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4 章(1 / 1)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完初雪这边,俞瑶也准时过来。

这次她却并不只她自己,随行的还有那猛男大壮。

大壮虽是被改了俞姓,事实上,他却是俞瑶的家奴,本来并不姓俞。

不过此时这都是小节了,已经无伤大雅。

显然俞瑶的父母临终之前,已经是做好了决断,认为俞瑶进入俞家,挂上俞家的姓氏,比挂他们的姓氏要更靠谱,活的更好。

待大壮磕头行完了礼,李春来俯视般笑着看向俞瑶的美眸道:“这一天多时间,关于路线的问题,俞小姐您想的怎么样了?”

没错。

李春来此时找俞瑶过来,正是要商议前往辽东的路线。

有着那个灵魂的支撑,李春来虽是对地形等诸多因素都是成竹在胸,但此一时彼一时,他李三爷也究竟没有亲自去过辽东。

俞瑶她们却是成功从辽东逃回来,而且是海路逃回来,还有人比她们更适合做向导吗?

看着李春来高高在上的模样,俞瑶心底里直要炸毛。

这什么玩意儿啊。

区区一个副千总而已,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可稍稍平复片刻,俞瑶却又有些无奈了。

纵然很看不起李春来此时这小人得志的模样,可她更明白,她根本就没得选了。

如果没有李春来提供的这个平台,她们根本就不可能重返辽东,更不要提是为父亲报仇了。

片刻,俞瑶强压下心中不爽道:“李大人,昨晚我想了一夜,今天又完善了许多。咱们若想最快速度到达辽东,还是要走海路。先从沂源出发,赶赴青州。再从青州赶到莱州。从莱州坐船一路行至登州,由登州渡海而过,便可将风险减到最小!不过”

说着,她的俏脸也愈发郑重起来:“李大人,海上有些事情比较复杂,咱们若想平安过去,怕是少不了一些麻烦!另外,由海路直接去旅顺,还是直接到三岔河,区别也有些大了。”

“嗯?”

俞瑶这话虽是有些含蓄,可李春来又岂能不明白她的深意?

关键是,她的路线,与自己想的竟是大差不离,没有走看似更近的登州这条线。

这让李春来眉头不由紧紧皱起来。

这小娘皮,不仅长的漂亮,懂些兵事,而且,是真的有点东西的啊。

第215章 气候是怎么成的!

接下来几天时间,李春来完全忙成了连轴转的陀螺。

不仅要把军务政务与诸多人情往来处置妥帖,更是要规划前往辽东的路线,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后路,包括精心呵护几个女人的情绪。

此时前景看着似乎很是明朗,可李春来却并未被眼前的小小成绩冲昏了头脑。

他不仅要大步往前进!

更是要为自己留好足够踏实的后路!

如果按照后世的一个概念来解释,那他李三爷此时,便像是一只被风口吹起来的小猪仔。

但本朝太祖朱元璋手下那位大谋士,还有着一个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大明朝立国之基的理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语,几如直接道破了整个古今最核心的规律!

他李三爷纵然是有着超脱这个世界几百年的经验作为指引,本身也足够机灵,可,真的就能保证一点意外没有呢?

显然大罗神仙也不敢打这种包票!

那便只能预!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

而对预,怎么预,李春来此时俨然已经有了不少经验。

最直白粗暴的说那便是画饼呗。

把这个饼画的又大又圆,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李三爷以后一定会有前程,而且是有大前程,现在不下注以后可别后悔。

如果是只李春来自己,光杆司令,这事情肯定不好搞。

但李春来此时不仅有着丁公公背书,姜胖子,包括刘县丞,王主簿,卢大捕头,黄大捕头,蔺大捕头等人更是争着抢着要上车。

事情便是不一样了!

截止到腊月二十一的早上,李春来的第二千总已经是成功征募到了五百人的适龄、合格的汉子。

全部正式划入第二千总,并且马上便是换发了军服装备。

另外,还有二百多号稍稍不达标,但是勉强也能达标的人手,直接被李春来充为第二千总的辅兵队伍。

几如是一夜之间,李春来便是由原来那个单薄的乙字号大捕头,摇身一变,直接成为了整个沂源第二位的大军头,堂而皇之的李大人!

更可怕的是,在这种高效、高强度的潜移默化之间,整个沂源几乎所有人,都是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

此时虽说在财力募集上还远未达标,只募集到了四千多两银子,李春来麾下这八百多号人,一人五两安家费都是不太够,但这显然已经难不到李春来。

李春来一边去跟丁公公、姜胖子等人哭穷,让他们从正面想办法,另一边,则是私下里联络孟家、卢家、庄家这等本土豪强,直接以他李三爷的名义,向他们借贷!

这种状态,即便李春来的势头已经起来,可其中风险还是太大了,各家各户显然还是都不想出银子。

但其中有一家比较吝啬、不想出银子的大户人家,当天夜里,便是失踪了三个心腹仆人,家里诸多牲畜一夜之间更是少了一大半。

更可怕的是,他们家那个不成器的大儿子,当晚去一个暗娼家过夜,不知怎的,竟欠了下一张高达两千两的欠条。

第二天早上,这件事便是风一般传遍了整个沂源城。

可这件事正要急急发酵的时候,却又像是被人一刀给嘎然切断了。

没有人知道这里面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但这天早上还不到午时,他们便是宣布,强烈支持沂源军务,支持皇爷,支持朝廷,直接为沂源第二千总捐出现银八百两,另有近五百两的牲畜物资捐助。

也不知是怎的,这件事就像是一阵风一般便过去了。

而随后沂源的各家各户不自禁便是都敞亮了许多,截止到腊月二十三上午,沂源第二千总已经是募集到了一万五千两庞大规模的财和物。

而经过这几天的融合,不断的洗脑与打磨,新招入的这五百新军,包括二百多辅兵,已经是渐渐开始接受现有的生活模式。

腊月二十四日下午,未时初刻,接连阴沉了几天的沂源城,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艳阳天。

此时,沂源东大营校场,沂源第二千总的八百多号老军新军,皆数汇聚到了校场内。

而在周围,还有足两三千人的诸多家眷,包括豪绅大户们的观看者。

高高的演武台上,数面旌旗随风飘扬。

丁公公一身正式的紫袍,安稳的坐在首座上,旁边,姜胖子、赵明阳等人也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