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不占也是抛荒,不如让他们先种着,还能多产些粮食。至于欧阳太守收些钱财,这也是常例,那些做地方官的,都得依赖当地豪族帮助维持,否则他的话都没人听!想当年咱们在南阳时。。。”
阴识说到一半,发现皇帝正怒视着他,吓得他立即闭嘴,伏地请罪道:“臣有罪,臣说的不好,可是。。。臣是觉得,这事儿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欧阳太守要靠豪族推行政令,免不了一些人情往来,他还在地方推行教化,教授数百上千弟子,这些都需要钱财。陛下,臣以为,欧阳太守此事有情可原,恳请陛下宽宥于他。”
皇帝指着他道:“次伯,你是不是糊涂了?这是什么时候?你是当朝皇后之兄长,朝廷重臣,堂堂骑都尉,阴乡侯,你还以为自己是是南阳的大豪吗?”
阴氏是新野豪门,知道豪门的生存之道,强占上田,贿赂地方官,这些事他从前也没少干,现在虽然已摇身一变为大汉朝臣,可骨子里的性情和思维方式并没什么改变。
在阴识看来,这些都不是事儿。当年刘秀家里也算是个乡豪,豢养宾客,走私犯法,窝藏罪犯,甚至拦路抢劫这些事都干过,现在你说豪强占了几亩田官员收了点钱也是个事儿,你是不是在逗我?
不过既然皇帝发怒指斥他,阴识当然要请罪,连连叩首道:“臣愚钝,请陛下恕罪。欧阳歙是有罪,陛下就看在他的功劳上,看在他传播儒学的功绩上,看在百官为他求情的情面上,准其赎刑吧!”
371.聚众逼宫
赎刑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制度,各代制度有所不同。大体来说,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赎,赎金的数量有具体规定,西汉时用的是黄金。
汉武帝时,公孙敖、张骞、李广等人或因打了败仗,或因行军迷路,都曾犯下当斩的死罪,但都用钱赎了罪。李广这个倒霉蛋甚至不止赎了一次,漠北之战时他又双叒叕一次迷路了,错过了军功封侯的最后机会,李广心态崩溃当场自杀了,否则他依旧可以用钱赎罪。
只有穷鬼司马迁因为拿不出钱,只好坐等被宫,太史公变成太史公公。据说当时赎死罪须钱五十万,赎个宫刑大约减半。司马迁年薪大概有十万八万,赎个宫刑其实也就三年的收入,但这货就是穷成这样,因为没钱丢了命根子。
这样说来,还是应该趁着当官多捞些钱,关键时候真能救命。
欧阳歙大捞的一千多万,能赎三十次死罪,就算他退了赃,家里拿出五十万钱也不是个事儿。
阴识提议让欧阳歙赎死,对一个累世豪门来说,几乎就是不处罚,过几年有机会复起,他便又能堂而皇之地重归高位。
此时贾复也拜下,说道:“为尚书不会因欧阳歙之死而失传,为天下向学之士有法可宗,臣愿以爵位赎其罪,请陛下准许。”
刘秀很震惊,贾复这是下了血本了。武将的爵位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可以传之子孙的,可贾复却要用爵位替欧阳歙赎罪!
他沉默片刻,说道:“朕一向以为欧阳歙谦恭礼让,节操淳厚,有长者之风,对他甚为倚重,使其由一县宰而至州牧,朕待之不可谓不厚。没想到他竟如此贪鄙,不知自爱,辜负了朕的期望,朕心甚痛!若是一个寻常官员犯法,尚可使其赎罪自新,可欧阳歙海内人望,万众师表,天下人都看着他,士子皆以其为范,而他竟做下了这等事,罔顾国法,情状恶劣,不诛之无以正法纪,无以正世风,无以谢天下。”
刘秀霍地站起,喝道:“朕意已决,卿等勿复多言!”
贾复和阴识见皇帝如此坚决,都不敢再劝,只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突然有人急匆匆地进来,叫道:“陛下,不好了!有太学博士弟子千余人,来宫门外为欧阳歙求免!他们说,不可杀欧阳先生,使尚书失传废绝,有一个儒生竟然自髡剔,说是为欧阳先生赎罪!”
髡剔就是剔去头发,表示有罪,古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的毁伤,这是最基本的孝行,自已剃了光头,是大不孝,非有罪者不为。
贾复说道:“竟敢有人守阙逼宫,惊扰陛下,实在胆大妄为,臣这就调兵出去,捕拿狂生,守护宫禁!”
聚众来宫门,名为求情,实为逼宫,因为一个欧阳歙,儒生们要和刘秀硬刚了!
贾复本来要为欧阳歙求情,甚至不惜为他放弃自己的爵位,但是一遇到儒生威胁到皇帝,他立即毫不犹豫地站在刘秀一边。这说明他十分忠心,虽然对此事有不同意见,但对于皇帝依旧是誓死维护。
忠心,就是刘秀把他视为心腹的主要原因。
阴识脸色有些发白,他知道这件事十分严重,前来守阙的儒生,都是太学学生,博士弟子,基本都是豪强子弟,在各地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一起来示威,对刘秀十分不利。一个应对失当,天下很可能生变,刘秀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可能涣散。
说得严重点,这件事处理不好,有可能动摇刘秀的统治基础,让他失去豪强的支持,使关东再次陷入动乱。
他偷偷瞄了瞄皇帝刘秀,见他毫不慌张,神色如常,只对着贾复摆手道:“朕的臣子来求情哀告,又不是敌袭,何必动刀兵?卿等勿忧,朕自有主张。”
他的镇静让剑拔弩张的贾复和惶惶不安的阴识都平静下来,仿佛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阴识心道:“不愧是刘叔,遇事不慌,自有主张,怪不得他能成大事。”
刘秀就是这种人,平时处事谨慎小心,遇到大事却稳得住。
从前在乡里种田,兄长刘縯常自比汉高祖刘邦,却把刘秀比成刘邦只会种田的二哥刘喜,笑话他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
事实证明,刘縯看错了,错得离谱。
有的人吵吵嚷嚷做大事,有的人默不作声做大事。刘縯属于第一种人,刘秀属于第二种人。
当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万大军围困昆阳时,城内那些身经百战的绿林将领都慌了,有的想要逃跑,有的想要投降,没有一个人想要抵抗,唯有刘秀平静地站了出来,给出了第三个选择:战!
这时,平素看起来谨慎胆小的刘秀没有显露出丝毫畏惧,他的身上仿佛发着光,让那些平时轻视他的人看着晃眼。
就这样,在所有人害怕退缩的时候,刘秀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十三骑突围,一万大破四十万,傲人的战绩宣示着一代英雄横空出世。
在以后的日子里,刘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