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5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居赐死,其子孙除籍为民,终生监禁;谋划此事的李逢陵迟处死。

还有个“妄说休咎”的妖道李士宁,王安石还企图给他开脱,被苏油引雷劈死在了钟山观象台上。

苗家人这句预言,一直是太宗一系赵宋皇室异常警惕的魔咒。因此赵顼一问,明白皇权斗争残酷性的苏油和苏颂顿时就不好了。

反倒是对这些不怎么上心的陈昭明,以坦然的姿态在赵顼那里得到了加分。

好在进入司天监后,赵顼就被这里各种精巧新奇的仪器给吸引了注意力。

漏壶、圭表、日晷、浑仪玑衡抚辰仪、纪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

不少按道理说应该是后世才出现的,不过如今司天监的理论水平和观测技术突飞猛进,加上赵顼和苏油都无比的重视,因此相关的仪器都给鼓捣了出来,还多了很多。

不过受理工学派精细纯三个字的影响,现在的仪器是真正的仪器,没有什么瑞兽祥龙之类的东西,只有刻度,标尺,轨道和控制机械。

苏颂是能将辽国天文学家都能忽悠瘸了的人,有他一路,讲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作用,变迁发展,以及这些仪器上曾经发生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别说赵顼了,就连苏油等人,都是听得津津有味。

衍运楼,是司天监新建成的图书馆,陈昭明带着赵顼进了大楼,解释道:“这里存放的是历代关于天文和数学的著作:这一边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原稿;这一边是我大宋用理工运算符号和方法,破译的先贤之道;这一边的藏书,是论述的我大宋在数算历法天文方面的最新突破。”

赵顼看着大厅里几块巨大的黑板,以及上面那些符文一般的列式与符号:“那些是什么?”

陈昭明说道:“哦,都是关于数学理论的验证推算,大家喜欢在这里集中讨论,今日是陛下视察,因此没人,不然平日里这里是最热闹的。”

赵顼虽然不懂,但是也点头惊叹,还有些惴惴不安:“我这次来,影响到你们研究了,不应该。”

陈昭明说道:“陛下万不能这样说,司天监如今能取得这样突飞猛进的成就,与陛下的关心是分不开的,陛下能亲自来司天监视察,上下同仁莫不感奋,心都静不下来,谈何研究?干脆给他们放了一天假。”

苏颂和苏油对视了一眼,人家陈景润的马屁才叫真高级,看来之前是白担心了。

果然赵顼大悦,笑道:“不过司天监要求中书拨款的奏章,我好像很久没看到了。”

陈昭明说道:“此举乃是国公所创,司天监有数算的优势,因此和四通,商州胄案,两浙路海商,都有一些业务往来。”

“每年印发的新历,司天监都要从各家印坊抽一笔抽成,从前年开始,司天监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实现了研究项目经费的自筹自足,不再是朝廷的负担了。”

苏油补充道:“启禀陛下,司天监的数理水平,乃天下之冠,每年各地理工学院,技术学院,四通商号,皇宋银行,都要输送人才来司天监进行培训,掌握最新的数理知识,这些,都是要缴纳束脩之费的。”

“司天监负责的是前沿学科的研究,就跟四通的很多技术,如今还是技术储备一样;司天监的很多学问,乃是知识储备,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实际的应用上。”

赵顼点头:“天下耕作土地的增加,带来的岁入,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一亿伍千万贯的数目,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里边来的。”

说完用手指着那几块大黑板:“你们,很了不起。”

陈昭明赶紧谦逊:“除了今人的努力,前人的成果也是重要原因。就我大宋来说,苗家和周家,无私地将家藏典籍贡献出来,也是功不可没。”

赵顼笑了:“景润不用替他们打马虎眼,真有功劳,朝廷不吝奖掖。”

陈昭明躬身道:“周克明之后周琮,苗训之后苗可,贡献了家传数术之书,由司天监整理发掘,如今建立起了完备的天文数学体系,功在千秋,利见当世,臣为二人请陛下褒奖。”

赵顼问道:“周琮的历法,如今可算明白了?”

陈昭明说道:“正是周琮贡献的家藏,才让我们考算的岁差得到了精准核验。解决了岁差问题,历法其实就解决了精准问题,周老的夙愿,也算是得偿了。”

赵顼笑了:“如果他已经胜过父祖,那就算作荣官致仕吧。”

陈昭明赶紧拱手:“臣代周老,谢陛下隆恩。”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小孩

这里是一桩历法公案。

周琮祖上是大宋太祖年间的另一个占星大家,第二任司天监正周克明。

周克明可以说是司天监各种学问的全才,宋史记载“律历、天官、五行、谶纬、三式、风云、龟筮之书,靡不究其指要。”

而且他“颇修词藻,喜藏书。景德初,尝献所著文十编,召试中书,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曾有大星出氐西,众莫能辨;或言国皇妖星,为兵凶之兆。

周克明当时使出使岭表,回来后请对,指出根据《天文录》、《荆州占》的记载,这颗星的名字应该叫周伯,其色黄,其光煌煌然,所见之国大昌,乃是一颗德星。

他在路上听说中外之人颇惑其事,明显是搞错了,要求将事实昭告群臣百姓,许文武称庆,以安天下心。

太祖开心不已,即从其请。拜太子洗马、殿中丞,皆兼翰林天文,又权判监事。

因为对资料掌握极为全面,当时修史只要是天文律历的部分,都必须参考他的意见。

五代十国走马灯一样的换,正史都是一团糟,更别说天文历象了。

周克明访耆旧,采碑志,参考诸纂录,孳孳著撰,记录了十数卷,书未成而卒。

其后周琮继承祖志向,天圣初《崇天历》成的时候,他提出历成之后不经验真,未为完密,遂请较验。

之后找出了不少问题,提出个别率数的修改数据。

其后主持改铸黄道浑仪,改进漏刻制法,修订圭表尺寸。主持制定《明天历》,第一次引入了“义例”,也就是符号表示法这个理工概念。

历成,迁官。

皇佑年间,周琮又主持重测二十八星宿与周天恒星的工作,并根据这次测量的结果,编制了三百四十五个星官距星的入宿度与去极度,绘制了北宋自己的星表。

然而到了熙宁三年,《明天历》出了个巨大的纰漏——当年发生的一次月食,与《明天历》不合!

老头所迁官被夺,提前致仕。

这个问题,就成了老头的心病。

苏油判司天监后,亲自上门拜访,将天师府的更加精准的星表和精