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4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愿意离开家乡,去为赵国人拼命。信陵君因此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选兵八万人,一战击退秦军。信陵君得到军队的尊重和服从,也得到天下的敬仰,仁义之名传于四海。

大军离开邯郸时,家属是先走的,重要大臣和将领的家属几乎都在前往辽东的路上,在大军的前面。这些家人去辽东的人是不会离开的。

除此之外,依靠刘秀的人格魅力和众人的忠义之心,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留下。汉人相对比较重义,还不像后世那么功利十足没有底线。

对于普通士兵,邓禹建议仿效信陵君旧事,设定几个条件,将一部分人遣散,刘秀同意了。

第二天,大军进入渤海郡重镇南皮,稍作修整。

皇帝下旨,大臣和将领们可以随军继续走,也可以自行离队返乡,普通士兵父子在军中者,父亲回乡;兄弟在军中者,兄长回乡;独子可以即刻回家;家中有妻小的,可以自已决定是否留下。

诏命传遍全军,震惊了所有人。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是真的让我们走么?”

“陛下乃是皇帝,君无戏言,何况是这种正式的诏命,必定是假不了的。”

“不可能吧?肯定是试探,不信你就走了试试看,没等出城门就会被抓回来杀掉。”

“陛下,陛下如此仁德,我愿誓死追随,岂能半路离开!”

“我所见过的人,没有英雄如陛下者,我愿为英雄马前卒,陛下便是赶我走,我也定是不走的!”

“我可不这么想,这事儿要是真的,我现在就回家去。”

“这下好了,终于可以回家了,不用再在战场上拼命了!”

“还是等等吧,看看情景再说!”

545.全军整编

“什么?没有人肯走?怎么会这样?”刘秀听了邓禹的报告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诏命下了大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大臣提议要走。士兵倒是遣散了不少,毕竟符合条件的人有很多。

刘秀是个眼明心亮的人,他不相信所有人都这么忠心不二。朝中这么多大臣,有不少是和他刘秀政见不合的,他们应该巴不得离开才是,如今见了这道圣命,却仍然不行动,只能说是他们心里有顾虑,不敢走。

“朕为布衣时,尚可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得豪杰之心。如今身为天子,下了明旨,竟还是不能取信于人。难道在他们眼中,朕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刘秀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他没有因为众人不肯离开他而欣喜,反而有些生气。

邓禹道:“陛下不是小人,而是真正的君子,是那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如今该如何?难道要朕当众立誓么?”刘秀有些无奈,“朕不是不敢立誓,而是觉得太荒唐太可笑了,要是传扬出去,岂不是一场笑话?”

邓禹想了想说道:“陛下不必如此,以臣之见,此事也好办,只是不知陛下肯不肯。。。陛下莫不如先放一个人走。”

“谁?”

“不其侯伏湛。”

伏湛一直被关押在军中,刘秀并没有处置他。邓禹的意思是拿他来做个样板,让大家放心离去。

大家都知道伏湛的两个儿子叛逃,他本人更是当面顶撞皇帝,狠狠地开罪了刘秀,如果他都能安全脱身,别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是要借鉴刘邦封雍齿的典故了。

当年刘邦定天下后,对功臣论功行赏,这个要仔细评定每个人的军功,过程比较漫长。刘邦陆续封赏了二十几人,其他人的功劳还在评定之中。这时群臣争论不休,人心惶惶,担心不能得到封赏。

刘邦在洛阳南宫,见到诸将总是坐在沙地上争论,就问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张良道:“他们在谋反。”刘邦吓了一跳,说道:“天下刚定,他们何故谋反?”

张良回答:“他们担心不能得到陛下的封赏,又怕因为曾经的过失被陛下诛杀,所以聚到一处谋反。”

刘邦当然急了,便向张良问策,张良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先封赏一个平时最痛恨的人,以安定诸将之心。刘邦想了想道:“那就是雍齿了,他数次让我受窘受辱,我很想杀了他,我们的恩怨所有人都知道。”

张良觉得这人合适,刘邦便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听说之后都放了心,再也不聚在一处议论了,“连雍齿都被封侯,我们当然也会得到封赏,再不用担心了!”

这是刘邦的博大胸襟,也是他的帝王之术,这两点刘秀也具备。

听了邓禹的建议,刘秀站起身来,说道:“就依仲华,赦免伏湛,让他走!”

南皮城的由来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帮助燕国打击山戎,行军到这个地方,在此交易皮革,制造皮革用品,故此称之为皮城。

南皮位于燕齐边境,边境之城都比较重视城防,因此南皮的城池比较完固。南皮皮革业兴旺,贸易发达,人口不断增长,在春秋时就是一个大县,到汉朝时也是可与渤海郡治浮阳相媲美的大城。

刘秀将大队人马带入南皮城中,却以精兵陈于城外。

从南皮城的城头望出去,只见城墙之下是密密麻麻的军帐,帐外向南方向筑着栅垒,架着强弩,有士兵日夜守卫。

那里驻扎的是原本守护邯郸未央宫的南军精锐。这是刘秀的亲兵,将士多是朝中大臣的子弟,还有各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这支军队完全忠实于刘秀。

在整编全军的紧要关头,刘秀需要一支可以信任的部队保障安全,避免被耿弇趁机偷袭,南军担当起了这个重担。

在南皮城以南十余里之外,可以隐隐看见敌军的大营,耿弇只是扎营在南皮城外盯着,并没有攻城的打算。攻城只会徒增伤亡,太不划算,他要就近守着,等着刘秀大军崩溃,找机会发起致命一击。

后晌时,大臣们奉了皇帝旨意,聚集于城头之上,谁也不知道皇帝让他们上城做什么。难不成让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守城么?

对于让朝臣自择去留的诏命,没有人当真,或者说没人敢当真,虽然普通士兵一队队地被遣散,但是作为关东精英的代表,士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心思都深着。这些朝廷大员们不认为皇帝会如此大度,任他们自由来去。

其实刘秀的大度有口皆碑,他的招降战术屡次成功,正是仰仗了大度的声名。他可以原谅任何敌人,甚至是他的仇人,只要招降他们于国家有利,刘秀都毫不犹豫地接纳他们,并给与他们应有的待遇,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事后也从来不翻旧账。

但是刘秀也是公认的锱铢必较、绝不饶恕,那就是面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