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天才吗?方法告诉他,道门中大把的人才,轮不到自己操心。
……
眉山城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不过生活已经重新步上了正轨。
早行的客商开始渐渐聚集,早点棚子的吃食又多出了好几样。
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人,在眉山士大夫阶层中渐渐流传开来。
《题兰石图》,《告祖文》,苏明润。
不少士大夫手里拿着黄荆棍儿,一边抽自家孩子一边骂:“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看看人家苏明润!”
娃子不服气,梗着脖子分辨:“他自小没爹没娘,爹啊,你确定真想我变成他?!”
……
商贾们感兴趣的,是眉州城半年来多出了好些新货品。
雪盐是好东西,大宋盐第一次在品质上超过了西夏青盐,一点杂味没有。
玉瓷也了不得,不少大瓷商是见识过御窑钧瓷的,不论釉色器型,单论胎质,莹白如雪坚刚胜玉,凭良心讲已经胜过了御窑。
花色也雅致,简洁抽象,令人浮想联翩,符合大宋典雅的审美情趣。
扎染的棉麻,第一次将花色提升到了精致美观的程度,除印染手法别出心裁外,通过红花,栀子,蓝靛三种植物得到的丰富原色,在苏油的提醒下,理论上可以混出万千色彩。
书,书也了不得,字迹兼带刚健娟秀,细如丝线,排布端正,纸张极为上乘,一抖哗哗响,打开来一股木质清香扑面而来,这是……龙脑?!
封面淡绿色,上边还有浅蓝色的竹影,这套《杜工部全集》,印刷质量甩出了目前所有印书坊几条大街,据说太守已经准备献上朝廷,呈备御览。
所有这些想仿都没那么容易,用书籍举例,扉页看到没有?平平无奇五个小字是不是?可你隔着光线看看,见着古怪没?
果然古怪,透光能见到水印,左上是一枝兰草,右下是苔石,大片空白处是波峰与波峰极度接近却不相连的水纹,中间一个方框,里边居然是两行文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这是大宋通行的防盗版措施,叫“牌记”。
可别人家的牌记,都是印在明处,生怕别人看不到,程家的牌记,居然藏在暗处,不留意还看不到,这是明着告诉其他书坊——有本事你来仿啊!
什么叫雅致地装逼?这就是了!
纸张水印其实很简单,石纸是三层压制的,中间那层在还没有干透的时候,用雕刻着纹饰的铜皮板子压上去,用辊子一滚,然后夹在另外两层中间压制成纸便可以了。
说起来简单,但是仅仅纸张制作,就涉及到硫酸盐蒸煮技术和石粉添加配比。
这又牵扯到芒硝提纯和水飞法制粉。
印墨,涉及调油,制粉,加香,机械锤炼。
水印,涉及黄铜冶炼,精细铸模翻版,焊接。
印刷,涉及精细切割,装订。
封皮,涉及双色精准套印……
林林总总几十项技术加起来,这就形成了眉山江卿产业与其余地方的区别——代差。
比如其它书坊如果想要做出程家书坊这样的书籍,需要一项项攻克上边诸多难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而且中间还涉及到和其他几家的合作关系,比如印刷,离不开石家的冶金技术,史家的制瓷技术,苏家的调色技术。
唯一能破这个局的,全天下目前只有一处——皇家。
不过皇家一般不会来争书籍之利,道理简单至极,大宋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江卿世家,可都是牌子硬硬的士大夫!
所有这些,价钱还不能定得太低,不然就有靠技术欺压同行的嫌疑,比如《杜工部全集》,只能定到八贯一套,眉州书籍,冠甲天下的名头,已经在士大夫中传扬开来。
于是程文应就天天倚门而望:“小油怎么还不来看我?想死这孩子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蚕市
第一百二十一章蚕市
苏油一只在可龙里呆到了大年十四,不过十五必须进城了,因为眉州第一届商品物资交易大会,在瞩远楼胜利召开。
不过眉交会这种搞笑的名字苏油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人家的正式名称叫——眉州蚕市。
齐民聚百货,貿鬻贵及时。
乘此耕桑前,以助农绩资。
物品何其夥,碎璅皆不遗。
编籋列箱筥,饬木柄锑錤。
备用诚为急,舍器工曷施。
名花蕴天艳,灵药昌寿祺。
根萌渐开发,蔂载相参差。
游人衒识赏,善贾求珍奇。
予真徇俗者,行观亦忘疲。
日暮宴觞罢,众皆云适宜。
蚕市最早只是蚕妇们交流蚕种,农夫置办农具的定时集市,然而发展到了大宋时期,已经变成合花市,药市,游玩,宴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娱乐集会项目。
这一天大家齐聚市集,万人空巷,热闹得一塌糊涂,是物资商品丰富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
城内是容纳不下的,因此地址设在码头一带,主客皆便。
而大宗商品交易,则设置在瞩远楼,那里地势高阔,可以摆宴,还能一览码头游人交织的盛况,端的是好地方。
一大早八公带着苏油在后山沼泽新田行过祭田仪式后,乡亲们便邀约一处,准备进城逛蚕市了。
苏油事情多,因此与石薇骑着黄雏先行。
来到土地庙,将黄雏扔给张藻“其他人呢?”
张藻总算是接着了小少爷“今天好买卖,拴住哥怕义棚忙不过来,带着人手都去帮忙了。”
苏油笑道“一个个越来越聪明了,准备得怎么样?”
张藻掰着手指头“砂锅豆汤饭,豆花饭,豆腐羹,各色蒸菜,香饮,我们之前还按少爷教的法子,准备了三天的豆腐干,烤豆腐干也是新的大菜!”
苏油口水就下来了“我先去烤两串豆腐干,跟薇儿都还没吃早饭呢。”
义棚今天扩大了一倍,估计是拴住找八娘还是二十七娘出面借来的家伙。
大灶上热气腾腾,大锅豆花,无数小蒸笼,边上还备着好多木桶,里边是石膏豆腐脑。
人已经很多了,苏油进棚“掌柜的,先来一个鲊笼笼,一份烧白,一份豆花饭,嗯,豆腐干烤两串!”
张琪手扶脑门“小少爷你就别添乱了,带薇儿去边上,想吃啥自己弄,实在是没时间招呼你!”
苏油嘿嘿笑道“这生意可以啊……”
刘嗣刚挑来一担水“城门老军爷说了,这才刚开始,今天的生意要持续一整天,用八公的话说,三干去了两干——还有得一干!”
苏油动作麻利地揭开一张纱布,下边是竹簸箕,满满盛着一串串豆腐干串。
有几个蜂窝煤炉烧的木炭,这就是留着专门烤豆腐干用的。
刷素油,辣米油,撒花椒面,香料,葱花,盐,最后还洒了点鸡茸。
和石薇一人两串拿在手里“我去见姻伯了,今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