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2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无知你之人。”

苏洵说道“家里都好?”

程夫人笑道“如今可龙里那边不再需要补贴,家中也尽宽裕,夫君不用担心,对了,近日还收得一张雷琴,夫君可是有日子没有弹琴了。”

苏洵拿毛笔指了指条陈“近来没那闲情……哦,张学士问起了子瞻子由的学问,还让我时机合适的时候,带他们去看看。”

程夫人笑道“那小油呢?张学士没问到小油?”

苏洵奇怪“他?他还那么小,那点学问就别让张学士笑话了。”

说完又道“经你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张学士说如果孩子小,性子未定,那就好好读书,不要忙着四处交游。我以为他在说子瞻子由,便告诉他俩孩子都在青神静心读书。难道……他是在说明润?”

程夫人笑道“你呀……来抬胳膊……我就问你,张学士叫你急匆匆回来,所为何事?”

苏洵说道“呃,就是问明江卿近日的举动如何,还有开田之议,考察到底是否可行。”

程夫人问道“那夫君可了解明白了?”

苏洵说道“我川中四路,数百年来尚算安定,这土地逐渐都流入到了世家豪强手里,百姓都成了豪强的附庸。”

“局面已经牢不可破。如今川中千人耕万人食,一旦遭遇大水旱,底下千人根基一毁,上边就是万人遭难。”

“能开源缓解这种状况,当然是好事儿。龙山长此议,是未雨绸缪,长治久安之策。”

程夫人笑道“夫君说得在理,可此议并非起于龙起之龙老先生。”

苏洵正色道“夫人,说话需仔细。龙起之老先生,清誉广布西南,绝不是欺世盗名之人!”

程夫人拿手中尺子轻轻拍了苏洵一下“夫君你想哪里去了!龙山长德高望重,此事由他起议,当然比七岁孩童提出来更受重视!这是为了川中百姓用心良苦,跟欺世盗名有什么关系?”

苏洵愣了“七岁孩童?小油……明润?怎么可能?!”

程夫人量完尺寸,将尺子收进簸箩“怎么不可能?你苏家去年那两百亩梯田,难道是凭空飞来的?”

苏洵顺口说道“可不就是飞来的……等等,夫人你是什么意思?你是想说明润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这些,甚至开始暗中引导川中田政?夫人你也太高看我苏家人了吧?这不成宰相之才了?!”

程夫人噗嗤一声笑了“怎么可能?去年小油是为了弄那什么磨坊,截水归渠时才发现了山塘处可以开田;今年却是因为一场倒春寒,才想到可以分开山区平地,按两季分别栽种收割。”

“事出当然各自有因,然而鞭辟分析,联系旁通,因势利导,统一谋划,最后一举多得,可不就是我们家千里驹的拿手本事儿?”

说完眼波流转“宰相之才怎么了?苏家又不是没出过宰相。”

苏洵还是感觉难以置信“真是他?他现在在哪里?赶紧叫来我问问。”

程夫人说道“可不敢叫,他因为夏日里调皮捣蛋,被八公抓回可龙里了,听说又挨了一次揍,现在老老实实读书呢。”

苏洵就感觉一个头两个大“这孩子这么不经夸……他又干啥了?”

程夫人说道“他搞了一膄古怪的帆船,夏天每日在玻璃江上操帆,晒得黑炭似的……”

苏洵勃然大怒“这是读书人该干的事体?!揍得好!”

程夫人白了苏洵一眼“说什么呢?!那船如今已经成了,父亲命人赶造了三艘,用来走水路传递消息,夔州的消息,四日可达眉山,真派上了大用的!”

苏洵摇头“总是奇淫巧技!”

程夫人说道“夫君,张学士要问的事情,多半可以着落在小油身上,你将他唤来问问,应该不错,八公总不能驳你这个面子。”

苏洵突然寻思过来,笑道“夫人,你这是在绕着弯子帮这小子求情?”

程夫人皱眉道“我还以为小油回了可龙里,能够日精日进,谁知道他在可龙里也能玩出花儿来,不接出来不行了……”

苏洵都无语了,无奈道“他又怎么了……”

程夫人说道“听说他搞出了一种石粉,遇水之后可以重新变成石头,用来粘连砖石,修造房屋,十分方便。如果与砂石竹筋混合,还能预制出柱料,管材。而且原料都是几家工坊的残渣废料,父亲说如今陵井上正当用,急着让在井上弄这石粉工坊呢。”

苏洵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有这些功夫本事,往十三经上头使啊,我苏家怎么出了这么个孩子……”

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

第二百零五章有所求

程夫人说道“所以将他拘在可龙里没用,那里是他老巢,又有石家人,还有土地庙的孩子,他在那里搞这些门道,简直如虎添翼。”

苏洵心有戚戚“还是交给龙老约束妥当,等将人接出来,将他禁足在学宫,不准出来一步!”

程夫人点头“你的话他还是不敢不听的,再说这孩子对义理也颇为着迷,龙老和唐彦通的学问,够他学的!”

苏洵点头“那等我明日见过仁夫,便将他召回来吧。”

……

张恕今年是忙坏了,修梯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山脚靠近平野那些坡地好说,但是要往上修,就有很多具体难点了。

好在陵井上李家三代帮了大忙。

老李对地形,水源有一种本能一样的天赋,好像在他脑子里有个转换开关,能将看到的荒山转换成满山梯田的景象一般。

哪里设山塘,哪里引渠,如同反掌观纹。

李拴住的本事,就是老李指示出关键地点后,他能领着一帮人,用标杆和一种古怪的仪器测量,然后将一座山画到一张图纸之上,标注上关键点。

这相当于把老李脑袋里的想法搬了出来,让所有人一看图纸都能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李大栓的本事,在号召力,豪侠仗义,喜欢帮人,在陵井一带威望极高。

所以张恕很惭愧,感觉自己就是动了动嘴皮子而已,然后一圈一圈的梯田就起来了。

有了图纸规划和井上大量的大牲畜,梯田的进度远远超出他最乐观的想象。

他所动的嘴皮子,就是宣布了一项政策——垦出的荒地,官府每亩给八百钱工钱,然后以每亩一贯卖出,陵井户籍者优先!购田前三年内,免赋,免税,免役!

政策一出,陵井上欢声雷动,李拴住给爷爷出了个点子,陵井上的工人,分为三班轮倒,一天井上上工,一天开田,一天休息。

田开得非常精细,先将表层熟土刮到一边,和上青草,粪料堆肥,然后才在底层生土上平出田地。

平地造出来之后,围上田坎,再将堆好的肥土回田,然后灌水养上,接着开上一层。

一年时间,如果从空中俯瞰,山谷底部的核心区域,是高高的天车架子和各种管道,工棚,整天白雾缭绕,一车车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