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我军或许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只有将战车和战马拉开距离,分割开来,方才有我大军突击包夹的机会。”
“哦?你有想法了?”嵬名景思问道。
家梁指着夏州城外的诸多河渠:“连日思索,是有些想法……大相,国老,请看这里。”
军图上,灵州城外,有一些纵横分割的线条。
家梁说道:“这是景洵当年开掘的水利工程,景洵谋逆伏诛之后,这些河渠就废置了。”
“如果我们在黄河上游的峡口分渠处重新引水,灌入这些河渠,宋人要攻灵州,势必大费周章,战车为河渠所隔,也势必难以结阵,更有可能,会与骑军脱离。”
“到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梁乙埋喜道:“那不如在上游修造大堤,等到宋人顿兵坚城之下,我们再决堤放水,让宋军尽数沦为鱼鳖!”
家梁有些担忧:“大相此计固然高明,但是我们能做初一,宋人便能够做十五。”
“鸣沙如今已入敌手,如果宋军有一路从黄河边攻击过来,峡口就是他们的毕经之地,到时候他们也可以堵上啊。”
“甚至还能将灵州城下的支渠也堵住,只留干渠泄水,灌入灵州。到时候……就是轮到我灵州大军,翻成鱼鳖了。”
家梁这个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嵬名景思思索半晌:“也是,家梁的计策更为稳妥。大相,我看不如现在就放水,这样宋军即便从鸣沙过来,也未必就想得到峡口干渠的作用。”
“等到他们的中路大军抵达河渠边才明白此节,那也是暴师于野,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
梁乙埋看着军图,对自己的计谋颇有几分不舍:“可是宋军也不一定就真从鸣沙过来,他们攻取耀德,不就是为了取得最短一条进军之路吗?而且沿银州川过旱海,那条路最为开阔,可进大军。而我们的一切情报,都说那里囤积了宋人大量的军资。”
“如果他们不分军从鸣沙城出发,或者即便分军,而中路大军先至,等他们驻兵城下,我们便决堤放水,将之淹没分割,那这一仗,我们岂不是大有胜算?”
“如今局面已然如此难看,不赌一把,如何还能翻盘?”
家梁用木笔轻轻敲击着军图,沉吟了半晌:“大相的思虑也有道理,如果宋人中路大军中计,我们完全可能在灵州城下打出一场大捷!”
“臣请夜渡黄河,亲临前线,守卫灵州!”
梁乙埋摇头:“对岸有仁多零丁,梁永能,兵力也已足够,家先生还是留镇中枢吧。”
家梁有些急切:“大战将起,而臣的部族和军队,全在西域,如今道路阻隔,西路大军全然不用,是臣有罪。”
“如果不让臣去灵州,那可不可以让国栋带领西路人马,入京勤王?”
梁乙埋目光闪烁,显然是有所疑虑。
如今忠于梁氏的军队,已经被宋人打得大败,前后损失数员上将,大军几二十万人,整个夏国的军力,已然被干掉了五分之二!
兴庆府加西平府,剩下的总共兵力不过三十万,如果有家梁一点没有受损的西路军近十万人加进来,局面当然会大为改观。
但问题是,家梁虽然对国家一直都很忠诚,即便诛杀李清,默认梁太后囚禁秉常,那也是因为秉常和李清的作为,对夏国非常不利。
可要是梁家手里没有了皇帝,家梁他还会听梁家的号令吗?
不光是家梁有这个问题,嵬名景思也存在这个问题,甚至诸多现在还在为西夏战斗的部族,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如今兴庆西平两地的三十万大军,真正死忠与梁氏的,怕是最多十五万。
要是家梁的大军到来,然后又不能为梁氏所用,夏国的政治势力对比立马就会逆转!
家梁的品行,夏国朝野上下都是非常钦服的,但是同样的,所有人都知道,家先生只忠于夏国,忠于皇绪正统,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是某些权臣的走狗。
梁乙埋终于还是摇了摇头:“如今应理关有苏烈和包顺三万五千人,正是靠西军牵制,才无暇东顾,岂曰无用?”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与皇后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太后与皇后
家梁急道:“可国栋年轻,拙荆计短,皆非进取之人,西路无臣主事,指望他们攻击应理关,那是断无可能。”
“一旦苏烈和包顺识破他们,掉头从黄河北岸直攻兴庆府,大相却如何应对?”
梁乙埋说道:“太后正在组织生丁和麻魁,兴庆府尚有乙逋、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三部十万守军,城池坚固,上下一心,无惧一支偏师。”
嵬名景思咳嗽了一声:“或者,命积石军从休屠泽入白马强镇军司?以为兴庆府后路?”
“这样也算是靠近京师,做到有备无患,进退有据。”
“那也是一千五百里,现在命信使赶紧出发,大军抵达白马强镇军司,也需要一个月。再不决断,可就真来不及了。”
家梁说道:“臣在西路还置办了大量的军器,光铁鹞子步骑具装,便尚存三千领,要是国栋轻败,这些东西落入苏烈之手,可是弥天大患啊!”
梁乙埋这下终于动摇了:“既然如此,便请家先生遣使相召,积石军携图干部和野利部众,从谷水入休屠泽,然后在白马强镇军司等候命令,守护兴庆府到漠北的通道。”
兴庆府,观庆寺。
观庆是观庆那沃的简称,翻译成汉语,应该叫大威德明王,畏怖金刚,死亡的征服者。
教义当中,大威德金刚乃是西方莲华部无量寿佛的忿怒相,威德极大,能解一切众生的烦恼繁缚。
红衣大和尚吉多坚赞,老态龙钟地坐在地毯上,陪奉着梁太后吟诵经。
来到西夏二十多年,大和尚已经成了佛国行走在世间的代言人,在夏国有着广大的信众和崇高的威望。
他还记得当年在二林部里遇到的那个小孩子,告诉他这里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解救,希望他到这里来传播佛国的荣光。
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大宋的密谍,他一直是在虔诚地履行佛祖交给自己的使命,给夏国百姓带去那么一点点心灵上的慰藉。
那个小孩,渐渐成长成了大宋最有权势的大臣,二十年来,两人也曾经通过商队的秘密渠道,有过一些往来,但是那个孩子除了恭敬地给他问好请安,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任何非分的要求。
就连大和尚都感到很惊奇,最后问他自己需要做什么吗?
而那孩子的回信是大师是行走在人间世的活佛,宅心仁善。而夏人,不过是从华夏族群中出走,然后迷了路的孩子。
相信到了该选择的时候,活佛会做出对自己孩子最有利的选择。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