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0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封书,一封是家书,一封是给皇帝的奏书。

他在奏书中没有丝毫自辩,而是一直在认罪自责,他自认犯下重罪,辜负了皇帝的恩情,因此十分愧悔,自愿以死谢罪。

众人听了,都暗暗点头,这事儿还真就怨不得皇帝,你一个封疆大吏,触犯国法,皇帝要处置也是应当,就连那些曾为欧阳歙辩白的大臣也无话可说。

欧阳歙又提到,太学生逼宫叩阙,惊扰皇帝,无君无父,挑战国法,实乃大逆不道,此事因他而起,他亦有责任,因此自裁以担此责,请皇帝按照国法处置此事。

皇帝道:“太学生聚众守阙,触犯律法,理应处置,但欧阳公已以死谢罪,朕何忍再以刑加之?”

尚书令侯霸道:“聚众犯阙,罔顾国法,大逆不道,若不问罪,法理何在?请陛下下旨严惩!”

皇帝叹道:“太学生也是救师心切,怕圣人之学废绝,其情可悯,此是欧阳公灵前,议之对欧阳公不敬,此事容后再议吧!”

这话被欧阳歙弟子传了出去,不一会便传到府外,到了褚生等人的耳中。

褚生一直想鼓动诸生向皇帝请愿,要求给欧阳歙应有的待遇,但是自从皇帝亲至,抚棺痛哭,再加上欧阳歙的奏书一出,太学生守阙被他斥为大逆不道,竟为此担责而死,这一下,风向全都变了。

他们尽力维护,为之守阙逼宫的欧阳歙斥责太学生狂悖无礼,这比皇帝斥责他们更加严重。因为这使守阙行为失去了最基本的理由。人家自己认罪,你们偏要为其脱罪,甚至为此犯法,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闲的吗?吃饱了撑的?

免不了有人埋怨,“我等为夫子出头,夫子不仅不领情,却斥责我等狂悖,太没道理。”

此时欧阳歙恨不得掀开棺材板跳出来指着他们大骂,没有你们老子还不一定死呢!

更多的学生却觉得大事不妙,心中惶惶不安,欧阳歙死后哀荣,欧阳一族无忧了,那么他们呢?难道要被秋后算账了吗?

378.两汉异同

欧阳歙葬礼成了刘秀的一场政治大秀,本来一件极其棘手的政治事件被他轻松化解。

刘秀如愿除去了欧阳歙,维护了国家法纪。之后他与天下士子一道抱头痛哭,消除了他们的怨气,甚至怒刷一波好感,凝聚了人心,展示了自己的仁慈。

这件事之后,朝野一片称颂,皆说皇帝仁德,重情重义,本来剑拔弩张眼看要内斗的危局,竟一下子转危为安。

虽然刘秀对于太学生守阙逼宫之事很是生气,但是依然继续他的仁慈表现,在朝堂上有大臣提议严惩太学生时,刘秀大度地表示不予追究。在朝臣要求维护国家法纪的呼声下,他才下旨,要太学生举出主谋之人,着有司加以惩处,其余众人则自陈罪过,自行悔改。

所有参予此事的太学生都长长地舒了口气,自陈罪过不过就是写一份悔罪书,自行悔改就是把悔过书多抄几遍,再装模作样痛哭流涕,表示出诚意即可。

可是为首之人的际遇就大不相同了,实际负责组织的彭生和吴生被开除出太学,撵回家乡,日后永不叙用。

他们虽然断送了政治前途,但依然值得庆幸,庆幸守阙之时没有被邓禹点中,没有入诏狱探望,因此而保住了性命。当时在诏狱门口,他们对褚生有多么忌妒,此时心中便有多么庆幸。

因为他们都算不上是首恶,太学生们一致认定,首恶是自髡剔、叩阙、入诏狱的褚生。

褚生被处以大辟之刑,斩首弃市,用自己的一条命换来了几天的短暂荣光。

至于要为欧阳歙代死的礼震,则受到了皇帝的奖赏,皇帝夸赞了他的“义举”,并征召礼震为郎官,让太学诸生十分羡慕。

这件大案涉及到的河南、汝南两地豪强,都被勒令将所占之田退还,除此之外再无处罚,至于后续退了没有,退了多少,就看地方官的执行力度了。

这个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处置了,虽然欧阳歙死了,但是震慑豪强的目的是否达到,只有看后续屯田的推行了。

之后刘秀与邓禹论起此事,邓禹谏道:“如今天下未定,不宜对田地之事大动干戈,望陛下缓图之。”

刘秀说道:“田地之事,越缓越难,长此以往,天下闲田皆被豪强所占,国无可用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陛下可想一想王莽,王莽行王田之制,一直无法推行,只得自行废止,为此还得罪了天下豪强。”

“王田制”是王莽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他宣布把土地全都收归国有,名为“王田”,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以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不足八口而土地超出一井的,要把多出的田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皆按此法受田。

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百姓都有田种。但是天下豪强不买帐,他们哪一个占地不超过一井标准?许多占地百顷千顷甚至万顷,怎么甘心白白送出去?

豪强们没有搞公有制一刀切的觉悟,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政令是注定无法推行的,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如今建武皇帝面临了同样的问题,而且问题也十分严重。

刘秀崛起速度之快,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从出抚河北到登基为帝不过一年半时间,他便从一个光杆司令成为“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一方大势力,靠的就是豪强的支持。

对于各方势力,刘秀一直使用怀柔之术,全盘接纳吸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障豪强们的既得利益,并许以未来的利益。

因此各地豪强纷纷投效,有带兵来的,有带粮来的,耿纯是带着全家老小一道来的,为了一心跟刘秀干革命,让他的家人不要总想着回头,他甚至把全宗族的屋舍一把火全烧了,一下子绝了大家的后路。

还有既送军队又送女人的,那就是真定王刘扬。他手下十万大军甘愿送给刘秀,只有一个条件:把他外甥女郭圣通一并娶了。这送上门的好事刘秀哪能放过?

在豪强们的鼎力相送之下,刘秀迅速平定河北,奠定基业,但是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豪强势大,连皇帝自己都不能制。这一次欧阳歙事件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刘秀若敢因占田之事对河南豪强下狠手,那些豪强就能揭竿而起,举兵反抗,胜了便占据河南,败了也大不了向西进兵虎牢关,投奔建世皇帝去,反正虎牢关就在旁边。

有刘钰在一边虎视眈眈,刘秀敢和豪强翻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