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6 章(1 / 1)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人挤破头皮,也想上他李三爷的大船。

这么一闹,别说李春来麾下的一众心腹核心们了,便是普通青州左营的弟兄,一个个也都是不胜其烦,甚至直接取消了休假,回到了营中。

没办法。

饶是他们连鞑子都不怕,如履平地,可,谁能受得了这等七大姑八大姨的骚扰?

他们的确是处在青州左营这个荣耀集体中不假,可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未免也太高看他们的能量了。

真以为青州左营的军规,那是闹着玩的吗?

热闹的纷杂中,始作俑者李春来却早已经将这些事务全都丢给了洪斌和闻师爷他们。

他本身正在与几个匠户们推选出来的头领仔细聊天。

很多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去理解,或者说做起来,那就有点千难万难了。

比如,人生来便是不平等的。

你非要取较这个真,怎么可能会有结果?

而有不平等,便会有这平等。

对于所有人而言,最平等的事情,莫过于时间了。

这也是李春来那天思虑半夜,感悟到最深的东西。

便是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成一件事,乃至是几件事!

把这个时间真正的利用起来。

而且,须得做好选择,分清主次,该高调的地方高调,该低调的地方,必须要低调!

说人话便是:

像是忠义山、酒厂、包括匠户们和军工产业这一块,先以最低的成本做起来,把大框架撑起来,然后再利用其中本身产生的能动性,徐徐调之。

比如酒厂。

按照李春来的原计划,肯定是要大兴土木,搞一个资本化集团,跟后世的茅台一样,听着就牛批。

但李春来仔细算算账,若他真这么做了,以他此时的财力,倒不是说做不起来,而是做起这一样来之后,其他产业就没有余力了。

再比如匠户们的居所和军工产业。

按照原有规划,那肯定是军城规模,直接一步到位。

可这一来,纵然能搞成,太高调不说,也势必会引发更多的人觊觎,从而平添不少麻烦。

真正脚踏实地后,诸多事情便简略太多了。

在认清现实,抛弃幻想之后,李春来将以城南山沟营地为核心,朝着四周辐射,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型产业链。

主要是那一块山势复杂,又缺少足够水源,地也皆是荒地与无主之地,便是有主的,老百姓巴不得提早卖了呢。

而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还是很单纯的,在李春来雷霆般的攻略之下,他们都没反应过来钉子户这个概念,便是已经被李春来拿下。

也就四五天的时间,山沟营地四面、数以百里的范围内,尽数成为了李春来的私产。

在与几个匠户代表仔细商议过后,李春来并没有怎么犹豫,直接下达了大兴土木的命令。

当然,所有建筑,基本都是土胚为主,什么石材、好木料、美观之后,统统被李春来抛到了爪哇国。

好看,体面,能当饭吃吗?

另外,李春来也基本上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农业体系,未来青州左营的吃饭问题,还是要依靠外在来原则。

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决定,主要原因还是成本问题。

开垦荒地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做起来,何止千难万难?

须知,此时可不是后世,科学技术那么发达,各种化肥、挖掘机之类,一天就能给你开出几百亩荒地来,梯田都不在话下。

现在开荒不是不能为,而是成本真的太高了。

首先你开出来,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开出来之后,还要养地。

耕地跟原始的土地看着都是地,实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

很多地,看着树木在上面长的茂密,可你开了荒、种上庄稼试试,保管让你怀疑人生。

在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庄稼幼苗,比之人类生命的金贵程度也差不了多少。

里面的营养配比、能量元素,至少李春来脑袋是绝对装不下的。

而进口粮食看似掣肘颇多,但对李春来的政治意义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得留下些把柄,而且要留下些很是隐患的把柄给别人不是?

否则,万历皇爷和朝廷诸公,还能睡的稳当吗?

当然,说到底,这还是过渡之计。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李春来要先利用这个契机,把脚跟稳下来再说。

关于未来的筹谋,李春来已经有了一定的蓝图与措施。

沂源本地虽不是真正的产粮区,但好地还是有不少的,而青州腹地可是赫赫有名的产粮区,路途也并不遥远。

这一来,便能合理的控制酒厂需要的原料问题。

说白了。

粮食酒和蒸馏酒,用料等各方面,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

其中效率根本不可同日耳语。

再直白点

粮食酒未必不加水,蒸馏酒是加水也让你分辨不出来

既然匠户们一时暂时没有更好的安身立命之所,李春来便也将他们部分合格的苗子,特别是年轻的女孩与妇人,先安置到酒厂中。

另一部分更为优秀仔细的,便是安置到未来的军器坊之内。

李春来回到沂源不到一周时间,便是彻底确定下来整个体系的大框架,并且已经开始火热的试试开来。

此时以山沟营地为核心,干巴巴的小溪上游,是酒厂,占地在一百五十亩左右。

山沟营地东面、山林间的隐蔽区域内,则是军器坊驻地,占地比酒厂还要大出一倍多,足有三百多亩。

只是军器坊的地形要差上许多,仅是层峦叠伏的山势,真正平整的地段,可能都不到百亩。

但军器坊的特殊性,这显然已经足够了。

另外,不论是打井、还是挖沟渠,亦或是改进沟渠,那些匠户们中的好手,都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

至于附近平整、却又不太适合种田的区域,则尽数被李春来盖起了大棚般的大土胚屋,用来充作仓储。

随着李春来从四面八方筹措的各种物资,不断的运送到沂源城南的一片连绵区域内,这片区域完全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而在这片区域内的核心位置,李春来的新府邸,也开始正式修建打造。

但是这肯定不能突出李春来的壕。

这几天下来,杨德山已经在城内的沂水畔,为李春来谈好了一座前后五进、占地近四十亩的大豪宅,要价高达七千两之巨,直接一跃成为了沂源的地王。

说起来,这座宅子放在正常状态,是买不到的。

因为,这是原来那位孟大吏他们孟家的老宅

但杨德山办正事不行,这种事儿却是极为顺手。

也不知道这厮怎么忽悠的那孟大吏,刚开始孟大吏还不想卖,后来,哭着喊着、降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