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
这是最让岳山感到欣慰的地方。
想想前世那些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穿着潮牌衣服,吃着美味的饭菜,用着最好的书籍文具……却整天不学好的学生,眼前这群穷孩子怎么看怎么顺眼。
这些孩子虽然穷,虽然愚昧,但他们对知识充满向往,充满敬畏。
而现代人缺乏的正是敬畏之首发
当这些孩子都能熟练书写自己姓氏的时候时间已近黄昏,大人们陆续收工回家。岳山则准备回家了。
他拍拍手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才说道:“明天我还会在这里读书写字,有谁想继续和我学写字的可以过来。”
“喔!”听到还可以继续学,小孩子们欢呼起来。
冯一是学的最快的孩子,不只是学会了写自己的姓,还学会了写一。
作为小伙伴里第一个会写自己名字的人,他非常的就是兴奋的大喊:“爹娘,我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冯一的爹冯箩筐一愣,然后不耐烦的道:“滚蛋,别打扰劳资休息。”
显然,他并不相信自己儿子的话。
“爹,我说的是真的,不信我写给你看。”冯一并没有气馁,拿起小木棍在地上写了起来。
他妹妹冯丫头见哥哥写字,自己也跟着写了起来。
可惜冯箩筐累了一天实在不想动弹,又不相信儿子的话,早就躺在了床上。
“啊!”刚刚进入假寐状态的他忽然被一声尖叫吵醒。
这败家娘们,他张嘴就想喝骂。然而不等他开口,就再次听到自家婆娘充满喜悦的声音:“儿子真的会写字了,儿子真的会写字了。”
第二十六章 记忆
岳山并没有把教那些孩子写字当成什么大事儿,回家提都没有提。岳水儿才六岁自然就更不懂了,再说她和父母比较生分也不会主动去搭话。
所以岳老四两口子并不知道白天发生的事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晚饭。
有鱼有肉别提多滋润了。而这么久,岳山也已经习惯了鱼腥味,吃的津津有味。
刚吃过饭,岳山就把自家的匕首拿出来说道:“爹,把这把刀磨一下吧,太钝了,连小树枝都削不动。”
岳老四接过匕首,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划一下试了试锋利程度,否定了岳山的建议:“还能用,别磨了。下次你在削树枝就告诉我,我帮你。”
岳山想当无语,翻了个白眼说道:“我削树枝是要学习写字用的,抓鱼的工具也要用削好的树枝制作。这些树枝都是特殊的,你削不出来,只有我自己才削才行。”
趁着月色缝制新衣服的岳山娘眉竖起喝道:
“岳老四你个没出息的磨叽什么,山子让干啥你就干啥。要是耽误了他的大事,我要你好看。”
正所谓母凭子贵,自从岳山变成“天才”,岳山娘在家里的地位直线上升,时不时都敢训斥岳老四几句了。
要放在平时肯定有人说她不守妇道什么的,现在大家只会说岳山娘持家有道教子有方。
岳老四也只是习惯性吝啬,见妻儿的态度马上反应过来,他们家已经不是以前的穷困潦倒,没必要那么精打细算了。
他也没有生气,笑呵呵的找出磨刀石开始打磨起来。
岳山则蹲在一旁看他是如何磨刀的。
他家做饭用的是一把青铜匕首,并不是家里有钱奢侈到用青铜这种贵金属当刀具。恰恰相反,正因为穷才用青铜材质。
前文已经说过,唐朝铁产量最巅峰才一千吨左右,初唐可能只有几十吨。
这些铁大多都被用来打造战争器械,能用来打造生活用品的微乎其微。
铜虽然是贵重金属,但产量高普及性也高,青铜工具反而更常见。直到宋朝钢铁产量达到四千吨以上,铁质工具才普及开来。
这个数据以后非必要就不提了,大家知道就首发
这把青铜匕首是岳山家的宝贝,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会当做重要资产传承数十年几代人。所以不到钝的实在切不动东西是不会打磨的,因为磨一次刀就会变小一些。
这个磨损看起来微乎其微,但放到数十年这个时间长度上来说就比较严重了。
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每次磨就少一点,磨的次数多损坏就严重了。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他家的青铜匕首还没到打磨的时候。但岳山用它削过两次木条,那感觉实在酸爽。
当初雕刻木质马蹄铁的时候手上之所以磨出血泡,和这把匕首有很大的关系。
岳老四嘴上不说,实际行动表明他依然很珍惜这把刀,只是轻轻的磨了一下刀刃那“一线”的部分。
岳山到没说啥,磨多磨少都没问题,能用就行。
把刀磨好,岳山就开始编织新的鱼笼。原来那个并没有坏,这次只是想编个新的。
原本他抓鱼只是想改善一下自家生活,结果却变成了主要经济来源,但凡有什么需要都用鱼去换。
这次他添加鱼笼是想买些“大物件”笔墨纸砚。
他已经受够了没有笔墨的情况。每次读书有什么心得都不能写出来,实在憋的难受。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他有意或无意中看过的知识非常广泛,有些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曾经看过。
此时读论语,那些零散的记忆总会冒出来。当年看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此时回想起来,却觉得简直至理名言。
每读一遍论语他都能有许多感悟。有些是前世不知道在哪看到的释义,有些就是自己的感悟。
这种情况让他自己都感到惊讶。读过那么多书,带来的感悟都没有眼前这一本简单破旧的论语深。
略一分析他就知道原因在哪了,用心专一。
前世书太多,很难专一的去研究一本书。看书的目的也不纯,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或者就是为了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博学。
看书的时候也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能有什么大的感悟才奇怪。
而现在他身边就只有一本论语,生活单调没有电脑手机,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就只能读书。用心专一了,感悟自然就深了。
只是让他痛苦的是,这些感悟单纯的用脑子记很容易忘,能记住的十不足一。
所以他才这么迫切的想要买纸笔,就是想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
除了这些感悟,他还想把某些其它记忆也记录下来。
因为他发现很多知识长时间不用居然在逐渐遗忘。比如,他都有些记不清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了。
这还是专业知识,非专业的遗忘更快。现在他都不知道水是h2o还是ho2了。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