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陈太公也不置可否,说道:“家中自有名师,足够教授尔等,花费不足太学学费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学读书?”
他的儿子们当面不敢顶撞,背后却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陈太公凭经商致巨富,有头脑,擅算计,自认绝不会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骗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养尊处优,丝毫不为外界风波所动。
直到有一天,听到家人议论,说是邻村的高太公,因为捐献了五百石粮,得到郡中赐建石阙,尊其为“高贤”。
当天县令亲自登门慰问,官差来了不少,有锣鼓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村中的里正也跟着脸上有光,对高太公愈发看重,这时县令说了句话:“既然贵地有高太公这样的高贤,何不索性改名为高村,这名称流之后世,使后人皆知高氏世代为本地之高贤大德。”
县令发话了,里正立即附合,当即将其所住之村命名为高村,高氏一个原本的商户竟好像成了当地名门,每日上门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高太公一见,觉得这事也不错,说道:“莫不如我再多捐些钱粮,将这乡更名为高乡,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齐声附和,高太公便准备钱粮,又要贡献。
陈太公听了这事,突然一改往日的淡定上,拍案大怒道:“想那高家,从前不过是我家的伙计,背主单干,挣了些钱,此时竟如此嚣张,竟要骑到旧主家头上去?这好好的乡为什么非要叫高乡?要改也该叫陈乡!”
陈太公当即去寻乡三老理论,乡三老说人家出了钱,他也没有法子,唯一的法子是陈太公也出钱粮,两人较量一下,这个乡的名称由他们贡献多寡来定。
高太公已有了高村,对于高乡是有则更好,无则也可接受,陈太公却是势在必得,当即表示要捐献粮食两千石,条件只有一个:将这乡改名为陈乡。
当时各乡都在推行捐献,互相攀比,县令也以各乡捐献来称量乡里的政绩,乡三老正为比不过别的乡而烦恼,听陈太公一说,当即大喜,立刻应承下来。
两千石粮食虽然不少,对于家资巨万的陈太公来说,却也不是件了不得的事,他家的田都是亩产五石以上的良田,光地里每年的产出就不下两千石,何况他家的主业是经商。
没几天的功夫,陈太公准备好了粮食,一直接入长安城,交到府库,京兆尹亲自登了陈家的门,称其为“高贤”,并带来皇帝的圣旨,为陈太公赐建石阙,并将乡名改为陈乡。
陈太公心里别提有多痛快,虽然花了许多钱粮,可钱粮就是用来花的,留着也吃不了喝不了,还不如物尽其用,为他们陈家搏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石阙建成后,陈太公又准备钱粮,要送他的两个儿子进入太学学习。
“你们去了不要逃学,莫要玩闹,要好好读书,争取得陛下青睐,做皇帝的贴身近臣,将来飞黄腾达,那么我们陈家就当真要改头换面了。”
两个儿子点头称是,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赶着粮车进了长安城,开始了他们的太学生活。
184. 以德以威
刘钰问郑深道:“子渊,难道关中的豪强这么没有实力吗?太学才报名了三千多人,太少了!朕的石阙也还剩了许多,都没送出去。”
“陛下,臣以为豪强之心尚在犹疑,许多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此时不只要用德,还须加之以威。”
“朕也想着,要给那些不识相的人一点颜色看看,杜阳和漆县一带的杜、马、李、刘数家豪门连堡自守,不奉号令,就拿他们来立威吧!”
关中临近帝都,向来是权贵聚集之地,豪强遍地,他们或把持一乡一县,或在大郡呼风唤雨,在地方上极有话语权,尤其自从王莽末年大乱以来,豪强们建造坞壁,招募青壮,用以自保,形成了一个个半军事化组织。
刘玄入主长安,代替了新朝的统治,豪强们纷纷投效,没料到刘玄立足不稳,只维持了一年多就政权瓦解,害得豪强们蚀了本钱,等到刘钰进入长安,豪强们未免有些迟疑。
虽然左冯翊和京兆各地大多已归附,但是右扶风的豪强没有见识过赤眉军的实力,虽然在其入主长安之后,也有许多人投效,但相当一部分地方豪族尚在观望,生怕这一次又押错了宝,蚀了本钱。
刘钰早在入长安后便派人晓谕各地,要他们重新投入大汉的怀抱,在传旨使者之后出发的是官方宣讲团,团员是从三辅征召的德高望重之士,有许多是胡子花白的老者,这些人乘车四处去宣讲,将皇帝的仁德晓谕四方,事实证明这种宣讲团效果还是不错的。京畿附近迅速归心,宣讲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仍旧有不少豪强阳奉阴违,还要骑墙观望,尤其是右扶风,最严重的当属杜阳和漆县附近,因为靠近边郡,距长安相对较远,以杜、马、李、刘四个当地豪强为首,以种种理由阻止官府进入坞壁,不奉官府号令,几乎算是与朝廷公然对抗。
这种行为如果放之任之,朝廷威信将受到严重损害,其余豪强将有样学样,若其他人都群起效之,那刘钰的旨意便出不了长安城了。
此时的右辅都尉还是更始朝的原任严本,因及时投诚而得以保留原职,皇帝命其剿灭杜阳和漆县豪强。
严本亲自到了杜阳附近,征集附近县的青壮一万人,迁延一个月,却无功而返。
严本回报说豪强势大,坞壁地势险要,凭郡兵难以攻破,请皇帝调集羽林军及南军北军精锐进剿。依严本的说法,数县豪强联手,兵力足有两三万人,依山排列着数座坞壁,地势险要,难以攻取。若想连根拔除,至少要派兵五万。
因为当时正值隆冬,不宜动兵,这事儿便就此搁下了,等到过了年,天气稍微回暖,皇帝便又提起此事,要派兵去杜阳,与郑深、杨延寿及兵曹尚书罗由等人商议。
罗由道:“各营器械完备,训练充足,足可动兵。”
皇帝道:“依严本所说,贼兵有两三万人,据堡自守,要剿灭至少需派兵五万,诸卿怎么看?”
杨延寿道:“右辅都尉无功而返,想必会对敌势有所夸大,这是常情,杜阳和漆县两地,皆不是大县,两县加一起人口不过五万,即便收留些流民,两县也不可能有两三万人,据臣估计,贼兵顶多有一万余人。”
罗由道:“杨尚书说的在理,若是一万多贼兵,五千羽林军足可应付,只是他们若据险自守,在堡中不出来,那就不太好办了。”
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