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的行为,而且有时候甚至连钱都不付,称为“白科”。
徭役就更不说了,修整运河,修路运粮这些都算。
甚至有将赴役者直接强行送往战场的事例,司马光曾经为此事对朝廷大肆声讨。
官户对于这些是全免的,此外免支移、折变等诸多名目,因此就可以起到“庇护”的作用。
诡名挟户,则是通过一家变多家的办法,让自己从一家上户变多家下户。
因为大宋对佃户、下等户是有保护扶持的,不需要他们纳税和服役,因此很多上户应该纳税的人家,便用这样的方法钻空子。
诡名身丁,则是针对另一个税种丁税。
宋朝规定,二十到六十的男性为丁,各种劳役按丁摊派,而且南方还有身丁税。
同时宋朝法律也有规定,单丁的家庭,是可以免除这些的,于是多丁家庭将自己伪装成单丁家庭,或者将自己托身豪门做佃户,或者三十岁还不裹头冒充不到二十,都是办法。
这些问题,直到清代才基本算是解决,政策包括官绅一体纳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
不过苏油如今也不敢让大宋立刻就这样玩,因为每一项法律,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比如摊丁入亩的前提,就是货币的大规模使用,铜钱遍布城乡之后方得施行,否则就跟一条鞭法折银制度一样,老百姓手里没银子,为了交税还得粮食换铜钱,铜钱换银子,平白无故被豪绅们多来两次次兑换剥削。
苏油能做的,就是上书赵顼鼓励地方官员扩户,予以奖励扩出八百户,升半年名次;一千五百户,免试;三千户,减磨勘一年;一万两千户,减磨勘三年。
同时鼓励这些人向宁夏三路流动只要到了宁夏,一丁可租皇庄四十亩,十年免税,租赋两分五厘;官给农具,牛羊;另外最重要一条,给予输送扩客的地方物质奖励,一丁一贯。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任何无户籍者,只要在宁夏三路的,都可以向地方官府报备落籍,申请土地,成为编户。
这不但是奖赏,同时还是要挟。
诡名里边,通过分家上户变下户,苏油认为这只是合理避税,不是大罪过。
但是也不是没办法,你们喜欢上户变下户逃税是吧?现在我们有一项针对下户的政策移民。
所以是愿意选择逃税还是愿意选择移民,你们自己选吧。
这一条,有效避免了诡名挟产的发生。
同时还是对官员的敲打,将下户移去生产就食,是大宋已经试点了很久的政策,这么多年也摸索出了一套模式。
贵官治下下等户登记了那么多,等到移民的时候这些人你给朝廷变不出来嘿嘿嘿
最后建议赵顼,如今大宋已经进入人口缺口期,就需要刺激人口增长,怎么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摊丁入亩。
当然一开始就在全国这么搞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只能从发达地区开始汴京,两浙,蜀中。
因为这三个地方商业发达,丁税已经被商税替代,不再是当地重要税种。
但是这么一来又会导致三个地区本来密度就很大的人口数量更加庞大,移民免税的优势更加凸显,会引导更多人去地广人稀的地方成为“宽户”。
因此宁夏三路的土地,还得以极大的优惠,允许公开买卖。
社会问题,从来都是复杂的,必须采用传统医术来治,讲究个君臣佐使。
要是光是一片青霉素片下去,怕是不但治不好病,病情反而会更加的严重。
这些问题朝堂中还在讨论,但是苏油已经不管这些了,在宁夏三路到处粘贴优惠措施,还在蜀中商报、两浙潮报、汴京商报、时报上大打广告。
赵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人去了三路,那是帮他耕地的,于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让事情自然发展。
蜀中是苏油群众基础最好的地方,也是土地紧张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三十年经济蓬勃发展下来,虽然被两浙和荆湖开发分流过一些人口,如今却又到达了紧张的程度。
因此这项政策在蜀中颇受欢迎,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儿,四川官员们扩隐户赚一回政绩,送他们去宁夏又赚一回钱财,要多开心有多开心。
汴京城的执行力度就差了一些,但是对于很多城市里的无产者来说,诱惑还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开封府的官员就没有赚到,因为赵顼将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解决汴京冗军的问题去了,而且汴京城里物价那么高,一丁一贯的赏格也没多少吸引力。
而在两浙路更是几乎没啥响应,不过反而是教了王韶一个乖。
去陕西干啥,来我南海地少些,可它一年三熟不香吗?再说了那边吃面你们也吃不惯,来南海来南海,咱吃米?
蜀国公给你们什么政策,我就给你们同样的政策!
苏油收到邸报后气得在李舜举那里痛骂王韶不地道,总共都没多少人,他还要截我的胡抢我的政绩!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乐的赵煦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快乐的赵煦
李舜举笑呵呵地说道:“只要能够让百姓得活,哪里去不是离乡背井?对他们来说,本来都是一样的。”
“从两浙去南海,于冬月之际,实在是太方便了,明润的政策,对他们真的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去荆湖都更适应!”
“就连汴京也是如此,要不是陛下裁撤厢军给你支持,估计那边的人你也要不来多少。”
苏油都被老头的思路整傻眼了,这死太监屁股天然歪,这到底是谁支持谁?
李舜举继续道:“也就是蜀中,人口增长迅速,加上有你这老乡坐镇,地方官员有大利,方才得行,现在移居客户已达三万。”
“反倒是宁夏三路汉民踊跃,短短两月,扩出十万户有余,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跟陛下交代。”
说完叹了一口气:“仁宗时承平寖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于是用范仲淹等人用法,抑制兼并,结果将国家五百万顷耕地,‘抑’到了两百多万顷,兼并没有抑制,反而酷烈了近倍!”
“倒是明润所开的几次田亩,制度执行得很好,大大减轻了京周与两浙的兼并情况。”
苏油笑嘻嘻地道:“旧地我也不敢乱碰,不过我开的新地嘛,当然由我来做主。”
“江南老百姓将我在太湖开发土地的所有权户册称为‘鱼鳞’册,什么意思,就跟鱼鳞一样,每一户的地册上,都标注了东南西北周围其余邻居的地界,每保还有一个大册,每乡有个乡册,同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