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1 章(1 / 1)

文唐 步兵长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了很多有用的工具。

等一切都准备好,考古队在禁军的保护下出发前往河南道相州安阳,进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

本来岳山是最适合带队的那个人,只是李世民是肯定不会放他离京的,只能让文字研究所的一个名宿带队。

把考古队送走后岳山又转身投入到了研究之中。

虽然甲骨样本不足甲骨文的研究已经陷入停滞阶段,但还有其他研究工作可以做。

比如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的演变过程……搞清楚这些有助于倒推甲骨文的意思。

而且别忘了现在是唐朝,而不是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

前世发现甲骨文的时间太晚,有太多的东西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就包括各种古老的语言和民间传说。

比如经常说的吟诗作赋中的‘吟’的方法就失传了,后人只能根据些许的记载推测。

提前一千三百年发现甲骨文,帮助实在太大了。

现在大唐境内和周边的原始丛林里,还生存着许许多多的原始部落。他们说着最古老的语言,流传着最古老的传说……里面很可能就有来自于几千年前的殷商的线索。

虽然大唐的科技水平远比前世要落后太多太多,但在研究甲骨文上还真就比二十一世纪更有优势。

总的来说,研究甲骨文不仅仅是研究甲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

需要的人手自然也非常多,光靠研究院二三十个人和那几十个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后续还要招更多的人进来。

但眼下岳山并没有准备扩大队伍,起码在拿到更多的样本,在甲骨文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之前,是不准备大肆宣扬的。

他必须要保证华夏文字研究院在这件事情上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放开这方面的研究,让更多人加入进来。

原因很简单,信不过那些世家。

要是提前把消息传出去,那些世家肯定会发了疯一样挖掘遗迹,就算朝廷禁止他们也敢偷着挖。最终对殷商遗迹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只有研究院取得话语权成为唯一的权威,让世家明白就算他们私下研究也没有什么用,才能公开。

就在岳山潜心研究文字的时候,朝廷也是大动作不断,几个接连不断的大消息吸引了举国上下的眼球。

文唐

第769章 吐蕃使节团

渭水河码头,因为火车的开通这里渐渐的有从码头往综合性城市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店铺围绕火车站建成,相配套的居民区自然也出现了。

按照正常发展规律来说,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带来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乃至出现局部混乱。

直到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派人过来进行梳理总结经验,以后在出现类似的事情就有迹可循了。

前世建国之初因为缺少基建经验,出现过许多次此类的阵痛。更因为对未来预期过于保守,导致基建缺乏前瞻性,为后续的扩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规划,三十年前大家都觉得四车道太奢侈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甚至不少人在报纸上抨击政府。

然而十多年后大家就发现四车道还是太保守了,八车道都堵车。

面对这种情况都束手无策了,咋办?当初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只留了四车道的空间,没有预留扩建的空间啊。总不能把道路两侧的房子都拆了吧。

只能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打补丁,凑合着过日子。

很多地方不停的拆拆拆,因为旧楼房改造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里面当然有万恶资本家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为几十年前的短视买单。

但经验就是通过实践慢慢积累起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在基建的长远规划上领先全世界。

例如,某地突然在荒郊野外多了一个地铁站出入口,而且好多年都一直这样放着,以至于让人误会是某个人为了捞钱故意搞出来的。

然而把时间线拉长十年,就会发现这里已经高楼林立,十年前被人为是捞钱的地铁站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后来随着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家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对基建的规划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

现在看似无用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十年乃至二三十年后服务的。

火车对大唐来说是全新的事物,谁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应对它所带来的改变,只能慢慢的摸索。

还好有岳山这个穿越者,虽然前世他不是当官的对这方面了解也不多,但他知道火车必然会让一大批枢纽城市兴起。

渭水码头很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因为火车站而兴起的地方。所以他早早就提醒过李世民,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李世民对他的意见非常的重视,抽调了松江长史贾宜章担任万年县丞,说是县丞实际上只负责渭水码头周围这一亩三分地。

贾宜章最早是棣州渤海县令,因为是外来人被手下架空成为背锅侠,后来岳山去棣州重用于他。

他也算是全程参与了棣州的初期建设,后来朝廷在江南搞了个申城,就把他抽调过去。

他是大唐少有的既参与了棣州建设,又参与了申城建设的官吏。只是因为缺乏背景,能力也确实不够突出,官运一直不是很好。

后来朝廷把发展起来的申城从杭州切割出来成立了松江州,他才因为功劳和资历当上了松江长史。

这次朝廷要找人管理渭水码头,可着实废了不少心思。

没办法,这个位置太尴尬了。

渭水严格来说属于万年县管辖,渭水码头只是万年县下辖的一个城镇。

找个职务高的人过来屈才了,找个职务低的不一定能压得住地方。且抽调过来的官员能力还必须要强,否则把他调过来也没什么意思。

最好是那种位置不高不低,能力不错又肯踏踏实实干实事儿,最好还要是那种接触过新事物,或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

而且这个人和岳山的关系还不能太过于亲密。

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太难找了,这个年代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不是岳系干将,就是他们派系培养出来的新人。吏部的人差点把头发薅光才找到了贾宜章。

这个人很符合标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棣州背景。

但所幸他调离棣州的时间比较早,且之后和岳山几乎没有多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