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毛延寿这些角色,都由专人来饰演,将昭君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刻画出来。”
“这样的尝试大宋不是没有,不过流于粗鄙,满足的是乡中社会,市集鼓噪的需要,难登大雅之堂。”
“可要是如你们今日所唱之曲一般,将之一段段串联起来,将这个故事表现完整,我想,是会非常打动人的。”
苏轼捋着胡子:“好主意!就是这心思花得大了。”
苏油对周南和邵南笑道:“我肯定是不行的,公务太多,不过你们可以。还有两浙路的人士子们,哪些才子有这水平,你们比我更加了解。”
周南泫然欲泣,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奴家还是想脱籍。”
苏油赶紧说道:“当然这不是要留你在教坊司,我想你脱籍之后,一样可以琢磨这个嘛,否则岂非辜负平生所学?对了,京中绿箬,你听过吗?”
周南讶异道:“绿箬妹妹?她是京中制曲大家,一曲春庭风靡南北,奴家岂能不知?听闻她嫁给了张七郎,琴瑟和谐,让姐妹们好生羡慕。”
苏轼抚掌笑道:“这就对了,到时候你们还可以共同切磋!小七,带新妇出来见见!”
张麒笑眯眯地出来,对着苏轼拱手:“大先生,绿箬都嘀咕好久了,但是不蒙宠召,都不敢出来放肆。”
绿箬也施礼:“大先生天姿颖发,绿箬早就崇慕非常,今日得见,不胜之喜。”
苏油笑道:“总之这事情就交给你们去办了,周南姑娘你放心,有我在浙江,相信没人敢骚扰你。不过你也要抓紧噢,罗敷有夫,自然就不怕这个了。”
周南这才破涕为笑,也不娇羞,大方施礼:“多谢苏帅。”
一场宴会,变成了一道替佳人脱籍的佳话,除了苏轼嘲笑苏油是抄书匠外,大家对苏探花的采风流还是满意的。
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苏轼对苏油说道:“这个戏剧的点子挺好,不过要想成事,估计明润你采上还稍差那么一丢丢”
在大苏面前卖弄采,只有被践踏的份,苏油只好老实受教:“那怎么弄?”
苏轼说道:“给你介绍两个人,一个是钱塘县令晁端友之子晁补之,此子聪明强记,王平甫第一次见他就感到很惊奇。”
“这次他父亲来杭州做官时,他也随同,一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秀丽人物,写成七述一书。”
“不瞒你说,钱塘风物我曾经也想过动笔,他的章真是写得博雅隽永,瑰伟无伦,呈给我看过之后,我直接就搁笔了!”
苏油有些惊讶:“这么厉害?”
苏轼说道:“此子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现在年方十七。明润啊,如今你也是人物了,要多提携我坛后进才是。”
苏油笑眯眯的点头,能被苏轼说强记的人,记性绝对不一般,搞不好就是张天选那样的变态,这个必须抓来当秘书:“还有一个呢?”
苏轼叹气道:“还有一个我也只见过一次,这娃曾经冒充我的风格,在一山寺里边留了诗,后来被我看到,把我都整糊涂了。”
“我纳闷了半天,这庙我之前没有来过呀,更想不起来自己写过这么一首诗啊?”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
第七百一十五章太湖
苏油笑得打跌:“妙极!也只怪你写得太多了,我自己写的就全都记得!”
苏轼翻着白眼:“别闹!你才气尚在子由之上,结果过如今诗作比他还少,这你还有理了?!”
苏油不以为意地摆着手:“继续讲继续讲。”
苏轼继续说道:“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去孙莘老那里消磨时间,在他那里读到一名士子的数十篇诗词,这才突然反应过来,在山寺里留下拿首诗的,肯定是这小子!”
“此子姓秦名观字少游,直到我离开杭州才和他见到,一起饮了一场酒,送了他一首虞美人。”
周南一直在两人身边伺酒,此时感触起身:“奴家无所长,便以此曲,谢过小苏帅,大苏守,再造之恩。”
丝竹错杂,檀板清讴,周南的歌声婉转入云,令一船皆醉。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宴罢之后,苏油又移船与苏轼的家眷相见,见到了还是那么沉静温柔的王闰之,见到已经长成十五岁少年的苏迈,还有四岁的苏迨,以及两岁的苏过。
将小苏过抱着放在自己大腿上,然后幺爷的谱就摆了起来,苏家人都得来拜见长辈。
苏迈对神奇的小幺爷打小就佩服,如今这孩子学问也不错,苏油这次还给他带来了一件礼物整整两箱的科考密卷。
看着苏迈有些发白的脸色,苏油得意地说道:“这套密卷里边,有你父亲的,你子由叔父的,还有我当年的科考练习题,都是你祖父亲自批改过的。”
“这就是我苏家人的宝贝,元贞叔叔得中科举,也有它的功劳。之后我还一直收集整理,当年一套题册,现在已经变成了两大箱。”
“我还给你找了一位大儒当老师,嵩阳书院张横渠,他会悉心指导你将试题刷完。”
说完一边抱着苏过颠腿,一边对着苏轼呵呵笑道:“子瞻你看现在的孩子,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可比我们那时候幸运多了,真是让人羡慕啊”
苏轼一脸的没好气:“当年王相公奏免科举试诗词,我怼他说要是考诗词无用,考策问更没用,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苏油这本来就是报复,如今心满意足,对老二苏迨问道:“叔寄的腿脚灵便了?跳一跳给幺爷看看?”
苏迨真的就像小鹿一般跳起来,跳得船板咚咚直响。
苏迨是苏轼与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王闰之就忍不住拿手抹眼角:“多谢叔父,这孩子可没让你少操心。”
这句话的确是真的,这娃生下来的时候脑袋很长,有些畸形,直到四岁了都还不会行走。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苏油求到了小天师和道隆大和尚那里,道隆大和尚介绍了杭州一个医术通神的高僧,元净法师给他。
真是高僧,又高又瘦。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元净法师答应治疗,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小苏迨必须出家为僧。
于是苏轼又将苏迨背到庙里。
“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褐。”
元净法师为小苏迨摩顶剃度,估计还有导引什么的,然后神奇的灵异事件发生了。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这就不但能走,还能跑了!
苏迨痊愈之后,苏轼买了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
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