徐家上下嘲笑对象的徐班父母如今成了香饽饽,家族高层屡次召见笼络,徐班也从以前的朽木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栋梁之才,更是暗示准备给徐班说门亲事,对方是大家闺秀,人品样貌都是拔尖的。为了挽救以往对徐班的忽视,徐家也是操碎了心。
一辈子抬不起头的徐班父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对于婚事他们难得的没有听从家族安排,而是决定先和儿子商量了再说。对于这个理由,徐家也不好反驳,毕竟徐班如今的地位已经不一样了。徐班父母更是一刻也待不住了,很快就随家族的船只前往济州岛,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与发达了的儿子团聚了。
很巧,徐班父母与李定成他们是一趟航程,徐班的事迹也通过水手们传到了他们耳朵里。对于这种穷人大翻身的传奇故事,永远都是底层民众的热门话题,好像听了这些故事,他们也有机会咸鱼翻身一般,很有代入感。
李富川特意把徐班的事情拿出来与鲁若麟交流,感叹鲁若麟不愧有伯乐之称,否则徐班这颗明珠也只能蒙尘了。
聊到了徐班,鲁若麟突然对人才选拔的问题来了兴趣,与他们很是探讨了一番。
鲁若麟先是询问了李定成等人去岁省试的结果怎么样,李定成等人很是惭愧的说学艺不精,未能中举。李富川也是一脸的严肃,训斥李定成他们学习还不够刻苦,还需要继续努力,一边观察鲁若麟是否会因为这个事情对李定成他们看轻了,毕竟鲁若麟如今的层次已经不一样了。
好在鲁若麟并没有看轻李定成等人的意思,而是顺势聊起科举来。
按照鲁若麟的意思,李定成等人没有中举也不一定是学习不够,努力不足,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天赋并不在诗词文章上面。
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有人精通诗词,有人长于文章,也有人擅长算数,还有人在营造方面有独特天赋,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当然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学习起来肯定就是事倍功半了。
也许李定成和王学仁他们的天赋本就不在诗词文章上面,与那些天生精于文字一道的考生比起来自然就多有不如,反应在考场上就是中与不中的区别了。
江南文风鼎盛,要想找一些在诗词文章上面有天赋的读书人简直不要太简单,这也造成了江南科举竞争格外残酷和激烈。
但是朝廷选官只凭圣人经典和八股文是否就一定正确呢?在鲁若麟看来,其实不然。
第108章 文宣司来吗
华夏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
秦汉以前,官位是世袭的,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因为贵族垄断了知识的传播,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做官的。
孔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的有教无类开创了知识下沉的先河,使得知识开始平民化。大量的庶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更上一层的可能。
秦朝的军功授爵体系虽然使得平民也有机会授爵,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缺乏教育机会的他们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实权官职,官僚机构依然掌握在传统贵族手中。
汉朝开始的察举制度对中央政府的人才选拔是一次有益的进步,给了众多有才干的士人晋升仕途的机会。而且察举制度里的考试环节对后世的科举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但是察举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的情况在后期愈发严重,是后来门阀形成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对门阀世家的人才依赖,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应运而生,这才开启了官僚阶层的平民化。随着宋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量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很好的缓和了社会矛盾,累世大族得到了抑制。
科举制度也大大加强了文官在朝廷里的统治力,宋明时期的重文轻武正是文官势力大增后的一个体现。
首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华夏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无疑领先了西方世界上千年,对于维护华夏的大一统是非常有益的,间接推动了华夏文化的繁荣。
但是科举制度从最开始的多科并举、专业人才众多逐渐变成了经学、文章做主导,选出来的官员都是一帮经学家和文学家,专业性官员反而凤毛麟角了。
文科生统治朝堂的后果就是打压和歧视其他一切异己,理科、工科、商学、军事等一切非文科类都被他们压制,一家独大。
这也造成了华夏自秦汉以后两千年科技进步缓慢,制度改革更是很小,依然在秦始皇制定的框架内打转。无非就是小修小补,在矛盾无法调和时,每三四百年来一次改朝换代。
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下,大量拥有其他天赋的人才被埋没,这导致除非天赋异禀,很多需要专业性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部门,实际权力都由升迁无望的吏员们把持。大部分官员甚至离开了专业幕僚就根本没有办法理政,地方官府尤甚,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高分低能。
过分强调经学文章使得华夏的朝堂成了哲学家的战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其他学科和人才都被抛弃了。
一本论语治天下,文官就是全能全才。这种理论是很有市场的,专业人才从事专业事情的理念被他们忽略了。
当然存在即合理,文官的壮大是统治者自己的选择,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只是最后尾大不掉罢了。
在鲁若麟的论调里,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性和管理型,以及综合型。管理型人才的职能在于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统领全局。技术型人才专于某项技术,是各个行业的精英。综合型人才是掌握技术的管理型人才,也是最难得的。
兴汉军能有如今的局面,各种类型的人才均衡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鲁若麟对人才的定义完全超出了李富川等人的认知。
不同于大明将那些拔尖的读书人称为人才,在兴汉军,只要是在各行各业里拔尖的都可以称为人才。他们可以是工人、医生、老师、水手、工匠、军人、农民,当然也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