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下做了文登令。
因为建港之功升了青州通判,进而又升了潍州知州,在任上大开金银矿藏,并且上奏与齐州联动,将齐州的煤运到青州炼铁。
这已经是跨州操作了,朝廷经过考虑,干脆转了苏迈做京东路转运判官,专门负责胶东半岛的矿冶开发。
数年下来,青州铁,齐州煤,广陵务的盐,潍坊的金银铜都已经初具规模。
加上千乘的石油,苏迈再次上奏,请求设立盐化工厂、煤化工厂、石油化工厂、机械厂、兵工厂,为北洋水师提供枪炮弹药。
应该说苏迈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的务实稳当,大大出乎苏油的以外,真实历史上这娃真是被他那蠢爹坑坏了。
朝廷依旧同意了苏迈的奏章,但是鉴于苏迈在胶东呆了十多年,现在要搞军工,还是换个人妥当,于是将苏迈调入朝中,任工部侍郎。
在离任之前,苏迈还给苏油留下了四百里的马拉铁路,连接起了齐州、淄州、青州、潍州,用于矿产运输。
而且苏迈不等不靠,都不找苏油求援,自己跑去北洋水师联系,让北洋水师承担了部分从潍州到登州的铁路费用。
如今那一段铁路还在修建当中,年后才能贯通。
史载苏迈“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为建‘景苏堂’”。
不过如今的景苏堂,被从真实历史上的德兴县搬到了潍州。
苏油去大名府任职的时候,正是苏迈调任入京的时候,两人在路上也没有机会碰到。
倒是扁罐赴任的时候,携毕观在齐州与苏迈家小见了一面。
苏迈的媳妇是眉山老乡吕陶的女儿,孩子都五岁了,小苏符一声“奶奶”,喊得毕观满脸通红。
巡视过几州的工业基础,虽然还属于五小工业体系那种级别,但是对地方经济民生的促进毋庸言喻,连苏油都不得不感慨:“因地制宜,维康实乃吾家千里驹也。”
这就好办了,铁路都已经有了,只需要增加几辆小火车头,就能够提升产能,然后将基础小工业基地升级换代。
在几州考察了六天时间,苏油将苏迈的工作成绩整理成详细的《地方发展五小工业之指导意见》,发给了赵煦和四路都转运副使王克臣,让他与洪江好好研究。
于此同时,苏油还写了一篇《齐鲁工业联合体刍议》,探讨了各产业联动发展的课题。
所以苏油也没有回登州,就在济水入海口处的博昌镇找了出民宅住下写文章,等待扁罐和观儿前来与自己回合。
七月初三,小火轮从登州出发,接到了苏油,一家人沿着济水,向梁山泊行进。
在船上,苏油还将自己的计划拿出来和扁罐与毕观探讨,增添完善。
苏油这才发现,毕观真的好用,简直就是女中蔡京,难怪她那两个兄长没事儿总喜欢打扰孕妇。
有这样的儿媳妇,让扁罐从军可真是可惜了,贤内助随便一奶,扁罐的前程都不可限量。
唉,等生完孩子再说吧……
在郓州苏油下了船,让小火轮继续送扁罐入京,当然名义上是护送重要的工业发展蓝图给中枢,免得被刘正夫弹劾。
等回到大名已是七月初六,天气进入暑热阶段。
最近几个月朝廷里也没有发生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谓“朝廷清明,天下安静”。
只有几道敕令值得留意。
人士任免上,以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赐南平王李乾德、宁夏郡王李乾顺袍带、金帛、鞍马。
诏翰林学士承旨苏轼兼侍讲。
政事方面,四月,诏恤刑。
辛丑,诏:“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异者不可轻授,仍搜访遗材以备擢任。”
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罢文德殿视朝。
庚辰,诏:“娶宗室女得官者,毋过朝请大夫、皇城使。”
丁亥,后省上《元祐敕令格》,规定了敕令公文的标准格式。
六月,壬辰,录囚。
辛卯,诏御史台:“臣僚亲亡十年不葬,许依条弹奏及令吏部检举。”
己亥,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门,书职位、差遣、姓名及所往。
还有一件事儿,就是苏元贞和章楶放松了边防管制,同意西域信奉佛教的那些城邦,遣使入宋。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万事俱备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万事俱备
辽国那边也没啥大事儿,人事上就是以权知东京留守萧托辉为契丹行宫都部署。
五月辽国一场大火,烧掉了端拱殿门。
耶律洪基手里好像宽松了一些,命给渭州贫民耕牛布绢。
六月,己亥,在一处叫倒塌岭的地方,有人得到了一个古鼎,上有文知“万岁永为宝用”,献给了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大喜,命天下同乐,斋僧三十六万。
……
回到大名府的时候,新科进士们的观政已经结束,高滔滔从徐国大长公主所请,外放了王彦弼,让他回到了苏油身边,继续担任幕府掌书记一职。
买一送一,王晦成了苏油白捡的幕僚。
陈梧被高滔滔按在了军器监,老老实实搞他的武器研发。
扁罐的任命倒是起了点小波澜,高滔滔本来想让他继续呆在将作监,但是刘正夫上章此非培养人才之道,按照科举惯例,前三名一般判将作监、军器监,之后就要外放为官,以熟悉庶政,考量能否。
陈梧、苏轶之前因为恩荫,已经在两监主事多年,援引旧事已无必要,如朝廷看重,便当入翰林清华,锻炼文事;或外放州县,理政安民。
高滔滔最后留下了规规矩矩的陈梧,外放了调皮捣蛋的漏勺,算是来个折中。
吕大防主事,将漏勺安排成了广州番禺县令。
朝堂一下子就闹开了,众人纷纷非议吕大防打击报复。
中书侍郎章惇上章弹劾吕大防任人由私,嫉妒贤臣,处置不当。
广州如今是蛮苦逼的,不然当年也不会被侬智高打到城门下。
在宋人的理念里边,岭南以外那就算是流放地,广州,的确是太过分了。
不过如刘正夫、孔文仲等御史台官却没有闹,刘正夫认为吕大防的任命没有毛病,什么时候轮到士大夫对朝廷的任命挑三拣四了?广州就不是我大宋国土?
高滔滔等了半天没有等到御史台的动静,章惇是中书侍郎,虽然也有议论的权利,但是流程启动不了,也就不能驳回三省的决议。
其实漏勺对于这个任命倒是颇为兴奋,广州比父亲当年的夔州好点不多,番禺怕是更加不如,山高佣哥儿远,正好大展拳脚。
于是上章,番禺没毛病,我想去!
最后高滔滔无奈,以漏勺身有恩荫为由,给他升了一格,改任广州通判。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