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7 章(1 / 1)

文唐 步兵长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让旧学派投降,也没有平息争端,反而让这场争斗更加的白热化。

但他的这本书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了新学理论,坚定了新学派的信心,让新学派和旧学派争斗的时候多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同时,许多中立派或者守旧派在读过这本书后找到了共鸣,选择加入新学派,进一步壮大了新学派。

别看现在大家打的很激烈,那是因为这场斗争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

再加上新学刚刚兴起,旧学派想趁机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他们发现不可能之后就会放弃这个念头。

之后就是旷日持久的的拉锯战,大家没事儿打打嘴仗,四处宣扬自己的学问打压对方的学说。

等打的时间长了大家都疲惫了就没这么多事儿了,该干啥就干啥,剩下的交给时间。

至于最后能否胜利,岳山一点都不担心。

在这场争斗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朝廷,朝廷倾向于谁谁就能获胜。李世民会倾向于谁还用说吗?

即便是现在,论语正义和教育这两本已经公然出现在国子监里,所有的官学学子人手一本。

虽然还没有被正式列为必学科目,但时不时的就会有先生提问两句上面的内容。

世家豪强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出动御史弹劾孔颖达以公谋私。

至于为何弹劾孔颖达……因为这件事情还真不是李世民下的命令,是孔颖达自己把这两本书添加到官学学子必读书目里去的。

说他以权谋私也没有问题。

但是龙椅上坐的是谁?岳山未来的老丈人啊,他会治孔颖达的罪吗?于是李世民和了一滩稀泥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了。

如果换成别的不受他喜欢的人试试,敢私自往官学里塞书,活的不耐烦了。

事后孔颖达并没有收敛,直接以孔子嫡系子孙的名义出版了句读版《论语》,并声称这才是他老祖宗孔子的本意。

前面已经说过,古人写书没有句读,断句就成了大难题,断句不同解读出来的可能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

后世被网络用烂的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么来的。

岳山在岳学五书里提出了标点符号,并迅速推广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古人留下的典籍如何断句依然没有定论。

所以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论语就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孔颖达本身就是知名天下的大儒,又是孔子的嫡系后人,他拿出的论语具备特殊的意义。

新学派自然是高兴,旧学派则如丧考妣。谁都知道孔颖达是新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论语必然是为新学张目的。

果不其然,他这个版本的论语完全照应岳山的论语正义。

倒不是孔颖达在附和岳山什么的,而是岳山的新学太合他的心意了。

前文已经说过,孔颖达也在想办法重新解读论语。只是碍于时代限制无法突破瓶颈写出什么新意,后来受到岳山提醒才有了大概的思路。

但还没等他把思路变成文章,岳山的论语正义就出来了。关键是论语正义的主体思想和他的思路相吻合,并且比他的思路更进一步。

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帮岳山打下手,后来又加入新学的原因之一。

他的句读版《论语》和岳山的论语正义是不同的。

后者是对论语的解读和拓展,他这个只是给论语添加了标点符号。

但不要小看这几个标点符号,句读对一本书的影响太大了,说的极端点一个逗号的差别可能影响到整本书的意境。

最重要的还是话语权,大家用谁标注的版本,站队的时候天然会对这个人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天下都用孔颖达版本的《论语》,那新学也会跟着受益。

旧学派自然不愿意束手就擒,于是各种小道消息传出,说孔颖达曲解先祖的学问是不肖子孙。

还有人干脆说儒学虽然创自孔子,但经过千百年传承已经是天下人的学问不是孔家一家的学问,孔颖达版本的论语没有任何意义。

可以说本来处在不败之地的孔家因为这本书彻底下水,和新学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得知这件事情后岳山赶紧找到了孔颖达,劝他不要冒这个险。

孔颖达却直言,“新学问世受益最大的就是孔家,我孔家不是坐享其成的人,不论是为了让先祖所学复归本源还是为了孔家的富贵,他们都要参与进来。”

岳山还能说啥,自然是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虽然旧学派一再诋毁孔颖达,然而孔子嫡系子孙的影响力还是太大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接受了他这个版本的《论语》。

随之而来的新学也快速的扩散,虽然还不如旧学派势大,但差距每天都在缩小。

这时,王绩也不甘寂寞拿出了自己的《周易注》。

他本身就是易学大家,研究了一辈子周易,有着一套成书的理解。现在不过是整理成书而已,所以用的时间并不长。

《周易注》的出现就好像是。

但要说完全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那也是假话。

前世他看过太多太多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以碎片形式保存在记忆里。想把这些记忆碎片组合成圆润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和人生阅历才行。

论语正义和教育这两本书耗尽了他所有的人生阅历。虽然脑海里还有大量的记忆碎片存在,但已经没有能力把它们组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强行去写,也不过是老生常态复制前两本书的内容而已。

所以在短期内部准备写新书并不是谦虚,也不是为了安别人的心,而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但在别人看来他这就是谦虚,收获了大量的好评。

有了孟家和研究中庸的几个世家的例子在,越来越多的中立文人选择了倒向新学派。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新学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从一个小圈子进入了文坛这个大圈子。

也不再是世家和新权贵之争,而是整个文坛学术走向之争。

见到新学日渐壮大,岳山也非常开心。尤其是以孟家为首的世家的加入,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说实话,他压根就不知道还有个亚圣孟家。没办法,后世大家也只知道曲阜孔家,基本没谁提亚圣孟家。

不是孟子的子孙或者亲近的人,很少有人关注他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传承不在,恰恰相反,人家传承了上千年。并且代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