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5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还有什么不放心吗?”

小妹笑道:“姐姐可是多虑了,这不是淑寿公主归宁吗,驸马又与哥哥他有一段交谊。哥哥不在京中,这礼节章程,不就落到了我身上?”

“姐姐是知道的,我苏家人最不擅长的就是这个,因此特来请教。可不得给韩家人看轻了去。”

淑寿公主是宋英宗最小的一个女儿,韩嘉彦中得进士之后,被皇家给看上了,成了淑寿公主驸马。

韩嘉彦对这项家族与皇室的联姻举动倒是并没有什么反感的地方,因为他的兴趣在历史、考古、字学,能够因尚公主而远离宦海的政治翻覆,专心学问,反而觉得不错。

长公主笑道:“淑寿妹妹在闺中的时候,可是个有主见的,即便太后都拗使她不得。”

“平日里喜好素净,有一年宫中元夜,太后说了一句要大家穿着体面些,姐妹们都认真打扮,就她还是老样子。”

“这下可出了格了,太后见到便问,不是要你体面些吗?”

“淑寿反问:今年学完了韩、鲁、齐三家诗,难道还不够体面吗?”

“你说她是不是倔拗?”

高滔滔虽然也有一定的学修养,但是也到不了这份上,因此非常高兴,那一年特别多给了淑寿公主一些赏赐。

不过舒国长公主却多了个心眼。这韩、鲁、齐三家诗,乃是西汉初期的时候,燕人韩婴、鲁人申公、齐人辕固讲解诗经的三个流派,其中鲁诗流传最广,然而到了西晋就佚失了。

妹妹从哪里得来的鲁诗?

叫人偷偷一查,原来是韩嘉彦在可贞堂偶然翻得了鲁诗遗本,正好自家妹子也在可贞堂借阅有关诗经的书籍,遇到正在翻刻鲁诗的韩嘉彦,大喜过望,主动出手帮忙。

这事情要细说起来,其实还有古经与今经的斗争冲突在里边。

三家诗都是今经,汉儒解读诗经,往往一字千言,认为其中蕴含着无数隐晦的大道理大思路大原则大暗示,甚至从训诂沦于神怪迷信亦有之。

苏油则继承了宋儒的怀疑和复古思潮,认为应当从诗经的原意内容去着手,所谓“思无邪”。

当然,就算是古派,对于今派也要研究,而且还要研究得很透彻才行。

假设,不管最终被论证为真或为假,都是有其价值的,这,却又是理学一门的观点了。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理由

未出阁的公主偷偷跟男子一起录书,这事情要是被有心人宣扬,搞不好会被弄成皇室丑闻,长公主便悄悄禀告了高滔滔。

没过多久,淑寿公主就下嫁了韩嘉彦,直到洞房花烛那一刻,两人才知道自己娶的嫁的,却是故人。

事后自然鹣鲽情深,因为韩嘉彦在司马光的商周文字考义局搞研究工作,高滔滔甚至特许淑寿公主随夫君一起前往洛阳,在大宋公主里边,算是独一份。

今年韩嘉彦要进京汇报商周文字考义局的工作进展,赵顼命淑寿公主一同返京归宁。

韩嘉彦是苏油在相州认下的学生,因此有了苏小妹关于交情这一说。

长公主对小妹说道:“所以哪里需要什么大礼,几部孤本书籍你苏家找不出来?走吧,我们入内细说。”

待到进了内室,长公主拉着小妹坐在榻边,低声道:“曹王请外了,这次理由充分,陛下准了。太后那里,也说不出什么来。”

小妹说道:“那雍王可算是鼓掌难鸣了。”

长公主叹了口气:“只希望我那二皇兄知难而退,皇帝哥哥,以前对他太宽容了,今年陛下数次不豫,也真是让人揪心。”

小妹低声说道:“哥哥说陛下自有子嗣,郡王聪睿好学,虽然年幼,却已有明君之相。”

“不过二王出外,阻力主要在太后那里,怎么说动太后她老人家看明形势才好。”

长公主说道:“却难,太后一向对二王宠溺,华夏史册之上,几曾有王爷到了年岁二十余年还不出外的道理。大宋如今繁华若是,已有贞观,开元之相,岂可因此细故……”

小妹拉着长公主的手:“若太后可以理动,也等不到今日了,姐姐千万不要贸然直谏,我们再想想办法吧……”

……

雍王府邸,赵颢正在听王傅郑雍给几个王子讲解《论语》。

他的心思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就是既不贸然出头,但也不拒绝机会。

那个位置,他一直在盯着。

王安石变法的第五年?天下沸怨?当时的太皇太后和太后在陛下面前哭诉安石相公乱天下法度,其实自己也出了不少力气。

还有宣德门王安石马匹仆从挨打事件?也有他的影子。

不过两宫太后哭诉的那次?被赵顼视为巨大威胁,直问是不是让给你来?让他赶紧谢罪。

而宣德门那次冲突?却被苏油化解,甚至不惜冒着开封府尹职务被夺的政治风险?各打五十大板?给赵顼和王安石保住了体面。

不过那一次到底天从人愿,郑侠一道《流民图》,还是让拗相公下了野。

然而预料之外的政局翻覆却并没有到来,皇兄不但将改革坚持了下去?反而因此独揽大权?局面更是越来越好。

王安石下野的那一年,竟然成了大宋国势的拐点。

从那以后,皇兄拎着王安石留给他的罐子,在里边炼起了新药。

两浙南海,堪称神来之笔。

两处地方对大宋巨大的财政贡献?足以让朝臣们选择性地忘掉陕西河北的糜烂。

而等到大家为两处的巨大成就欢呼的时候,皇兄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河北和陕西的布置。

河北倚仗海运?得到了巨大的财力支持,将艰难的局面生生扭转了过来?进入了温饱期。

而西夏的变局,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当时自己的幕僚们多番推断?都认为高遵裕、李宪、王中正带领的数十万大军?在精强的夏人铁骑面前?只有送死的份。

在他们的推演当中,种谔一定会轻出,高遵裕和刘昌祚必定会争功,王中正必定会畏缩不前,李宪必定会不听指挥浪战。

而夏人肯定会坚壁清野,以大军围高遵裕于灵州城下,等到天寒地冻,大宋数十万大军的命运,或者好不到哪里去。

即便侥幸得胜,夏人隔河而守兴庆,政权不倒,支援河套地区,使之变成巨大的游击区域,宋军也将陷于那滩烂泥塘中,举步维艰。

当时大家推断,宋军有六成的可能败于灵州城下。

就算获胜,后续陷入死局的可能,那也将高达九成。

谁!曾!想!

谁曾想诸多后续谋划完全落空。

种谔果然轻出,高遵裕和刘昌祚果然争功,王中正果然在九原畏缩不前,李宪果然不听指挥,前期顿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