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书院,是岳山的代言人,也是新学事实上的话事人之一。
不知道多少人想拜入他的门下,只是他收徒更严格,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正式弟子。
但有岳山推荐情况自然不一样,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能拜在这样的师父门下,他已经很满足了。而且岳山和王绩的关系人尽皆知,拜师王绩那就相当于是半个岳山的弟子,不比拜岳山差多少。
说实话,以前想都不敢想。
欧阳家以前家大业大,可惜因为祖上造反被族诛,只有欧阳询一个人活了下来。祖上那点恩荫早就消耗一空,想拜入顶尖大儒名下几乎不可能。
没想到随父亲来一趟渭水书院就成了,这真是意外之喜。
之后岳山就让人去请王绩过来,他陪着欧阳父子闲聊。
虽然还没有问过王绩的意见,但大家都知道此事十有八九是成了。有了这层关系,气氛顿时就不一样了,多了几分亲切。
聊了几句之后欧阳询忍不住把话题扯回道了最初的目的上:“夏国公,敢问殷商古物问世可为真?”
岳山正色道:“我岂敢拿这件事情开玩笑,率更和我来,您亲眼看一看就知道了。”说完就亲自推着轮椅来到存放甲骨的地方。
亲眼见到甲骨以及甲骨文,欧阳询激动的老泪纵横,言称能见到甲骨文就算现在死了也值了。
之后就表示要加入进来,并愿意把家中所有关于古文字方面的书籍捐给书院以做研究之用。
岳山自然是高兴的收下了。
没多久王绩过来,岳山就把欧阳通介绍给了他。
要说这个世界谁最迷信岳山的能力,王绩是不是排第一不知道,但绝对是最前列。
听岳山对欧阳通的评价如此之高,顿时就来了兴趣。考校了他的学问之后,当场收下了这个徒弟。
见拜师成功,欧阳父子那叫一个开心。聊了一会儿之后就告辞离开,说是回去准备拜师礼,找个黄道吉日过来拜师。
王绩本身就是研究周易的高手,当下就定下了一个不错的日子。
这边王绩刚刚收徒成功,那边医学院就传来最新的消息,发现殷商甲骨的地方找到了。
何大春不无骄傲的道:“医学院的每一批药材都会清楚的记录来源,防止有人以次充好,龙骨也不例外。”
“我们顺着记录很快就查到了殷商甲骨的来源,在河南道相州安阳县。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我又从安阳进了一批龙骨,又发现了二十五根疑似殷商甲骨。”
河南安阳?果然如此,岳山一副早有预料的模样。
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七朝古都之称。
最重要的是,这里是殷商故都,周易的诞生地,相传周文王就是在这里推演出周易的。
前世最早的甲骨文就是这里出土的,所以这里又被称之为甲骨文之乡,这一世的甲骨文果然也是从这里出土的。
现在的是问题是,到底有多少殷商甲骨出土,这些甲骨又流失到那里去了。可以想象的是,这不是第一批,必须要赶紧想办法保护起来。
想到这里他连忙说道:“马上下令,相州……不,收集整个河南道出土的龙骨,还有之前从河南道流出去的龙骨也尽可能的追回。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办成这件事情。”
何大春迟疑了一下说道:“院长,花大价钱只会让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河南道的龙骨有神奇的效果。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还会引起更多的人觊觎。”
“最好悄悄收集,或者散步一个谣言,就说河南道的龙骨有慢性毒素,吃多了会丧命甚至影响生育。”
岳山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思索。何大春说的确实有道理,有人高价收龙骨还不说明原因,肯定会有人怀疑这东西是什么灵丹妙药。
可传谣言也并不是一个明智选择,别人又不傻,有毒你为什么要收?还是大批量的收?肯定是故意的……
把真相告诉大家,说这是殷商古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请大家还回来?
听起来实在太荒谬了,大家只会怀疑这东西有神奇作用,而不会相信这是什么殷商古物,还会提前惊动古学派。
头疼。
想了想,他只能无奈的道:“想个别的借口悄悄收集吧,别把事情闹大了,等我们去安阳县查看过后再说。”
何大春道:“好,我会以书院研究需要大量龙骨为由购买,尽可能不惊动其他人。”
(.)文唐
第736章 考古
欧阳通拜师王绩之后就搬进了渭水书院学习——为了维护书院凭成绩入学的规定,他并不是书院正式学生,只是跟随王绩学习顺便去听听别的老师讲课。
后续还是要参加入学考试的,一日考不上一日就不能以书院学生自居。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走个过场,但有这个过场和没这个过场是两回事儿。
欧阳询也说话算话,把家中珍藏的书籍和自己的心得全部送给了文字研究院。
岳山马上就组织人手进行誊抄校对,下一步就是制作雕版大规模印刷。誊抄结束后他准备把原本还给欧阳询,却被告知不用了,都送给书院了。
他就觉得这事情有些异常,这些东西可是一个家族的底蕴,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
让人去打听得到了一个很让人无奈的答案。
后继无人。
欧阳询有四个儿子,三个年纪大的资质平庸,甚至可以说有点不肖。他还活着都有人敢打这批书的主意想拿去卖钱,等他死了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唯一有天赋的欧阳通年纪太小还是续弦所生,无力和三个兄长争夺家产,想守也守不住。
原本欧阳询都已经认命了,反正事情都这样了烦心也没用。还不如看开点,等他死后这些儿子爱咋咋滴,反正他也看不到了。
谁知道幼子欧阳通入了岳山的眼并拜入大儒王绩的门下,情况自然就不同了,他要为欧阳家的传承,为幼子做长远打算了。
把藏书捐给文字研究院,一来可以保护这些书,二来给欧阳通积累一点人情资本。
这还不算完,把书捐掉之后他又把四个儿子叫到一起给他们分家,并邀请了交好的名宿做见证。
所有家产都给了三个年纪大的儿子,给幼子欧阳通就留了一所小院和一间长安城内偏远角落的铺面。
并且强调从此兄弟四人各走一边永不向干。
四个儿子还没说什么,交好的朋友先大惊失色先劝了起来。
你这个做父亲的不教导他们兄友弟恭就算了,怎么还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