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政权的方方面面,没有化的泥腿子哪儿听得懂这些?只是在那儿呆坐着,听着那些儒生侃侃而谈。
更难受的是,在皇帝面前要保持仪态,否则就是有错。逄安有一次议事时歪着身子打瞌睡,被儒生们当场指责为君前失仪,逄安气得当即表示再不来议事了。
皇帝并没有怪罪他,而是哈哈大笑道:“马上将军死且不怕,尚怕议政乎?”之后便批准了他可以不必参加议政。
逄安如蒙大赦,大大地松了口气,谢逯立即有样学样,也跟着请求豁免了这件差事。
现在轮到了樊崇,他虽然还没有请求免除这项差事,但是经常托病不去,可以说樊崇四十多年生过的病也没有这半个月多。
徐宣有时候简直怀疑皇帝是故意的,拿这些啰里巴嗦的政事来烦扰这些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让他们自觉地从权力中心退出去。
大汉丞相拉着粗通字的大司农杨音,坚守在议事者中间,拼命抓住从手中渐渐溜走的权力。
今天议事的人格外的少,只有侍郎杨延寿一人。如今杨延寿几乎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多参与机密之事,圣眷尤隆,是朝中的大红人。
徐宣、杨音行了礼,皇帝道:“丞相、大司农,朕与士元正在商量封爵之事,你们来参谋参谋。”
杨延寿递给徐宣一本名册,徐宣接过一看,见上面头一个便是刘恭,上面写着“城阳王”,下面一行小字:“三县,三万八千户”。
徐宣诧异道:“臣前几日刚查过户籍,城阳国有四县,五万余户,怎么此处只有三万?”
皇帝道:“大兄说了,当年先祖有诛诸吕、安天下的功劳,才得封城阳王,而他于国家未有寸功,不敢与先祖比肩。”
刘钰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做了皇帝,按照礼法,继承的是前汉的宗庙,城阳王刘章这一系只能由刘恭来继承。刘钰便想封他在先祖故地,继为“城阳王”。城阳国在齐地,本就是繁华之地,肥水不流外人田,给自己的兄长正好。
刘恭却很谦恭,说连年战乱,天下穷苦,国库空虚,不愿广自己的封地占国家的赋税,又因自己没什么功劳,抵死不愿接受王号,只愿意接受父亲的“式侯”爵位。
因为他是皇帝的长兄,理应位在诸王侯之首,第一个受封。若是他只为一县之侯,那往下就没法封了。这不是挡了别人的富贵之路么?刘恭也知道这个道理,只好接受,但又提出要削减封地,户数不能越过赤眉军老大樊崇,毕竟这支队伍是樊崇拉出来的,他才应该是第一功臣。
刘钰就依了他,把城阳国削掉一个大县,只余三万八千户,刘恭才答应下来。
徐宣听了,知道这是以刘恭定了个高限,其余人怎么也越不过他去。
141.爵封万户
汉初的诸侯王还保留着秦以前的特色,王的权力很大,集军事权和行政权于一身。王的封地更是广大,动辄领数郡数十县。
诸侯国中最大的齐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地,国内共有七十余城,凡说齐语者都归到齐王治下,刘肥是名符其实的一方大诸侯。其余如吴国、楚国都是拥有数十城的大国。在刘邦晚年,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只有十几个。
这种强枝弱干的局面导致王国实力过强,威胁到了中央,汉景帝时更是爆发了七国之乱,大汉江山差点倾覆。
吕后开始对诸侯国进行削弱拆解,汉武帝更是推行意在解除诸侯国威胁的“推恩令”。经过一代代皇帝的努力,大的王国不断被拆解,诸侯国规模越来越小。
原来的齐国在吕后时被一分为四,在帝时一分为七,变成一个个小王国。其他王国也都是类似的命运,不仅王侯权力缩水严重,面积也大大缩小,几个县的小王国比比皆是,诸侯国对中央再也形不成威胁。
刘钰作为熟知其后两千年历史的现代人,真的很想采用后世的虚封制度,以免为将来留下隐患。但是他现在的境况,实力既不足,又没有绝对的权威,还要靠这些功臣捧场,哪里敢进行这样超前的改革?只能遵循当时的习俗,封!
反正地盘没在自己手里,封了也是遥领,分别人的地不心疼!
刘恭作为王侯之首,这个高限定的如此之低,让徐宣的心都有点凉了。
城阳王刘恭往下,第二个就是刘茂,封为“河间王”,三个县,三万五千户。
河间国也是膏腴之地,本有四县,四万多户,因为刘恭谦让在前的缘故,想必也是缩水了的。
第三个就是樊崇,却没有写封号,只写着三万八千户,第四个是徐宣,三万两千户。
有皇帝两个兄长薄封在前,刚被压低了期望值的徐宣觉得这个待遇很不错了。
杨延寿道:“昔高皇帝与诸臣为白马之盟,非刘姓者不得封王,长沙王违盟,大封异姓王,以致有亡国之祸。故御史大夫与丞相虽于国家有大功,也止于封侯。不过陛下念着诸位的功劳,在封地上格外优待,准二位自择封地。”
徐宣当即拜倒,连称不敢,说了一番感激的话。皇帝亲自把他扶起,说道:“没有御史大夫与丞相,哪里有朕的今天,诸位拥立之功,朕断不敢忘,愿以朕之所有相赠诸卿,与诸卿共天下。”
徐宣道:“陛下,王爵封地,理应在侯爵之上,礼所当然。臣绝不敢与河间王比肩!”
徐宣也是儒生出身,懂得礼仪,知道这事儿很不妥当。人家两个王不过是三万多户,他一个侯怎么敢要三万多户?不管樊徐两人功劳多大,爵位也大不过皇帝的兄长,谁让人家姓刘呢?
皇帝故意写成这样子给他看,大概只是表明一种优待功臣的态度,他要是不识相的直接接受,朝堂上那群儒生的口水都能淹死他。
徐宣不傻,知道现在应该上演推让的戏码,这样大家脸上都好看,皇帝有了优待功臣的名声,他得到了不倨功自傲的名声,皆大欢喜。
两个人你推我让一番,最终皇帝“被迫”接受了徐宣的意见,笑道:“卿真乃谦谦君子,百官之表率也。”
三个人商量半晌,初步拟定,除了刘恭、刘茂、刘玄封王之外,其余功臣全部封侯:樊崇三万户,徐宣两万五千户,逄安、谢逯、杨音都是一万五千户。
在封到更始降将王匡、张卯时,杨音认为两人势屈来投,没有什么功劳,有几千户足够了,他是大司农,按理说管着天下钱粮,虽然天下还没到手,不过已经开始心疼那些被分封掉的采邑了。
皇帝道:“更始宛王、汉中王等尚在,旧臣遍布天下,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