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5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无一不是族中智勇绝伦之辈。”

“但是这些人,却同样也是明的阻碍,无论是对自己一族,还是对天下百姓,他们带来的,都是兵祸与灾难,是礼义明、美好生活的的摧毁者,而不是建设者和捍卫者。”

“所以他们不是英雄。”

“而侯爷不一样,侯爷乃夏人英杰,嵬名族裔,圣贤师富平侯的外孙,孤忠靖节的贤人。”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钊投诚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钊投诚

“老侯爷一生治学,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立纲常、明制度。夏人曾有歌曰:天上星东方出,作字引导西方明;教诲弟子三千七,一一时英具重名。”

“侯爷,国公希望你不但能够继承祖上的名号,更要能继承祖志,成为先进明的守护者,继承者,甚至开创者。”

“历史已经证明,梁氏那一套,是倒行逆施,是行不通的。国公希望能够和你携手,一起为西夏二十二州的百姓,争取到更好的未来。”

李钊脸色变了数次:“如果我不愿意呢?”

李庸笑道:“不愿意也没关系,国公说了,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的人,都是殉道者,一样能够得到他的尊重。无论如何,西夏传中,都会有侯爷的一篇别传。”

“不过他实在是希望侯爷能够再做出一次英雄的选择,为夏人做出一个表率。也让天下人知道,奉华夏纲常为圭臬,在明的蛮荒中燃亮火种的先行者,是华夏一族中,所有汉、蕃、夷、狄共同的英雄!”

李钊终于动容了,这人设,可以的!

将李钊有意,李庸才从袖中取出一个匣子,郑重打开,轻轻摊在李钊的案前。

李钊低头一看,内心顿时砰砰乱跳。

“朕闻言非礼义,斯谓自暴;身不居仁,斯谓自弃。

夏蕃天都招讨使司都管李钊,品流高裔,覃理化于西夏;鼎族轩缨,谨法度于岩丘。

性尽忠纯,谠言莫匪乎体国;身捐草野,杖钺有志于经邦。

有僭君罔上,则思灭折鼎之凶,凡黩利崇奸,未敢当钧衡之重。

是匪弃暴于非罪,殊敢讨征其不臣。

宗主有闻,命行恤励,尔宜继匡国本,咸化民人。

可守富平侯加礼部侍郎,灵州招讨使,仍赐紫金,绢帛万缗。庶几旌褒忠节,俾佐遐藩。

服示宽恩,咨尔所部,宜周朕意。”

李钊惊疑不定:“这”

李庸说道:“这是陛下的诏书,若侯爷愿意接受的话,那就不再是西夏的富平侯,而是我大宋的富平侯。”

“至于说招讨使一职,那是因为灵州未下。等打下灵州,就该恭喜侯爷成为灵州节度留后了。”

李钊问道:“那天都山呢?”

李庸心中暗笑,这个时候问天都山而不是问西夏,国公对李钊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的“孤忠荩诚”,真的不过是个人设而已。

“国公说了,天都山就不是一个能够正常发展的地方,这些瓶瓶罐罐,侯爷守了十几年,是到了该砸的时候了。”

“砸?”

李庸看着曾经豪华的大殿:“西夏嵬名氏不过是受封公爵,连交趾李氏都不如,大筑这样的宫室,侯爷,这本身就是僭越啊”

“要我说,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僭越之君,下才有跋扈之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侯爷的夙愿,不就是要让西夏拨乱反治吗?那就得从正纲纪,兴礼义开始。侯爷你说对不对?”

“我朝中路大军即将出界,国公邀请侯爷一起出兵。等到灵州拿下,侯爷即可坐镇招讨,待到救出贵上侯爷,你就是西夏砥柱天倾的大功臣啊。”

“那那大宋准备如何处置夏国?”

“准确的说,是处置夏国宗室,外戚。”

“夏国还是那个夏国,不过不再是梁氏的夏国,也不再是嵬名氏的夏国。”

“听说秉常有个儿子,到时候国公会将他送到汴京学习,至于秉常,听说其精神状态不是太好,可能也需要诊治安养。”

“因此秉常虽然依旧是夏国公,不过这个国公,只能是封号上的概念了。”

“夏国二十二州,大宋会设流官代秉常管理,等到他的儿子长成,可能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那之前,夏国便由流官、忠于嵬名的夏国旧臣、诛除梁氏时立下过大功的勋臣、以及懂华夏礼仪,有经国安邦之能的贤才共同治理。”

“侯爷,你在其中,四占其三,非常被我大宋看好,今后的夏国,你还会是平衡嵬名一系的重要力量。”

李庸的这番分析非常的直白,李钊终于放心了。

今后的大宋,绝对不会容忍西夏出现唯一的力量,在乾顺成长起来之前,制衡嵬名一系的任务,就在自己身上。

这就叫可用价值,大宋必定会因此扶持自己。

在天都山打游击,和在西夏第二大城市灵州做节度留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大宋既然如此大方,李钊就不由得想要加一些价码:“灵州,可否由我李氏世守?”

李庸乐了:“叔啊,现在的问题不是先下山再说嘛?赶紧接受圣旨,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宪和苏烈那两个杀才,可是已经剿降了郢成四。有郢成四领路,很快就会杀到这里来。”

“以这两人的大宋官家的忠诚,见到此处所在,肯定就是一把火烧掉,天都行营,留不住的。”

“至于说灵州能不能世守,那得看侯爷你后面的表现。”

“如侯爷有折种两家之能,那不是世守,也是世守;如果没有那样的能耐,许你世守,不也仅仅是给子孙埋下祸殃而已吗?”

李钊不再犹豫,站起身来,一脸肃穆抖袖叉手,地对着桌上的圣旨躬身到底:“臣李钊,恭领吾皇圣命!”

李庸也站起身来:“恭喜侯爷平步青云,封侯拜将。苦心孤诣数十年,到今日终于得到了回报。”

“到底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后仕途之上,还望侯爷莫忘李庸今日传旨的缘分,多多提携啊”

李钊也是枭雄,一把拉住李庸胳膊:“为了让大宋对钊放心,便请李郎君在我部监军!”

九月八日,李钊投宋,集结了天都山的全体部众,下山与西夏保泰军司统军使仁多零丁决战。

仁多零丁乃西夏第一勇将,见曾经被自己打得躲到山上的猴子还敢挑衅,立即出寨厮杀。

李钊果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渐渐处于颓势,被仁多零丁逼得退往啰逋川。

仁多零丁大喜,李钊之所以是打不死的小强,就是因为他占据了天都山天险打游击,这一次昏了头退往啰逋川,那自己就有全歼他的机会。

全歼李钊,进占天都山,威胁宋人渭州腹地,宋夏战局便将出现重大转折!

不由得仁多零丁不带兵狂追。

等到追入啰逋川的时候,苏油,李宪,王郁三部伏军大起,立时杀了仁多零丁一个措手不及。

仁多零丁肩头还挨了一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