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转世?那是天生带出来的富贵气儿,然后又投胎到了乡下人家。看这茶壶,倒是搞成山林隐逸了。”
赵顼说道:“今日茶水如此甘永,除了茶叶,壶本身也有说道。”
“苏明润说喝清茶用瓷杯瓷壶,本身就失了下乘。茶是山林之物,餐风饮露,得天地之灵气,正需毫无匠气,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茶具。”
“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讲究的是一个古秀可爱,栗色暗暗,如古今之铁,敦庞周正。”
“刚刚泡茶的这个壶,用泥称为大红袍,平日里是绛朱色,与五品官员服色相似。待到滚水入腹,便转为猪肝色,也是天然妙绝。”
说完让内侍取来另外十二种器型,皆是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据苏明润说,宜兴丁山下有岩层,将岩石碾成细沙沉淀后,可以得到朱,紫,黄三色淘泥。根据炉温不同,又能烧造出蟹壳青、粟色、紫铜、海棠红、朱砂,葵黄、梨皮、香灰、铜绿等诸般颜色。”
“泥越老越好,他说这是第一批,让宫中先将就用着。”
“这猴子!”曹太后拿起一个松皮树纹的黄色小壶:“哥儿你看这个才有趣,便如一棵老松,连树疙瘩都有,哟,还有款识呢。”
壶盖里边,果然有一个印章,上边是“浙贡”二字篆。
高滔滔拿起一个朱砂紫的端详起来:“这个形状很熟悉。”
赵顼说道:“刘奉世他们收集上古先秦金铜器物,如今的熙宁金石图录,已经出到了第三卷,这是根据始皇帝权制作的器型,称为秦权壶。”
“娘娘你看,连秦权的铭都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了上头: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高滔滔不禁哭笑不得:“一个陶壶,楞给整出雅气儿来了,这还是泡茶用的东西吗?”
见到赵顼又在往大红袍小壶上浇茶水,曹太后好奇:“哥儿你怎么老往壶上浇茶水?这又是什么说道?”
赵顼说道:“苏明润说这壶一个壶只能泡一种茶,还需要在饮茶时用茶汤浇养,养到光华内敛,色泽温润,壶带茶香,才算真正的好壶。”
高曹二太后面面相觑,天家都不知道泡个茶还有这份讲究!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七百八十四章模式的胜利
二月一过,江南大地上就忙碌开了。
农人们开始收拾畜栏,沟渠,从猪粪坑里挑出粪肥,整固田坎,翻耕田土,追肥
蜀中移民虽然地里种着油菜,却也不能闲着,也得去边上圩田帮短工,没办法,地太多了,仅仅靠当地移民,实在是种不过来。
同时蜀中移民还要给他们带去优良的种植习惯,先进的种植工具,有了地窗秧房这玩意儿,沟垄里的秧苗可以提前下播,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
十个蜀中移民的圩田,和十个两浙路移民的圩田,整整四万亩地,是苏油搞出来的试验田。
其中三分之一种小麦,四月收获前在麦垄间作棉苗,等到麦子收获后,麦田变成棉田,实现一年两收。
三分之一种油菜,四月收获后种中稻,同样实现一年两收。
剩下三分之一,还是老模式种早稻,但是育秧时间提前,同样能调配两季。
要实现肥力充足,就必须堆肥,好在淘泥本来就是这几年的工程任务,将溇港内的淤泥淘出来就已经很肥了,加上青草,粪肥,可以堆出不错的农家肥来。
至少十几年内,土地肥力都轮不到上化肥的地步。
每种一年后,还可以换种苜蓿或者豆子,也是积累氮肥的途径。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现在光挖泥堆肥,都是苦活。
但是人的心气儿足了。
苏少保给了咱一片旱涝保收的肥田,不卖了命的种上,那就是失了德性。
人离乡贱,加入到移民队伍里来的人,首先都是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
其次都不是懒人,都是有想法敢干的人。
通过后世的经验,苏油知道,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片能够自主的土地,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这是移民们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第一次堂堂正正为了自己活!
不仅仅壮劳力的男丁,就连妇女,老妪,老翁,都加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来,烧水做饭后还得下田。
家中大些的娃子,他们还要负责养鸡,赶鸭下塘,还要领着弟弟妹妹们煮猪草喂猪。
苏油直接下令给各地军队,两浙路的军人,必须心系百姓精忠报国,因此农忙时节帮助百姓抢收抢种,是军人们应尽的义务!此次新军扩编,就从支农模范当中选拔!
有了军队的加入,太湖周边的大建设,更加热火朝天。
不过苏油也没有薄待他们,每人每天三百食料钱,和开荒的民工们同工同酬。
当兵的也需要未来,苏油对王中正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叫做劳动改造,易经伐髓,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
丑话先说在前头,今后的两浙路,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军人,教育不过来的,那他们面临的就是专业淘汰!
淘汰下来的军人干什么?还不是种地?所以现在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为自己将来转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开心的是章惇和蔡京,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大家的未来都有了希望了,这俩货的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加上报纸把控舆论宣传,两浙路,就如同苏油曾经履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陷入了一种狂热建设的情绪当中。
所以当晁补之拿着汴京漏勺出生的来信奔至的时候,苏油真挽着裤腿和张麒一起拉犁呢。
这也是江南特色,水田松软,即使没有牛,靠人力翻耕拉着尖角曲辕犁,两人一天也能翻耕两亩地。
一户人家,四十亩地翻完也得小一个月,这还是苏油给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坚犁的情况下。
苏油已经看到了收获季节时的麻烦。
然后幸灾乐祸地想象以后人力资源更加紧张后,那些守着几百亩良田雇不到人的豪强们的哭声。
看来江南的水牛要涨价了,得通知四通组织提前着手畜牧业
三月插秧也是苦活,万幸的是蜀中早就发明出了一种“秧马”
秧马就像是一艘小独木舟,上面有筐子装秧苗,人可以坐在上面进行插秧工作,无需弯腰站在水田里插秧了。
饶是如此,等到两浙移民的地耕完,蜀中移民的油菜又该收获了。
苏油看着满眼丰硕饱满,已经三分之二转黄的油菜荚,感觉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喊痛,痛哭一场的心都有了:“老子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老栓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