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4 章(1 / 1)

文唐 步兵长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的原因,但大多数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现在我就是要明摆着告诉他们,想当官就来学新学。因循守旧不肯做出改变坚持当古学派的守墓人?那就老老实实的窝在山沟里当墓卒就可以了,别跳出来说三道四。”

“当新学成为当官的唯一敲门砖时,那些像出仕做官的人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我倒要看看到时候世家豪强还要如何阻挠我新学的发扬光大。”

贡院,眼见士子们越闹越大,孔颖达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直接下令禁军驱逐闹事之人。

并声明有意见可以直接去告御状,胆敢私下闹事者一律严惩不贷。士子们也没想到孔颖达居然敢如此强硬,一时间有些失声。

然后孔颖达就让人把所有士子的试卷公示了出来——誊抄版的,原版要封存留档的。

这些试卷上不但注明了成绩,还有五位阅卷考官的姓名和所打的分数。这下确实堵住了不少人的嘴,尤其是榜上有名的那些人更是松了一口气。

然而正如岳山所预料的那样,好不容易抓到把柄的世家豪强岂会因此就退缩。

一场波及政坛和文坛的大争斗快速酝酿,并瞬间爆炸。

538 解决御史

首先乱起来的就是文坛。

“舞弊,这必然是舞弊,棣州五十五名士子全部上榜,只要有脑子都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姓岳的太嚣张了,简直就是视国法如无物。”

“还有脸把所有人的试卷都贴出来,骗谁呢。他是主考事先就知道考题了,必然提前把试题告诉了棣州那帮士子。”

“做学问可不像是赚钱,找对了方法一年就能有亿万家财,但读书不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就算有名师教导没有十年八年也别想出成绩。”

“棣州四年前连家像样的书院都没有,这才三年多就冒出来这么多拔尖的读书人?我是不信的。”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非棣州的士子能考中的也全是新学士子,我遵古学派十不足一,名次还非常靠后。”

“我也早就发现了,上榜的十有都是吹捧新学……古学派上榜的太少了。连庐州范家的三郎都没有上榜,要知道范三郎可是名震天下的士子,许多大儒都赞不绝口……”

“……”

“咱们去找那群棣州土包子去,看他们有没有脸要这个成绩……”

“走。一起去。”

“算我一个……”

“……”

“等等……你们谁知道那群棣州土包子住在哪?”

“???”

“??”

“?”

“……咱们先去贡院门外抗议,然后再去皇城门前告御状……”

“走走走……”

其实不用这群学子告御状,事实上朝堂也因为这份名单起了波澜。

这天小朝会,十几名御史同时站出来奏报此事。

科举舞弊就这样被摆在大唐君臣面前。

“你们的意思是此次科举确实存在弊情了?”李世民饶有兴趣的问道。

“不敢,我等御史风闻奏事,现在天下士子群情激奋,圣人不得不重视啊。”一名御史马上回道。

“风闻奏事?就是说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听到风声就可以随意在朝堂弹劾他人了?这权力也太大了。”岳山直接就站出来道:

“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圣人,我觉得御史‘风闻奏事’权力过大,理当限制。”

????

群臣都露出意外的表情,别人刚弹劾你舞弊,你不急着自辩反过来说别人权力太大,这是什么操作?

然后……

“圣人,清水候此言在理,监察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过大,应当限制。”

“是啊,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怀疑某个人有罪就可以肆意弹劾,致使群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长此以往谁还敢出仕为官……”

“臣也赞同清水候之言,御史权责过大必须要限制啊……”

朝堂上一大半的臣子,不分文武全部站出来声援岳山,那场景之壮观亘古少有。一众御史也被吓了一跳,也忘了再弹劾岳山了。

“温卿以为如何?”李世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不过面上不动声色,转而问御使大夫温彦博道。

温彦博那叫一个尴尬,心中也有些发憷,说道:“臣御下不严还请圣人治罪。”

“现在不是追究谁的过错的时候,我问的是你对群臣所言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过重有何看法。”李世民不满的道。

“臣……”温彦博看了一眼手下的御史们,又看了一眼用愤怒目光看着他们的群臣,心下叹了口气,知道自己这个御使大夫的位置是坐到头了。

“臣也以为御史权柄过重,需要加以限制。”

此言一出,一众御史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愤恨,身为御史们的头头不替自己说话反而在关键时刻把手下的人全卖了,自然招人恨。

但温彦博也知道他没的选择,要么得罪手下的御史,要么得罪皇帝和群臣。得罪了手下大不了换个位置,得罪了皇帝和群臣,后果就严重了。

“好,连温卿都认同此言说明御史的权责确实过重,为了不影响朝局运转必须加以限制。”李世民顺水推舟的道:

“我会马上命人重新梳理御史权责,在新的权责出现之前,所有御史不得随意奏事。否则一旦查出不实,视为诬告。”

“圣人圣明。”群臣激动不已的高呼起来,犹如打了个大胜仗。

一众御史则面如土灰。

温彦博叹了口气,再次说道:“圣人,臣最近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无法在为圣人分忧,欲辞去御史大夫一职回府静养,请圣人准许。”

李世民不舍的道:“温卿乃我的左膀右臂,须臾离不得,不准。”

温彦博感激涕零,道:“圣人之恩臣铭记于心,也恨不得昼夜随王伴架为君分忧,只是老臣……”

看着这一对唱苦情戏的君臣,岳山心下好笑。

温彦博背叛了整个御史体系,必然要离职,他当场就提出辞职回家静养是聪明的选择。先回家躲躲风头,等事情过去皇帝自然会重新启用他。

李世民自然不能痛快的同意,要挽留几次在批准才符合人情世故。

今天像御史开火是早就准备好的计划。

科举取士全面偏向新学士子,必然会引起风波,民间的可以放任不管,但朝堂上的必须要尽快平息或者说要有效的遏制住。

朝堂上弹劾岳山的主力是谁?必然是御史。

可以说朝堂上一半的争执都是御史发起的。没办法,权责实在他大了。

只要能把御史的最给封住,剩余的那些人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如何封住御史们的嘴?岳山自然是早就想到了办法。

以前监察御史就是朝廷安置清流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实权,给你一个风闻奏事的权力。事实上朝堂上下都没把御史的弹劾当一回事儿。

但现在不同了,岳山搞军政监督分离,监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