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之效,事理有迟速之权。水旱之情,乃今急务,其实救灾,赈粮,安民,防寇而已。
陕西诸路,旱魃虽烈,然收成未失,此我强而敌弱,斯百世一时之机。当督帅臣招降边姓,讨灭不臣。
熙宁以来,陕西日减朝廷供粟,于今未闻转运司有开仓之请,但晓谕群僚,镇之以静即可。
开封诸县,虽七月未雨,然得渠河之利,冬麦将熟。
厢军剪裁二十万众,京师无复输重,请诏司农寺,三司,重核京中常平,广惠米斛。
停浙东粮纲,以淮扬盐引入京,置官场,招商贾直发京粮,入河北郓州,大名。
郓州水泊八百里,足供埠口之需;大名新河,水力沛壮,一日可济千里。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万众一心,共务时艰之时,非杂议攻讦,引经辩难之日也!”
王安石这才顿时反应过来,和反对派们打嘴炮屁用都没有,平息事态断他们的根才是正经!
立即召集吕惠卿,曾布进行赈济工作,苏油在商贾中面子大,漕运他估计不一定靠得住,亲自出面请苏油组织商贾。
三月底,诏出常平仓米百三十二万斛、三司米百九十万斛置官场,苏油与商贾们经过“艰苦”的谈判,减直两成作为出粜价格,商贾出钱后发给盐引,然后组织他们运送粮食去河北。
苏油还让小妹说动皇室慈善基金,除了出资三十万缗救灾外,还许商贾每转运一船粮食,将获得皇室琉璃坊五十件琉璃器的自主销售权。
商贾们顿时积极性大涨,董非远从江汉组织了上百艘的粮船四万石的粮食报效皇宋在所不辞,我董非自行组织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不劳朝廷费一点心就是五千件琉璃器记得别忘了就行!
河北其实不是没有粮食,才大半年的旱情,不足以把河北粮库掏空,只不过如今民间还有存粮的,都是大地主,这帮子人只怕是将这次旱灾,当做了发财的机会。
而各路仓使们,同样在期待朝廷下,给他们填补亏空上下其手的机会。
要让这些人发不了财,只有靠国家出手维护基本盘,打消让这帮子人发国难财的心思。
这就是大宋的悲哀,掉到渣的执行力。
苏油这边之前也一直不太重视此次旱情,朝廷邸报上见不到这些消息,彦博如今连报告都懒得打。
直到二月收到滕甫的信件,知道郓州出现旱情的消息,才让苏油大吃一惊。
郓州有八百里水泊,郓州都能出现旱情,那整个河北山东,就不是一般的严重了。
但是他的正职乃是开封府尹,对赵顼的影响力还不够,而且之前和王安石有过君子协定,如果自己越过他向赵顼打小报告,政治上会背上“无信”的巨大的污点。
而且自己这边也快要忙不过来了,眼看即将麦熟,开封附近却出现了蝗灾!
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
第六百九十七章小官
地方官任上出现蝗灾,官员是要引咎自劾的,不过苏油已经顾不上了。
现在是要赶紧将灾情的苗头扑灭。
不知道哪个倒霉鬼传出去的,说是蝗灾会导致官员贬谪,小苏少保多半留不在开封府了。
这下农人们急了,白天男女老少齐出动,采用古法灭蝗。
所谓的古法,得感谢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
在姚崇之前,蝗灾,是皇帝德不配位的表现,朝廷不支持捕杀,认为漫天蔽野密密麻麻的蝗虫,是不可能消灭得了的,这是上苍降下的惩罚。
一般是修庙祈祷,请求蝗神收了神通。
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固然勇气可嘉,但是他的行为和他的话,是让上天将灾疚转移到自身,如此却产生了一些反作用,让大家对蝗虫的神威更加惧怕。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
而宰相姚崇,第一次提出了政府应当组织百姓,主动灭蝗的主张。
当姚崇在朝堂上将自己的建议说出来后,立即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白居易的诗歌里就提到过这件事——“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质疑的人第一个疑问就是:“蝗虫太多,怎么可能能杀完呢?”
姚崇的理由很简单:“现在遍地都是蝗虫,老百姓已经快逃光了,我们怎么能坐视蝗虫任糟蹋庄稼而不管呢?即使这些蝗虫杀不完,也总比养着它们要好吧?”
副相卢怀慎提出:“杀蝗虫如果过多,会不会伤天地之和?”
姚崇的回答是:“从前楚庄王吞蛭而病愈,孙叔敖杀蛇而得福,怎么能不忍心杀蝗虫,却忍心让百姓们饿死呢!”
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姚崇派出灭蝗御史入境,并且给姚崇写信:“消除天灾还得靠积德,当年刘聪就曾经捕杀过蝗虫,结果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蝗灾更加严重,显然是因为不积德的缘故。”
姚崇接到信后立即回复:“首先,老倪你说的那个刘聪,是个非法皇帝,他那德行怎能镇压住妖孽呢?”
“现在我们是明君在位,德行自然胜过妖孽。你拿他跟咱们皇上相比,有些不合适啊。”
“其次,历史记载,古代贤明的地方官,蝗虫都不能进入他的辖区。你说积德可以避免蝗灾,可现在你的辖区内蝗虫泛滥,是不是因为你的德性上出了问题啊老倪?”
倪若水在接到回信后,吓得屁滚尿流,赶紧行动,当年捕杀汴州境内蝗虫十四万石!
皇帝直接将姚崇找去问话:“他们都在说爱卿不懂得天人和顺的道理,朕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看来朕的想法错了?”
姚崇回答:“其实自古以来,就有过治理蝗灾不及时最后发生惨剧的教训。”
“北魏时山东地区也是蝗灾泛滥,那个时候他们的国君可实在没有陛下英明,结果不忍捕杀,反而使百姓们受灾,最后庄稼被蝗虫糟蹋殆尽,百姓的牲口竟然发展到互相啃毛的境地。”
“如今山东地区的百姓没有多余的粮食,如果任由蝗灾泛滥下去,恐怕百姓们会逃光。现在即使未必能把蝗虫彻底消灭干净,但总比看着它们一点点吃光庄稼要好!”
姚崇的决心,推动了政府干预蝗灾的决策,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古人开始着手研究消灭蝗灾的有效措施。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发展出了不少办法。
不外乎就是寻找虫卵;拿着面袋改装的捕网,满山遍野地抓捕;开挖壕沟驱逐蝗虫进沟内,然后深埋;夜间,点燃柴堆,吸引蝗虫加以捕杀。
如今的宋人,已经对蝗灾产生的原因有了一些浅显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