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和斗笠给苏油:“带上这个,这地方说着说着就得下雨。”
换上短衣,一个当朝二品,一个知州,一个司农寺丞就变成了三个农人,三人来到州衙后一个石头码头,上了一架竹筏。
竹筏上有几个竹凳,大家坐好,一名衙役长篙一点,竹筏便沿着横塘滑了出去,速度还不慢。
苏油笑道:“好,因地制宜,方便快捷。”
横塘两侧的高地上,种植的都是甘蔗,金合欢,菠萝蜜柑橘龙眼……还有就是蕉林。
蕉林在苏油的意料之外:“存中,郏老,种这么多蕉林干什么?喂大象吗?”
沈括有些惊讶:“还有少保不认识的东西?”
苏油说道:“这话说得,人非生而知之,我不认得的东西多了去了!那不是芭蕉?”
沈括回答:“那是蕉麻,和芭蕉类似,但是肉不可食,土人取其内层梳理成细丝,可不经纺纱,而制成耐穿的细布。”
苏油一拍大腿:“蕉布,我和薇儿都制了几件,的确舒服,原来不是芭蕉啊?”
沈括说道:“不是。这东西产量颇高,定植一年之后即可割叶,能连割十年。”
“除了内茎能织布,外茎较粗较老,但是强度极大,且柔软、有浮力,抗海水侵蚀。可以用作船缆、帆绳、钓鱼线、绳索、渔网、粗麻布、船帆。”
“剩余的废乱纤维,可制出极厚韧的纸,用蕉线缝制成袋子,能装二十斤水泥,稻米,搬运粗放也不至破损。”
苏油想起一个事情:“内里再粘上魔芋胶薄膜,这就是最好的防水水泥袋!”
沈括笑道:“想到一处去了,正是如此!今后湄洲会成为大港,为海船提供补给,这些东西,都是当用之物。”
苏油难得老脸一红:“处处留心皆学问,设非存中留意,我这蕉布衣裳都穿了快一年,楞没想到蕉麻还有如此大用。”
沈括说道:“不怪少保,土人不善物性,工也不行,哪里有我宋人这般能耐?只有我们才能通过酸碱处理,将粗糙的外层蕉杆制成细麻。”
“以他们的手艺,脱胶脱肉都不过关,做出的粗索,连竹缆都不如。”
也是,说起玩纤维,种花家的确是行家,别人家都是拿着大麻叶子穷嗨,种花家却照样拿着其纤维织布。
苏油不由得笑道:“加上这个,南海的造船业所需的物料,算是彻底齐全了。”
竹筏经过了一些地势稍高的稻田,才刚过三月,田里稻谷都开始吊穗。
苏油看得舒适度满点:“咱们湄洲,就是这么不讲理啊……”
郏亶在身后笑道:“所以存中说,这里的汉子缺女人嘛!”
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妆
第八百八十一章嫁妆
浮稻是一种神奇的作物,在湄洲的一月,沼泽水位最低,露出泥床的时候播种。
等到水位刚过淹没泥床,浮稻就开始生根发芽,接着随水位的上涨开始生长。
一直长到十一月水位退去,浮稻也成熟了。
种植期相当长,但是产量抵消了劣势,一亩水面,能够收获六百来斤。
基本不用管理,宋人比当地人稍微讲科学一点,也只是用大竹子围成一个个大长筐子,将稻苗关在筐子里以免被水冲走而已。
竹筏一路走了快半个时辰,才来到一片“城郊”地带。
一片片在建的圩田和圩田之间,就是一大片的原生沼泽,不过现在里边的原生植物已经被剔除干净了,变成了一个个浮在浅水中的竹筐,竹筐里边,是红褐色的粗壮稻苗。
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施肥,施肥也留不住。
沼泽的泥土本来就异常肥沃,每年还都会有水流带来养分。
竹筐和竹筐之间也有水道,泥都被挖去堆整圩田去了,苏油能看到不少堆放着竹筐的竹筏在水道间忙碌运泥。
辛苦是必须的,不过看得出汉子们营养跟得上,营养和劳作,让他们变得强壮无比。
沈括和郏亶在这里受到的不仅仅是拥戴,而是崇拜。
苏油问道:“存中算过没有?这里一人能劳作几亩地?”
沈括说道:“一年三收,这里的劳动强度比两浙路强得多,按两丁五口的家庭来算的话,能将十五亩地料理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苏油点头:“还可用有些不那么费劳工的鱼塘,竹林,桑果林,柴火地,一户家庭要能有三十亩,远超内地绝大多数编户了吧?”
郏亶点头:“那是,收成比两浙路还多三成,两浙路如今一丁五亩,都将日子过出花儿来了!”
苏油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溇港和浮稻:“存中说得对啊,是该给他们分田找媳妇了……”
郏亶说道:“少保,其实还可以给他们申请政策,朝廷对于开荒之地,七年免租的,这些地要是都能算作开荒的话……”
苏油对郏亶说道:“郏公,为政首要,是大体公平。以湄洲这样的产出地,以我们如今的开发效率,还要用内地州府的开荒政策,那是一种政策上的失衡。”
“吃亏太多的是国家,最终必然会引来逆流,重新平衡,再此过程中,必将是反复的动荡。”
“因此还是如两浙路那样,由四通负责开发,然后作为熟地交给政府,政府按照官田发卖的方式给移民,为了鼓励生产,在可拥有面积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就行了。”
“老话儿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如果这样招诱熟户和移民的政策效果不彰,那我们再想办法,总比口子一下子放得太敞,最后收不回来好得多。”
郏亶这才明白太湖开发之后,苏油为什么会给流民和当地户设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如今看来,两浙路太湖周边,对兼并的抑制相当有效,国家利益,富人利益,流民利益都在“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了最大公平,也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
苏少保,果然是宰执之才,计虑深远。
按照苏油的意见,在湄洲给予比两浙路宽松两倍的土地政策,已经是足够的优惠了,真要把可以作为熟地的圩田当做开荒发给移民享受七年免税政策,反而会出问题。
占领一地后不能自足,政府还要承受七年的负担,按照现在的朝廷主流,这就是以华夏之富供养贫瘠之民,是亏本生意,是边将贪图军功擅起边衅,自己升官发财,国家承担苦果。
苏油真这样做了,那肯定是会被群起而攻之的。
房屋已经在建第二代,宋人还是喜欢砖瓦木头梁的房子,之前的竹筋水泥墙大通铺板房,属于军营那种,纯属临时应急。
砖瓦厂日夜不停的开工,沈括开始修建高管们的房屋。
圩田还软,就用了苏油提供的技术,木头为基,上面压石头,然后覆土,造屋。
苏油巡视了一遍湄洲城,除了没有城墙,别的都很完美。
沈括虽然情商不够不懂政治的勾心斗角,但干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