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那是真大方,只要你敢立功,陛下就敢封赏,绝不含糊!”

张舒微微一笑道:“杜兄,我还有事,先走了,以后再聊!”回头就走了。

杜广国看着他的背影,感觉自己是着急了一点,这些话说得稍微早了点,转念又想:“哪有那么多时间啰嗦?就应该直接把条件摆出来,当面锣对面鼓地谈。看这张舒,年纪轻轻,有些能力,自然是十分自负,功利心肯定重,要是许他一个都尉,说不准这事儿就成了。谁不愿投个大方主人,平步青云呢?”

都尉和都尉丞一字之差,差距可着实不小,都尉是比两千石的高官,主管一郡的军事,都尉丞是都尉的属官,秩俸只有六百石。两者中间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

杜广国在之后连着几天“巧遇”张舒,每次都聊上几句,张舒虽然话不多,可对他也算彬彬有礼,好像并不讨厌与他交谈。

杜广国本是个自来熟,初见的人都能打得火热,何况是见过几次面了,立即摆出一副把张舒引为知已的架势。

又过了两天,他便成功地将张舒约到了自己的房间,二人推杯换盏,几杯酒下肚,杜广国已经搂着张舒的肩膀大叫兄弟了。

“兄弟,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做这等芝麻绿豆大点的小官?凭你的才能,若是能追随皇帝陛下,岂止六百石?两千石也做得!”

张舒问道:“杜兄若能收了上党、太原二郡,皇帝陛下会如何封赏?”

杜广国向前伸了伸脖子,一脸神秘地道:“不瞒兄弟,陛下说了,若我能收上党、太原二郡,便以我为一郡太守!”

张舒吃了一惊,一郡太守,地方大员,两千石高官,就这么轻易地扔出去了?看来这小皇帝是真大方。

太守哪一个不是胡子花白,多少年熬上去的?三十多岁做到太守,那已经是少见的能吏,而杜广国只有二十多岁,若是成为太守,那可说是官场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他可不知道杜广国是顺嘴胡诌,皇帝不过许了他一个比两千石的太原都尉。

“若兄弟能助我收了太原郡,我保你为太原都尉。”杜广国立刻把皇帝封赏自己的官职扔了出去。

张舒十分意动,他这个年纪成为六百石,已经算是少年得志,多亏自己的老丈人破格提拔。鲍永总是说他年轻,要多历练历练,可张舒觉得自己早就历练好了,可以担当更高的职位了。

若是一下子能跃升为都尉,他能省掉五年到十年的努力。

杜广国又道:“陛下的意思,若鲍尚书归正,或为上党太守,或为司隶校尉,由尚书自选,在下觉得,当然要选司隶校尉,身在京师,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若是有鲍尚书在京师,兄弟你在郡里提拔得会更快。”

司隶校尉是京师地区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很适合鲍永这种耿直之人。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官场上颠扑不破的真理,张舒若是成为太原都尉,靠着京里的老丈人,再进一步成为太守是迟早的事。

杜广国为张舒描述了一个极为美好的前景,张舒听了也忍不住地心痒,两人嘀嘀咕咕地喝到夜深。

从此以后,二人迅速结为狐朋狗友,动不动凑到一处,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不知道在谋划些什么。

154.吹牛成真

鲍永这些天一直在犹豫,不知该投向哪一方。两个最可能的选择项,刘秀和刘钰,一个背叛更始帝,一个推翻了更始帝,他都不认可。他唯一认可的刘玄,如今却落在刘钰的手里。

他若是传檄天下,讨伐刘钰,恐怕刘玄立刻就有杀身之祸。他若是投奔长安,倒是能就近照顾旧主,可那样就丢掉了地方大员的权力,生死全操在小皇帝手里。

正在鲍永苦恼的时候,女婿张舒说道:“大汉向来以长安朝廷为正统,况且内弟尚在长安,您若不归附,恐怕他有性命之忧。”

鲍永和张舒的家都在上党,但是依照惯例,送了一个儿子去长安,一直淹留未归。这一个儿子如今也成了小皇帝的砝码,地方大员们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鲍永道:“我与铜马帝刘秀有旧,他派人来招,我本应听从。但是听说放牛小皇帝为人也不错,很是爱惜百姓,投了他也未尝不可,还可照应主上。但我若入长安,离了太原郡,手中无兵,就万事随别人拿捏了。”

张舒道:“您若是不放心入京,趁如今太原还在手中,能开口讲讲条件,何不为小婿求太原都尉之职呢?您在京中任职,小婿为太原都尉,手中有兵,与您内外呼应,想必皇帝也不敢轻易对您不利。”

鲍永道:“这倒是个法子,不知那个杜广国能不能做主。”

张舒心里怦怦乱跳,说道:“咱们只是与他商量,商量得成最好,若是商量不成,也不损失什么。”

在张舒的努力下,杜广国终于等到了和鲍永第二次会见的机会。这一次依旧在鲍永的府里,现场一共有四个人,分别是鲍永、张舒、冯衍和杜广国。

鲍永提出,愿意归顺皇帝陛下,入长安为官,但是太原周边不太平,有刘秀军,还有流民,最好用熟悉本地的张舒为太原都尉,以稳定局面。

杜广国假意为难了一下,先还说没有皇帝的授权,不敢擅自任命,犹豫半晌后又狠狠心,跺跺脚,应了下来。但他只说由张舒先代任,再由他向皇帝陛下写信请示,补一道正式任命的圣旨。

这就算是答应了下来。张舒看鲍永点了点头,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事儿十有八九成了。

鲍永此时已经十分倾向于长安朝廷,甚至说了这样的话:“如此老夫便可安心入京,侍奉陛下。。。也可见到旧主了。”

这时,一直在旁边不吱声的冯衍突然站了起来,拱手道:“请让我为尚书言天下大势,尚书听过之后,再来决定太原之归属。”

杜广国暗叫一声不好,冯嘴炮这个时候跳出来,一定是要坏他的事儿。

果然,冯衍开始滔滔不绝,纵论天下大势,评论各方英雄,最重要的内容是论刘秀与刘钰的优劣,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中心意思是刘秀明显更有前途,各方面比刘钰强得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他讲得很好,非常好,他的话无懈可击。杜广国甚至觉得没有人能说得比冯衍更透彻,更有道理。旁边的鲍永已经在连连点头,好像又要被冯衍说服,转投刘秀的怀抱。

这个著名嘴炮确实名不虚传。

杜广国甚至觉得自己都要被冯衍说服了,要是再让他说下去,这事儿说不定就要黄了。

幸亏他还记得自己的任务,知道自己的屁股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