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89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侵,党项这个民族,很快就会融进民族大家庭当中。

鉴于这一点自信,苏油最终在嵬名济的哭诉下,从其所请,向赵顼申请,对已经存在的西夏书籍、碑记,只要是没有僭越之词的那些,比如佛经之类,予以了保留。

西夏文字是野利仁荣硬生生创造出来的,笔画非常繁复,对记忆并不友好,而且比汉字还难理解。

和后世越南人和韩国人创造的文字还不一样,至少人家还算做到了简洁易记。

所以苏油知道这种文字如果不是政治势力的强行干预,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夏国重新推行汉字之后,西夏文字,注定会被历史淘汰。

与历史还有区别的是,这种文字推行不过才几十年,而且现在西夏的读书人总共都没多少,苏油觉得自己推行汉字的能力,那可得比李元昊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去。

政治管理方方面面,因此所有人都很忙。

巢谷垄断西夏枢密院知机密事的职务数十年可不是白干的,他手里抓着西夏降官们太多的把柄。

甚至在西夏平定以后,苏油将巢谷手底下的这些秘密警察,干脆就转职成了执法官。

这种执法官的性质,与美国西部时代那些移民中的执法官非常类似,这是苏油能够为西夏如今广袤的牧区,增加的唯一一点可怜的法制力量。

如果说以前的夏人,对畜牧部落的管理过度松散的话,对负责农耕的汉人,却又过度严苛了。

苏油对夏国政局的平衡设计得非常精细,因此对这个班子非常放心,甚至敢于放手,而自己主抓工农建设去了。

第一步就是解放农奴。

没办法,庄子的主人都已经丧生在了战争里边,农奴的管理者,只能变成官府。

几十年的摸索也不是白干的,如今苏油手里边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模式——蜀中模式、渭州模式、两浙模式、南海模式。

现在的宁夏模式,则是几种模式的合体。

宁夏有盐铁之利,又有丝绸之路,这一点,和南海很类似。

九原、两泽、兴庆平原,有农业基础,这一点,和两浙路又很相似。

地方物产和发展品种,可以比照气候相似的渭州。

经济结构和金融工具上,又和蜀中一开始基本相同——一片白板。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蕃人太多,以及游牧方式的影响。

但是这一点又和已经探索成功的河湟岷州相类似。

因此苏油很忙,但是很快乐,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总算轮到自己发挥自己的强项。

西部大开发。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户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括户

要开发就得有人,宁夏三路最缺的就是人。

好在这个问题可以用机械来弥补。

宁夏三路的能源,堪称如今大宋一绝。

除了水力、风力、还有用不完的煤,用不完的大牲畜。

还没有全取西夏的时候,苏油都没有忘记修建韦州到灵州的道路,为此还架设了黄河大浮桥。

兴庆府还没有拿下,苏油就已经开始行文山南诸路,组织大量的机械、种子,源源不断运往灵州。

北边的气候比南边凉,九原地区和兴庆平原地区,正是种麦的好时节。

大片的土地被四通集中应用,对大型机械投入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放眼整个大宋,除了渭州的少数地区如龙首村,只有相州才有这么多开阔的土地可以运用如此大型的机械。

耧车,大耧车。

现在的耧车已经是第三代,可以用四头牛或者马拉动,耧车前后加装了压土的滚轮,滚轮中间是十二排犁头,犁头上部后方,是十二个种子料斗。

耕种的方法也有了改进,料斗里的种子,现在混杂了细干粪、油粕、蚕沙、泥土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播种的时候顺便达到施肥的目的。

这个机械能够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一次完成,功效已经从第二代的一日五顷,提升到了西北大地上的一日十顷。

当然中间得换牲畜,不过这在西夏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麦种用的莱山一号,这可是能够将亩产提高三分之一的优良麦种。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空地种植油菜。

在戈壁与绿洲中,苏油还安排种植了几种经济作物——地丁胶草,苜蓿,葡萄,鸡息草,甜象草。

万幸自己手中有个沈括,有个石勇,有个李庸。

沈括负责农业区规划和水利规划,修整干渠;李庸干起了祖上的老本行——打井,安装风力提灌设备。

而石勇,被苏油抓着去建工厂和桥梁。

在这次西征大业中,苏油还有了一些发现,那就是大水系对政权统治的巨大影响。

纵观历史,国家对疆域的控制,与水系以及沟通水系之间的运河息息相关。

有了沟通长江、钱塘江、珠江水系的运河体系,华夏一族才渐渐繁衍到了两浙、福建、广东。

有了航海术的长足发展,如今更是控制了南海。

而向北方,有了沟通淮河、海河、黄河的大运河,让大宋对河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

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这些运河大多只能开设在冲击平原上,对于大西北不适用。

在河套以上,黄河,就成为了分割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鸿沟。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绕路,要不从黄河发源地青唐一带向北推,要不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向西推。

苏油等不及,所以就只能通过一种交通设施来打破这种局面,那就是——能够跨越黄河的桥梁。

苏油重生前看过很多历史,很多作者最喜欢做的,就是盲目发展铁路。

其实如今的水运,已经可以满足大宋现有疆域调配物资的需要,真正需要的铁路,苏油心目中只有一条。

那就是从河北到兴庆府,这样一条铁路,才能够改变大宋国家格局。

但是这条铁路,不可避免要跨过辽国统治地区。

至于在其他地方修建,就跟出蜀的那条简易铁路一样,那最多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铁路更大的难题,不是铺路,而是造桥。

一八八六年,清政府开平矿务局为解决冬季河流封冻影响,阻碍煤矿运输发展的问题,修造了中国第一座铁路桥,用来跨越滦河,花费了二十五万两白银。

而中国最早跨越黄河的桥梁,是一九零六年修建于兰州的钟山铁桥,不能通火车,长度二百三十四米,宽七点五米,六墩五孔,桥上飞架五座弧形钢架拱梁,耗银三十万两。

换到大宋,这就是三百万贯,再考虑到如今的钢材和一千年后钢材的成本差异,最少都在五倍以上。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