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6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争已愈演愈烈,七大姓中已有穆、齐、梅三姓下场厮杀,余下的四姓也胆战心惊,不能安枕,战场已集中在本郡顶级大豪的圈子里。

袁昌估计齐氏必定要迁徙了,因为他再推选别姓已没有意义,汝南郡再也找不出一个豪门田地超过齐氏。

杨延寿笑道:“我看未必,即使举之无益,齐氏也可能再举一姓。齐氏不是与蓝氏不睦么?有这个好的机会,为什么不狠狠地咬蓝氏一口?至少让蓝氏把占的闲田吐出来。唉,当初度闲田时,各姓都使绊子暗中阻挠,如今他们倒是争着请官府去度自家之田,真是好笑!”

“就算是损了侵占之田,也总好过迁徙长陵,这些名门大姓怎么能算不开这个账呢?太守,您这一招真是太高明了。”

“我哪里有这样的见识?这都是陛下的主张,陛下不过二十余岁,就能如此参透人心,略施小计就整治了天下豪强,有如此圣主在世,这些大姓可要倒霉了。。。贫苦百姓就有福了。”

杨延寿说对了,齐氏果然推出了蓝氏,度田结果虽然蓝氏地少,齐氏依旧要迁徙,但是也逼着蓝氏吐出了抢进嘴里的肥肉。

梅氏拼死一搏,推出了周氏,周太公担心了多日的利刃终于落到了自己头上,不禁大是烦恼。

周嘉劝道:“父亲,这迁长陵令实在是厉害,虽然每郡只迁一两户,但这种迁法,却将豪门大姓全都折腾个遍。陛下是下决心要彻底恢复陵邑制了。依儿子看,不出十年,七大姓都得迁出汝南。周氏乃两千石世家,在建武朝也有多位高官,必为陛下所忌,即便此次不迁,日后也免不了被迁,还不如早早迁去,凭周氏的财力,在长陵也可站稳脚跟,为一方豪富。既能安陛下之心,又能早早去经营,占据先机。”

周太公道:“你的意思是,这田也不必度了?直接认了这个迁徙名额?”

“是的,周氏儒学传家,最重名声。主动迁徙,必能为太守所重,为天下表率,得享大名,也能在陛下那里留个好的印象,这对于周氏子弟的前途大有禆益。只要有家学在,有名声在,周氏在哪里都是豪门大姓。先祖迁至汝南几十年后,世人皆知汝南周氏,父亲若迁至长陵,几十年后,焉知世人不知长陵周氏?”

周太公皱眉道:“若迁至关中,田宅都无法带走,只能折价卖与官府,这一翻折腾下来,家财十余二三,这,实在是损失太大。我都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要把这把老骨头埋在别处吗?惠,梅氏虽咬出了周氏,可我觉着,我周氏的田地及不上梅氏那么多,即便度出来周氏田多,我们也可以再举发昌氏啊!周氏还有两次机会,怎么能甘心认了迁徙呢?”

“若依父亲所说,周氏难免与梅氏和昌氏结怨,也少不了一个占闲田的恶名,就算摆脱了迁徙,顶多在汝南多呆几年而已。”

周太公道:“我与御史大夫宋弘相善,若免不了要迁徙,可派人去长安,请他在陛下面前说项。”

周嘉一下子就跪下了,抱着周太公的腿道:“父亲若如此,则周氏有灭族之祸,父亲难道忘了郭解之祸吗?”

汉武帝时的大侠郭解,就是因为不愿迁陵,找到大将军卫青说情,他巨大的能量引起了汉武帝的猜忌,最终将郭氏族灭。

周太公也是明白事理之人,只是因为猝然面临可能被迁徙的境地,心思乱了。周嘉在旁边一提醒,他立即反应过来。连忙扶起儿子道:“我真是老糊涂了,惠,多亏有你在。”

周太公虽然打消了在朝中活动的念头,却依然拿不定主意,他思来想去,一时觉得儿子说得有理,周氏应该主动迁陵,一时又觉得不甘心。

两个念头反复在脑中出现,周太公突然一拍手,说道:“大事不决问卜筮,我怎么忘了,还是卜一课吧!”

561.汝南袁氏

“周嘉是个人才啊!”杨延寿读过周嘉的周氏请迁长陵书之后,叹息着说道。

果然是家学渊源,汝南周氏底蕴十足。周嘉的上书写得情真意切,一看就让人觉得周氏很明事理。虽然上书中表达的不过愿为朝廷分忧,愿为陛下效力的意思,但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就是让人信服,让人觉得有水平、有高度。

袁昌笑道:“周嘉这封上书写得精彩,不过下吏看了有一个感觉,这封上书不只是写给太守看的。”

“哦?那是给谁看的?”杨延寿看了他一眼。

“这个语气,这个句式,足可供陛下一览,也可供天下人一观。”

“哈哈!”杨延寿笑了,“周氏吃了这么大的亏,却这般高姿态,奢望有所回报亦是应当的。我正要将此书上达天听,请陛下一观。”

这样做自然为周氏刷了名望,对于杨延寿来说也是好事,在他的治下出现了这样的高贤大德之家,说明汝南郡的德治很成功,他这个太守当然功不可没,这也是他杨延寿的政绩。

这就好像是周氏与杨延寿心照不宣的一项合作,这项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两个月后齐氏、周氏迁徙,在他们迁走之前,还是汝南郡治下之民,我欲举周嘉为孝廉,以嘉奖周氏的识大体。”

孝廉是汉代官吏晋升的正途,相当于宋朝时的“东华门外唱名者”,对于被举者本人和其家族来说是极光荣的事。

“察举制”用于官吏选拔,察是平时的考察,举是推举,意思是要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之内随时考察,定时推举贤才。这项制度的渊源要追至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下诏求贤,要求郡国推荐贤才。

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基本完备,确定了各项制度和相关科目,使之成为一种选才的统一标准,也有了确定的考试办法。

被举的孝廉在郡国举荐之后,到朝廷要通过考试,之后一般入朝为郎官,有近距离接触皇帝的机会,前程远大,升迁很快,因此很被看重。

汉武帝时要求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见这个名额十分金贵,对于汝南这种名门如云的大郡来说,就是七大姓子弟也要排队等候,不知道哪一年才能轮得上一个孝廉名额。

刘钰定天下之后,为了宠络关东士人,除了每年选拔官吏的“岁科”之外,又开了“特科”,令各郡国再举孝廉各一人。

杨延寿要把这个特科的孝廉给周嘉,袁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和周嘉年纪相仿,都精通儒家经典,于俗务上也都很能干,是太守手下最得力的两个人。如今周嘉在他之前举了孝廉,在仕途上比他领先了一步。

“周氏这般表现,这个孝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