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仕途考虑,活动一个翰林承旨的清贵职务,还不是轻轻松松?”
“可你想都没有想过要这样做,而老夫欣赏你的,就是这个想都没想过!”
“数日之前,孙能来请教《汉书》,说道你曾经跟他说自己有老头缘是吧?”
苏油不认账:“这小子就知道瞎说!”
司马光笑道:“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老头老太太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察人之术,早在朝堂上练就一双制武,彭仕羲反叛的时候,老头是湖北路转运使。所以阿囤烈,啊不,如今的苏烈入湖北平叛时,是老头当时实打实的手下。
老头对苏烈的印象非常好,比之狄青郭逵,而且老头也提点过夔州路刑狱,知道那地方是怎么的苦逼,因此对让夔州两年翻身的苏油,那是青眼有加。
苏油也对这个文武双全老头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路上和司马光提心吊胆,结果在瀛洲得了个彩蛋。
“大雨地震,官舍民庐推陷。肃之出入泥潦中,结草囷以储庾粟之暴露者,为茇舍以居民,启廪振给,严儆盗窃,一以军法从事。”
地震之后,瀛洲百姓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
李肃之做着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传才消失。
紧跟着组织修造仓库,拉上篷布,营造帐篷草屋,收集各处还没有被毁的物资,集中存放。
等到大雨来了又去,老头已经筹集了一百三十万石粮食,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
紧跟着,李肃之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刻保持警戒,维持治安秩序,瀛洲实施军管。
接着开始赈济,同时乡间比户置鼓,有盗,辄击鼓,远近皆应,盗为之衰止。
等到苏油他们到来的时候,瀛洲不但灾情料理完毕,城内受灾房屋修整完毕,都已经开始重新修建新城墙了!
绝对猛人!
苏厨
第五百二十七章 赵郡李家
第五百二十七章赵郡李家
当苏油看见城门楼子旁手脚架的第一眼,心中立刻翻现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赵郡李家,出人才啊!
不过这也是有群众基础的,赵郡李家的威望,在河中府的口碑,怕是比苏家在眉山的口碑只高不低。
因此大家才会如此听老头的话,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能力绝对没得说,司马光和苏油进城,老头一路介绍“瀛洲与契丹通使,朝廷对老夫的奏报回复很快,我在七月请求从瀛洲周围多余的士卒中抽调人力,从防备河患的储备木材中抽调一部分,又调用了一万贯从真定各地购买木材。”
“自从两国和平,瀛洲以前的防御守战装备,早已经废弃了,这次正好化害为利,整饬一番。”
“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上面修建了御敌的谯楼,四千六百间战棚。”
“以前的正门,过于窄小粗陋,现在也扩大了。”
“这些工程从七月庚子开始施工,计划十月完工,现在还有些扫尾工作没有完成。”
“接下来我会发人力修整瀛洲南北通道,继续以工代赈,安定地方。”
一路过来,苏油发现百姓的房屋都已经修缮完毕,倒是州衙还是草顶,只做了简单的修缮。
司马光一路赞叹,一边对苏油介绍“当年公仪为大名府修冠氏堤,工就弗扰,民悦之,请为宰;横陇之决,护卫金堤,满岁无河患;通判澶州,鸠工构城屋凡千区,中贵人衔命来视,规置一新,惊赏嗟异,闻之于朝。明润,多多请教,必有裨益。”
几个小的早都被瀛洲新城惊得目瞪口呆了,苏油赶紧拱手“先生大才,当年郑国子产,卫国文公,救灾举措得当,国人讴之。夫子录于《诗》,流芳百世。先生今日之德,必亦有讴之者。”
老头笑道“赵郡苏家千里驹,早有耳闻了,你在夷人里边的声望,可不一般啊。”
苏油赶紧摆手“阿烈瞎说的吧?”
老头呵呵一笑“阿烈可能瞎说,唐介唐子方也瞎说?”
苏油这才想起来,唐老头入京之前就在这片做官,还烧了辽人的寨子来着。
老头说道“君实说得有些夸张了,我兴工,救灾,其实就简单四个字——按工给价。”
“历任河工,调用民力,兴怨惹谤,其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真要是给出的工钱足够公允,够民夫生活所用,大家争相效力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怨言?”
“欧阳公与河渠司对六塔河工程的造价差别如此之大,是河渠司想用丁役之法,压根就没有想到要给这些人工钱!”
“力作之人,日给米两升,盐一两,这是起码的。可大宋丁役,地方上多把下限当做上限,还要在这个底线上诸般克扣,加上胥吏上下其手,到达力夫手上的,怕是要折去多半了。”
“这点收入如何活人?加上远赴数百上千里之外服役的,沿途还要自担费用,破家亡身者,不计其数,所以大家才闻役色变。”
“其实大灾之后,如果调运得当,正是兴役之机。”
“一来人力集中,且无生计,能够靠工役得活。”
“二来大水之后,朝廷需要修整的地方很多,工程量也大,这些人正好解了急需。”
“所赖者,是胥吏不能盘剥,官府不能失信,转运及时,所给从厚。”
“因为一年半载之后,这些人是还要回乡的,所以还要留有些积蓄。”
“地方官员,多有一个‘怠’字,平日里尚不觉有差,真到了河北今年这样的情形,怠上一个月,翻年就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结局,不能不急啊。”
司马光深吸了一口气“老夫今晚就将公仪的举措和在大名府商议的方案制成条陈,上报陛下和中枢,瀛洲有公仪坐镇,实在是百姓之幸啊。”
苏油拱手道“李公,这些费用,从何而来啊?”
李肃之说道“问道点子上了,河北防辽重地,各种物资军器堆积如山,不过平日里不得用而已,如今事急从权,今后在慢慢调补吧。”
苏油沉吟了一下,转头问司马光“学士,你说你通判过郓州?”
司马光点头“对。”
苏油问道“郓城应当产煤铁,学士在郓城的时候可曾见过?”
司马光说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铁我知道是有的,不过铁户用的是松炭,大冶四五十人,小冶二三十人,如果算上取矿,造碳的,那就不止了。”
“不过听说风险极大,这些都是官榷,榷费很重,常常起炉不通风,或者风路虽通,熔冶不成,那就得重新起炉,重起不得补费,因此破家的豪商巨贾,也不是一户两户。”
苏油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明代开始用北方煤炭含炼铁,铸造的铁炮因为含硫过高,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