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船到了楚州,在楚州接到了神医杨介。
杨介刚刚治完了他名留华夏中医史的一个神奇医案。
广州通判杨立之是楚州人。任满归楚,喉咙生痈,红肿溃烂,脓血如注,茶水不能进,觉也睡不好。
子孙多方求医问药,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适逢杨介云游还乡,杨立之两个儿子以父亲久病不愈,十分不忍,便亲自去邀请杨介到家,为其父诊治。
杨介随杨立之儿子到府,都没有把脉,熟视良久,轻轻松松地对杨家人说:“不须看脉已得之矣。此疾甚异,须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药,否则无法。”
这医方过于古怪,杨老头喉咙中已经浓肿溃烂疼痛难忍,再嚼一斤生姜,岂不是火上浇油?
杨立之已经病急乱投医了,对家人说:“杨吉老医术通神,言必不妄,试啖我。”
家人这才按照杨介的吩咐取过一斤生姜洗净,动刀切片。
切一片,杨立之就拿来送入口中咀嚼,开始时,只觉得生姜味道甘香,愈嚼愈觉得舒服,好吃。
吃到半斤时,喉中疼痛渐止。
就这样家人不停地切,杨立之不停地吃,等到生姜切完吃完,将好一斤之数。
这时候杨立之才感觉到生姜的辛辣味,家人再给他吃饭粥,入口已无滞碍。
第二天杨立之完全康复,召杨介谢而问之,杨介对他说:“你在广州做官,南方多鹧鸪,平时你必多吃,而鹧鸪喜食半夏,久而久之,半夏之毒就郁积在你体内。”
“使君的病原,就是半夏毒发,所以我用生姜制之。今病源已清,不须再服用其它药物了。”
正好扁罐这次带来了荆王赵頵请杨介赴京当任医学院教授的聘书,杨立之奉送仪程五千贯,让杨介风风光光地进京。
扁罐的医术来自家传,虽然不能称作名医,起码不是苏轼那样的半吊子,性格类似石薇,一身侠气。
毕观虽然不通医术,但是她不挑书,而且过目不忘,石薇收藏在家中的医学典籍,她都能背出来,也是奇人。
而杨介更是气度潇洒,能够解剖尸体且画成图形的人,在如今的大宋,堪称离经叛道。
而且他亦医亦道,早年有一位病人来求医,身上疼痛而指不出到底痛在何处。杨介看后诊断说:“君热证已极,气血消灼且尽,自此三年,当以发背死,不可为矣。”
病人怏怏而去。
二年过后,杨介又遇此人,见其满面红光,已康复多时。
杨介大惊恭喜,细问而知,是由茅山一道士治好的。
方法非常简单:每天吃一个梨,或食干梨汤渣。
杨介深感惭愧,当即离家前往茅山求学,数年后才回到家乡。
三人都不介意世俗眼光,一路讨论医案,游山玩水,以道友相称,倒是颇不寂寞。
等回到汴京也是十月,杨介前往京师大学堂,献上了自己所著的《四时伤寒总病论》六卷、《伤寒脉诀》一卷、《明堂针灸经》一卷,成为京师大学堂又一名教授。
……
冬,十月,庚辰,辽以参知政事王经进南院宰相。
甲申,被贬湖州通判的贾易上呈谢表,谓以忠直获罪,指言群臣谗邪罔极,朋党滔天。
又言元丰八年“苏轼顷在扬州题诗,以奉先帝遗诏为‘闻好语’,草吕大防制云‘民亦劳止’,引用厉王诗,以比熙宁、元丰之政。”
说他在神宗去世的时候“作诗自庆,……欣踊如此”,至引李林甫、杨国忠为喻,一心要使苏轼陷于大逆不道的死罪。
还攻击苏轼在通判杭州任上的种种举措,说苏轼惩处横行地方的不法豪是“务以暴横立威”;努力救灾是“张大其言”;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是“虚妄无实”,是“亦不免科借居民什器畚插之类,虐使捍江厢卒,筑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于公私并无利害。”
又言苏辙持密命以告人,持身不谨,学问不精。“弟辙早应制科,试文缪不及格,幸而滥进,与轼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
还说御史吕陶党苏轼兄弟叔侄,而文彦博实主之,语侵文彦博及苏油、范纯仁。
最后还拿出一项铁证,言苏油纵容长子新妇,搭乘火车度假,将国之重器,挪作私用。
御史赵挺之也附和贾易,上章弹劾苏轼。
大小苏上疏自辨。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李格非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李格非
苏轼愤怒地指出元丰年间李定、舒亶、张璪等人在乌台诗案中构陷自己的罪名,“然犹有近似者,以讽谏为诽谤也”;
而如今两人诬陷自己“诽谤先帝”,则是“以白为黑,以西为东,殊无近似者!”
文章里明白指出:“自熙宁、元丰间,为李定、舒亶辈所谗,及元祐以来,朱光庭、赵挺之、贾易之流,皆以诽谤之罪诬臣。前后相传,专用此术!”
苏轼还在写给王巩的信中说:“某所被谤,仁圣在上,不明而明,殊无分毫之损。但怜彼二三子者,遂与舒亶、李定同传尔!”
而苏油的反应则与大小苏相反,虽然理论上贾易如今已然没有弹劾任何人的资格,苏油还是闭门待罪,并且请中书查阅军机处的敕令和赵煦的御披。
军机处的敕令,是命扁罐前往扬州,将朝廷铁路改线,先通海州再通密登的大事与苏颂详细讲解,同时命苏颂开始预备人力。
而赵煦则认为扁罐新婚,尚在假中就派差遣,在君主使用臣下一道上,殊失宽厚,但是军机处的命令已经下达,于是便效仿当年先帝对韩维的故事,追加一道诏书,命毕观随同。
同时应皇叔赵頵所请,顺便去楚州接杨介赴京任职。
这其实是苏油设置的一道政治陷阱,然而就是有蠢货自以为得计,硬要往里边跳。
之前贾易弹劾苏轼出题不忠的时候,高滔滔就曾经大怒,欲加峻责。
吕公著努力开解,说贾易所言颇切直,只是惟诋大臣太甚而已,因此仅仅罢其谏职,出外通判。
而在退朝后,吕公著对范纯仁和苏油说道:“谏官所言,不可细论得失。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导谀惑上心者,正敕左右争臣,不可预使人主轻言者。”
因为事涉苏轼,苏油当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头称是。
然而贾易似乎铁了心要碰瓷,不过这次,注定会头破血流。
中书的反应很快,吕公著亲抓此事,苏辙的问题很快查清,纯属子虚乌有。
而苏轼的诗歌,根本写在神宗去世之前,是因为在常州买了一块山田,兴起而作,这个有当时的地契签署的时间为证。
等到军机处和学士院将给扁罐的敕令和赵煦的敕黄、学士院的诏书公布出来后,贾易、赵挺之算是彻底激怒了所有人,也让吕公著彻底看清了程颐门生的嘴脸。
贾易这是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