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8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考虑到近年来大宋和周边国际贸易的巨大变化。

熟铁,如今可是大宋出口的拳头产品!

这个是苏油开出来的金手指带来的代差。

熟铁就是含碳量极低的纯铁,如今全世界的冶金工艺,得到生铁容易,得到熟铁却困难,冶炼出来的铁料,普遍含碳量太高。

这个减法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日本,就是用团钢法,烧出铁料后凭经验将铁料分拣出高碳和低碳,然后有目的地进行配比,锻打到一处,以此控制含碳量,使之变成精钢。

而大宋以前的诸多铁务,则是通过“炒铁法”,就是通过翻搅铁水,使里边的碳被空气氧化,再通过反复捶打半融铁料,除去炒铁过程中重新生成的铁氧化物而得。

高炉的发明,和到后来电解水工艺的成熟,让吹氧脱碳工艺得以应用,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熟铁,才成为了可能。

最大军事用途就是密布河北的铁丝网。

对于大型钢铁厂来说,熟铁的制备其实并没有什么必要,除了赚钱。

因为说白了,熟铁就是脱碳过度的钢材。

但是对于除如今大宋而外的日本、朝鲜、辽国、南海诸国来说,熟铁,甚至比钢还要金贵。

大宋民间其实也是如此,所以大宋各大钢铁厂、机械厂的另一门大生意,就是将熟铁作为“铁母”,卖给各大铁匠铺子,让他们与自己土法能够得到的生铁一起,锻造钢材,这样可以让他们降低炼钢成本,满足民用的巨大缺口。

所以熟铁的出口,也成为了宋国今年对外贸易的优质产品,利润甚至比丝绸和瓷器还要高。

最终朝廷认可了宋球和苏油的议论,“卒与之”。

辛卯,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苏轭,在获得刘挚批准之后,开始巡视辖内诸州。

广南东路沿海,有近二十个大大小小的盐场,此外,东部和西部产铅、锡,西北部产铜,全区域范围都产银,大大小小的铅、锡、铜、银工场,也是数十处,此外韶州永通监、惠州阜民监,尚有两处钱务。

大宋如今除了传统湿法炼铜之外,还发展出了湿法炼锌。

一开始天师只是为了去除银中多余的锌和铅,结果被苏油提醒后,化学院发现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反其道而用之,将精矿粉通过热酸得到铁锌溶解液,然后利用针铁矿法除去铁杂质,剩下的溶液用于电解,就能得到纯锌。

这是一种新的金属冶炼门类,利用水厂能够提供的无穷无尽的电力,免却了焙烧还原的艰难。

也就是说,漏勺有能力大力提高广南东路几种金属的产量,所以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货币的生产和流通,其实在广南东路是不缺条件的。

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义

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起义

不过漏勺之前并不急,因为语言不通就容易被胥吏哄骗,农商不稳搞工业就是舍易取难。

这两年多下来,方言、夷语都学得更加熟练,广州城也被他调理得相当到位,大量客商带着货品来到了广州,经济上的诸多矛盾开始凸显,必须解决了。

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到来,直到现在,漏勺才开始着手料理这一方面。

就在漏勺开始巡视广南东路的时候,辽国辽阳府,宋国援助的小铁厂终于落地。

耶律洪基得到了大量军器、箭矢之后,终于挽回了颓势,在倒塌岭大败鞑靼人。

倒塌岭是鞑靼和契丹反复争夺的核心地区,那里最早的部落叫磨古斯。

群体性造反开始后,磨古斯首先偷袭倒塌岭西边的辽国守将耶律挞不也,得手之后,周围三个部落乌古扎、达里底、拔恩母立即举兵相应,对倒塌岭发起进攻。

倒塌岭守将耶律那也一边率军死守,一边向耶律洪基紧急求援。

耶律洪基派遣耶律郑家奴火速增援,终于打退了这些部落,乌古扎投降,达里底、拔恩母西遁。

不过很快,达里底、拔恩母又回来了,表示他们也要投降。

已经抵达倒塌岭,认为手下军力大盛的新统帅,辽朝南院大王、四捷军都监耶律特末信以为真,不顾耶律郑家奴、耶律那也和自己手下耶律绾、徐盛的苦劝,亲率大军迎于宁州,并禁止士卒妄动。

结果达里底、拔恩母真的来了,但是同时还引来了鞑靼人一支真正水准以上的军队——玛古苏的准布部。

准布部的突然出现,让裨将耶律绾、徐盛大感不妙,率先不战而逃,辽国大军被逃兵带动,提前崩溃。

此战鞑靼诸部大胜,正月,玛古苏在倒塌岭下打死辽朝南院大王、四捷军都监耶律特末,取得了重大胜利,耶律特末也成为开战以来,契丹战死的最高级别将领。

辽国西路马群,尽为玛古苏所掠。

耶律洪基大怒,率领宫室皮帐大军五万,号称六十万亲征。

二月,辽国大军在倒塌岭大败玛古苏,玛古苏被迫退守大盐泺,中路鞑靼军大小酋长排雅、仆里、同葛、虎骨等,重新归顺辽朝。

玛古苏的退兵,也将攻击上京的白鞑蒙根图拉克部的侧翼暴露了出来。

这下蒙根图拉克就面临着辽国上京方面守军和耶律洪基亲军的两路夹击,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辽国倾斜。

然而今年天时不顺,二月开始,北方遍地霖雨,无论辽国还是鞑靼诸部,军事都暂时陷入停顿状态。

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处于辽朝腹地,负责辽阳铁冶的头下军州渤海人奴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还一度占领了东京辽阳府!

……

渤海人,是粟末靺鞨和高句丽遗民,“长于冶炼,骁勇出他国有”。

自辽天赞四年阿保机破渤海国起,这个族群反抗辽国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平息过。

阿保机班师途中死于扶余,渤海王弟趁太子丹东王耶律倍护柩回临潢府之机,领兵马攻围扶余城,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之后辽太平九年,大祚荣裔孙大延琳,利用提举辽东京舍利军详稳司的职务之便,掌握渤海军权,趁辽东京户部使,韩德枢之孙韩绍勋在东京横征暴敛,“民怨思乱”之机,杀了韩绍勋等人,起兵造反。

两次起义都持续了年余才被扑灭。

之后因辽对渤海遗民行重税之法,原渤海定理府和安边府的百姓又在当地望族烈万华和乌玄明的带领下,武装割据,建立定安国,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几个类似的割据势力如乌舍国、燕颇国。

辽国辽阳水利工程开通之后,辽阳地区的民族矛盾曾经一度变得缓和,结果铁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